肺癌一直是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部分港人在體檢中發現肺部有小於3厘米的結節,便擔心是肺癌先兆,或未經詳細診斷便急於進行切除手術。有呼吸系統科醫生指出,肺結節不等同肺癌,兩者不能畫上等號。肺結節十分常見,而且大部分屬良性,患者只需定期監察結節的變化,便能及早發現異常病變,毋須動輒採用手術切除肺組織,以免影響肺功能。
Read more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將2021年的主題訂為「承諾戒煙」(Commit-to-quit),鼓勵全球吸煙人士在新冠疫情下立即戒煙。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今年用「疫境同行.無煙起步」做主題,配合無煙日舉辦推廣計劃,呼籲市民一齊支持「無煙跑服日」,今日著跑服或運動服同多做運動,由運動做起,一齊投入無煙健康生活。委員會亦會安排流動宣傳車同街站,在6月走訪多區宣傳,聯同無煙代言人「咪點我」,一齊「砵」走煙癮同二手煙,還會向市民免費派發限量檸檬同無煙宣傳品。檸檬被視為最佳天然戒煙法寶之一,含有豐富維他命C,有助刺激唾液分泌,不但可紓緩戒煙時常見嘅退癮徵狀,例如口乾、精神難集中等,亦增強免疫力,甚至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Read more
照肺發現有細小的結節,很多人都擔心是肺癌來襲或日後會變成腫瘤,於是未經詳細診斷便急不及待打算進行手術切除肺組織,是否必須呢?其實肺結節(nodule)十分常見,而且大多屬良性,尤其是體積愈細小的結節,風險愈低,患者通常只需定期監察結節的變化,便能及早發現異常病變。動輒無辜「一刀切」掉肺葉,隨時有傷及肺功能的可能,甚至影響日後生活。
Read more
癌症屬本港的頭號殺手,罹癌人數按年攀升,然而及早透過適當的檢查發現癌症,則可盡快介入治療,以延長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不過,癌症篩查五花八門,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都有個別的篩查方法,應如何選擇呢?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解釋,決定接受哪一種癌症篩查前,都應先諮詢醫生,因為醫生會按照每位病人的個別背景,基於7個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建議相對合適的篩查項目,惟需注意癌症篩查只適合無任何病徵人士的檢測,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盡早諮詢醫生,以安排檢查及治療。
Read more
【肺癌】「配音王」譚炳文日前因肺癌病逝。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201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肺癌發病個案有逾5000人,肺癌仍是本港十大癌症的頭號殺手。有專科醫生指出,由於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故有約八成患者,因出現病徵而確診時往往已屬肺癌晚期。究竟肺癌的成因、治療方法是什麼呢?可以預防嗎?
Read more
【明報專訊】晚期病人因身體不適及情緒影響而食慾不振。針對他們厭食徵狀的管理,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步是與晚期病人及家人溝通。從食物種類入手,防止病人出現營養不良。為了讓病人在日常飲食上吸收足夠營養,醫生通常建議病人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亦宜少食多餐。如經諮詢後,病人吸收的營養仍未能達標,會建議服用營養補充劑,例如營養奶、營養飲品、蛋白粉等。值得注意是,坊間經常流傳透過戒口、斷食或一些極端飲食方式去「餓死腫瘤」,這些方法未經研究證實,不但沒有科學根據,更會導致營養不良,恐怕得不償失。
Read more
「王伯,90歲,患有晚期肺癌 ,因跌倒而經急症室入院……」放下手上的「排版」,醫生轉頭面向這名剛從洗手間回來的故事主人翁,發覺身形比上一次見面時明顯消瘦,步履亦變得不穩。再看看桌上滿滿一碗已冷掉變稠的肉碎粥,醫生似乎看懂了王伯跌倒的原因,想進一步確定一下:「王伯,你不多吃兩口嗎?」王伯盯着眼前的粥,緩緩道出:「我……吃不下,我真的吃不下;你再問,但我也沒有辦法把它吞下去。」正如醫生所想,伯伯因為「無胃口」而令身體變得虛弱,因而跌倒入院。但在醫生意料之外的是,伯伯因為「無胃口」而承受的一股壓力。
Read more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關鍵在於要選擇適合該種癌症的療法。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