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系列】趕走脂肪肝  由改變飲食習慣開始

脂肪肝,並非肥胖人士專利,嗜酒、嗜甜及油膩食物等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是「養肥」肝臟的因素。營養師建議由少飲酒、控制糖分、油分攝取量等入手,配以恆常運動及節制飲食,可以將脂肪肝逆轉。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兩者皆與飲食習慣大有關連,故要預防脂肪肝,也要由飲食開始:少糖、少油、少飲酒。(網上圖片) 脂肪肝:酒精性與非酒精性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兩者皆與飲食習慣大有關連;前者因飲酒過量,當酒精被人體吸收後及分解後會促進三酸甘油脂的合成,過量三酸甘油脂容易積存在肝臟,同時身體在代謝酒精時亦會影響肝臟分解及排走脂肪的速度。   後者呢?當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或糖分時,若身體未能充分將其使用,肝臟會將餘下部分轉化成醣原儲起備用,醣原儲起太多時,身體便會開始啟動製造脂肪的機制,脂肪積聚在肝臟細胞內,久而久之成為脂肪肝。   每日60克酒精 產生酒精性脂肪肝 預防脂肪肝,最重要從飲食開始。陳勁芝表示,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與酗酒有關,據研究顯示,每日飲用60克酒精便會產生酒精性脂肪肝,因此最重要是減少飲酒量。   勿攝取過多脂肪、糖分 配合運動減體重 患上非酒精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脂肪、糖分,陳勁芝解釋,攝取脂肪過量會積存在肝臟,而果糖與葡萄糖相比,較易被肝臟轉化為三酸甘油脂,因此經常進食果糖含量高的食物,如汽水、含糖飲品、甜品(糖水、蛋糕)等,亦是患上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要遠離脂肪肝,立即從源頭入手,嗜甜者要減少飲用高糖分的飲品及少食甜食,再加上運動減體重,有助減低患上脂肪肝的機會。   相關文章: 衛生處方:飲酒傷身 無安全水平 【健康減肥】想踢走冬日肥肉?營養師教授五招飲食祕決 令你越食越輕 【健康減肥】煮得Smart:放工懶做大餐 來個有營輕食 【肥胖系列】夏天解渴勿選「高糖」飲品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肥胖系列】對付脂肪肝 避免肝硬化或肝癌 減肥第一步

食得是福,但吃得太多卻會換來一身贅肉脂肪,甚至出現脂肪肝!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指出,脂肪肝的出現已反映健康狀况不理想,甚至可引致肝臟出現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病變,若脂肪肝由酒精而起,更會令致癌風險急增。要對付脂肪肝,減肥就是第一步!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表示,肥胖與脂肪肝有直接關係,故控制體重是有效改善脂肪肝的「良方」。   陳醫生表示,肝臟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儲存能量,給身體餐與餐之間所需,但儲量過多便有機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致肝硬化 增患原發性肝癌風險 「肝臟儲存太多脂肪會令細胞受損,引起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縱然導致肝衰竭而要換肝的個案很少,但近年研究顯示,脂肪肝可增加患上原發性肝癌的機會,風險雖低過乙型肝炎帶來的威脅,但亦不能忽視,尤其病人可能有其他風險因素時,患癌機會便較高,或要考慮定期檢查肝臟,以及早發現病變。」   酒精直接傷害肝臟 引發肝細胞病變 不過,如脂肪肝的成因是酗酒,致癌風險則會大為飈升。陳醫生解釋,酒精對肝臟會造成雙重傷害,一來酒精可直接傷害肝臟細胞,二來酒精的高熱量會帶來脂肪,因此肝細胞發生病變的機會顯著增加。   臨牀上,若肝臟的脂肪比率超過10%便已經屬於中度脂肪肝,超過20%更達「嚴重」級別,而陳醫生不時見到一些病人,肝臟脂肪比率高達60%,甚至80%的超高程度。   肝臟脂肪如「霜降」 右上腹脹痛須注意 他稱,脂肪肝無明顯症狀,有時檢查時超聲波影像所見的脂肪在肝臟形成猶如「霜降」的雪花,而除非做掃描或抽組織化驗,否則難從表徵知道肝臟是否有太多脂肪。有時或因脂肪太多壓迫肝臟包膜,引起右上腹有「脹住」的感覺,又或至影響問題到肝功能才會有黃疸等症狀。   陳醫生認為,與其說脂肪肝是疾病,不如視為一個反映健康狀態的指標,「有脂肪肝,通常都會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壓。」   脂肪肝無藥醫 首要是減肥 現時脂肪肝仍屬「無藥醫」,手術亦切不掉,要減少肝臟脂肪首要是減肥。有研究指服用維他命E有助改善脂肪肝引起的炎症,但最有效還是控制體重。   陳醫生解釋,脂肪肝的出現與肥胖有直接關係,人愈肥,愈大機會有脂肪肝及情况會愈為嚴重,故減肥是最有效「治療」脂肪肝的方法,不但能令肝的脂肪減少,更對心臟、腦及血管健康等均有好處。   為捐肝予女兒 兩月擊退脂肪肝 他以一個案說明,「有一名爸爸因為有脂肪肝而不能捐肝救女兒,為此他決心上班不搭車改為走路,食量也減少了,結果兩個月後脂肪肝已大有改善,並可捐肝給女兒。這名爸爸在手術後恢復搭車及食量,體重再次上升,肝臟的脂肪又再出現。」足證控制體重是預防和改善脂肪肝的「良方」,亦需要持之以恆保持體重。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不藥而癒

