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胡途中西:又信中醫 又信西醫

【明報專訊】某次跟兒科醫生談及兒童濕疹治療,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問題,他打趣說道﹕「有時中醫師說一句,勝過我說十句。」這是指不少兒童濕疹病患者的父母,均視類固醇為「洪水猛獸」,即使小朋友的濕疹病情嚴重,患處已經流出膿水,仍然拒絕接受類固醇治療;及後,這些父母改變主意,讓孩子接受類固醇治療,往往是由於他們相熟的中醫師提出勸告。 相似的情况也發生在癌症治療之上,不少患者因為擔心西藥的副作用,於是遲遲不肯接受西醫治療,寧願訪尋其他所謂的「隱世醫術」,以致病情一再拖延,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期。倘若這些癌症患者獲告知,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之下,在消滅癌細胞之時,也有方法可以減輕由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的話,他們可能對治療的抗拒大大減低。 結合治療增療效 我相信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治療,不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在治療不同疾病之上,有其擅長之處,也有其限制;也沒有誰比誰強、誰是終極武器的說法,須視乎病情,例如在急性情况下,西醫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止住徵狀;而中醫則可能持續令病情改善,讓患者的生活逐漸重回正軌等。 另一個現實情况是,當病人未能滿足於目前的治療時,不論是由於治療效果未如理想,還是副作用影響生活等問題,他們的「反射作用」是不遵守醫囑,例如自行調低服藥劑量等,然後尋求他們認為「較可信」的治療。但這個沒有專業知識支持的舉動,成功機會猶如賭博,還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 既然如此,中西醫雙方更應該在不同時間發揮其專業,讓病人適時地得到專業護理及意見。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向,除了需要整合中西醫就治療各類疾病的方法,訂立一個更優勝的治療方案,還要讓西醫及中醫師彼此了解對方的治療優勢。就如前文所提及的兒童濕疹個案,正正是由於中醫師認識中西醫處理此病各自的優勢及局限,所以能夠適時作出合理及專業的建議。 我相信,不論是中醫或是西醫,最看重的不是病人由誰來主治,而是病人獲得最佳治療,也沒有人願意看見病人作出一個最不理想的選擇——放棄治療,任由病情惡化下去。 文:胡志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發展))

Read more

胡途中西:針灸解背痛 心理作用?

他一九八三年在上海中醫學院畢業,三年後遠赴美國留學,九二年取得馬里蘭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在來港出任港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前,勞教授是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醫學院教授暨中西結合治療中心中醫部(Centre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Division of Chinese Medicine)總監。 作為念中醫出身的學者,勞力行教授深信中醫藥的療效,認為它可以幫助患者解除疾病的枷鎖。他分享當年在美國行醫時,一個受背痛困擾多年的病人的經歷。這個病人曾試過不同治療,包括藥物及物理治療等,但痛楚仍未消失,輾轉下來到勞教授的大學醫學院診所求診。當時,病人接受針灸治療後,背痛頓時減輕不少。儘管如此,由於這個病人首次接受針灸治療,對這數支幼針便能夠治好纏繞多時的背痛半信半疑,再加上曾嘗過多次治療失敗的經驗,故認為這只是出於心理作用的安慰劑效果(placebo effect),病灶並沒有真正消除,更認為過了不久痛楚便會再次出現。當時勞教授也沒有多作辯解,着病人一星期後覆診。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這位病人的覆診時間一再推遲,但背痛並無復發,病人才不得不相信,針灸真箇成功幫助她脫離背痛的困擾。 有系統羅列針灸療效 勞力行教授相信,每位中醫師都遇過相似的病患,以醫術令患者從滿腹狐疑變為心悅誠服。不過,透過這些病患的個人經歷,並不足以把中醫藥推廣予西方社會。今天針灸在外國已相當流行,其止痛療效廣為外國所認同及接受,當中轉捩點來自二十多年以來有關針灸的臨牀醫學研究報告,有系統地羅列出針灸的療效,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把針灸納入為認可的醫療儀器。 這也可以說是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應用於中醫藥的成功例子。勞力行教授指出,循證醫學是透過統合各項科學化的研究報告,以評估治療方案的成效,最終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即使這套方法是由現代醫學發展出來,也可應用於中醫藥及其他醫學,因為天下間所有病人對治療的期望並無二致,均希望藥到病除。因此,無論是中醫或是西醫的研究,均是以消除病徵為最終目的,而循證醫學作為其中一個能讓西醫有效了解及掌握中醫療效的途徑,有助推動中西醫合作,讓病人獲得最大福祉。 文:胡志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