【明報專訊】B太太有脂肪肝和血壓偏高已經好幾年,她是40多歲的在職人士,近年她的BMI一直都在27以上(正常為18.5至24.9),脂肪肝指數由2年前的242(輕度)上升至278(中度,正常為238以下),B太太自問食量不算大,一向滴酒不沾,但近年她的體重、脂肪肝指數和血壓都持續攀升。她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減肥方法,例如坊間流行的戒食澱粉質飲食方法、針灸和光顧美容中心做儀器療程,但都好像不太奏效。 B太太於戒吃澱粉質期間感覺身體怠倦和容易生病,也有掉髮多了的情况,長期飢餓又引致情緒低落;接受針灸療程後,B太太的饕餮和水腫情况雖有改善,但總不能每天都去針灸吧;至於儀器療程對她沒有什麼效果,不值得繼續投資金錢。漸漸地B太太認定皆因自己年紀漸長,所以新陳代謝減慢,唯有接受現實,乾脆地讓自己做個開心肥太太算了。 可是早幾個月前開始,B太太早上下牀和久坐之後站立時就會足底痛,早上趕着上班的日子有時痛得要扶着家俬來移動身體,大概10分鐘後痛楚才會慢慢退減。B太太於放假的日子稍為舒服一些,因為她可以花點時間在下牀前按摩一下足底和於牀邊垂足片刻才開始站立行走。另外,雖然B太太走路時感覺腳掌灼熱,但不太影響工作,穿厚底涼鞋可稍為得到紓緩,不過B太太足底痛的情况愈來愈嚴重。 醫生診斷她的情况是足底筋膜炎,處方了消炎止痛藥和建議她每天都把小球(那種扭蛋機彈彈波)放在足底前後來回推動按摩筋膜。十幾天後情况好了一點點,但一停藥情况又跟之前一樣。B太太甚至擔心萬一在睡夢中發生火警,會趕不及逃命就會一命嗚呼…… ▲(資料圖片) 減重後脂肪肝指數降至正常 B太太向醫生訴說了她停藥後的狀况,醫生鄭重地勸她要減重,因為腳掌承受着整個人的體重,而且B太太的工作是需要走動,希望透過減重去紓緩雙足的壓力。之後她訂立減重目標,作飲食調節和配合帶氧運動。神奇的事情發生在甩掉15磅體重的時候,B太太足底痛在沒有使用止痛藥下逐漸減少。 這次B太太回來覆診,她表示成功地減掉了40多磅,現在足底已經完全沒有痛,可以穿漂亮的鞋,而且還驚喜地發現今次的脂肪肝指數下跌至180的正常水平,血壓亦回復到理想水平,實在替她高興呢! 文:楊家詠(註冊護士、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診所經理)   Read more

急性肝衰竭需數日內換肝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楊鳴章因肝硬化導致肝衰竭昨病逝,終年73歲,輔理主教夏志誠指其病情近日迅速惡化。有醫生指出,本港肝硬化個案主要由乙型肝炎引起,患者一旦出現急性肝衰竭,要在一周甚至更短時間內接受肝臟移植,否則可能死亡,無其他藥物治療;而5年內曾患癌的病人,一般而言都不適宜接受肝移植,因擔心癌症復發影響換肝後存活機會。 肝硬化主要乙肝引起 香港大學外科名譽臨牀副教授夏威指出,肝硬化是指肝臟炎症令組織纖維化而變硬,當這些沒有功能的纖維組織累積,肝臟正常細胞愈來愈少,就喪失排毒、新陳代謝、蛋白質和凝血物質供應等肝功能。夏續指出,肝硬化不能逆轉,只能找出病因加以控制,例如用藥控制肝炎病毒、戒酒、改變飲食控制脂肪肝等減慢肝硬化。 肝硬化嚴重可演化至肝衰竭。夏威說,肝衰竭病人肝功能起碼少於原本功能的30%。病人一旦出現急性肝衰竭,要在一周甚至更短時間內換肝,否則可能因嚴重感染、出血等原因死亡,無其他藥物治療。夏威指出,即使病人出現肝衰竭,若5年內曾患癌,一般都不適宜換肝,因擔心癌症復發影響換肝後存活機會。 「5年內曾患癌 不宜換肝」 本港肝硬化個案最主要由乙型肝炎引起,夏威指本港整體人口有7%至8%是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者,當中約四分之一人最終會演化至末期肝病,包括嚴重肝硬化;小部分個案則由丙型肝炎、脂肪肝、新陳代謝病、膽管阻塞等原因引起。 Read more

【有片:健康減肥】每周5次 配合飲食 13分鐘運動踢走脂肪肝

脂肪肝,是全球都市人最常面對的健康問題之一。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在2015年的數據,華裔成年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為27.3%,即每4個香港人便有1人中招。 脂肪肝會引發肝炎、肝硬化,甚至增加患上肝癌的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改善脂肪肝——根據外國不同的研究顯示,運動配合飲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問題,而運動時間的長短,則視乎所選擇運動的強度而定。(圖:RyanKing999、Murata Yuki@iStockphoto)   如有脂肪肝,除了服用藥物,做運動亦是改善問題的方法,有註冊物理治療師引述外國多項研究指出,運動改善脂肪肝成效顯著,同時可控制體重;最重要是選對合適運動,持之以恆。 何謂脂肪肝?一般情况下,肝臟只有小量脂肪,約佔整個肝臟重量的5%或以下;如肝臟的脂肪含量超出這個水平,便表示有脂肪肝。由於脂肪肝沒有任何病徵,所以一般人很難發現自己患上脂肪肝。脂肪肝容易令肝臟出現炎症及結疤,情况持續更可能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危及性命。脂肪肝主要分為酒精性脂肪肝(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前者主要是由於長時間飲酒過量所引致,而後者則是飲食習慣惹禍。   吃得清淡也可中招 近年不少人都注重健康飲食,少油,戒肥膩,是否就不會有脂肪肝?註冊物理治療師兼AASFP客席講師羅慧嫺指出,食得清淡也有可能患上脂肪肝,「雖然不少人都減少進食高飽和脂肪的食物,但其實進食的分量過多,亦是引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始終香港社會較富裕,不少人食量過多,活動又太少,同樣會令脂肪積聚」。雖然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並非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脂肪肝,而是視乎身體的狀態而定,例如BMI高於22.9,中央肥胖,體內的三酸甘油酯過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較低等,都屬於高危一族。   羅慧嫺(圖:資料圖片)   研究:運動48星期 肝脂肪減49% 既然脂肪肝與身體積聚過多脂肪息息相關,做運動能否改善問題?羅慧嫺表示,根據2016年10月醫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刊登一篇韓國的研究報告,改善脂肪肝與運動有密切關係。「這個研究在韓國進行了12年,有23萬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參與,研究內容是觀察參與者5年內的運動習慣,從而找出與脂肪肝的形成及對脂肪肝患者的影響。其中每星期做5天、每天不少於10分鐘運動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肝臟的脂肪比例明顯下降。」而另一個同年7月在美國發表於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更指出,如果每星期7天都做運動,配合改善飲食習慣,經過48個星期後,肝臟的脂肪含量最高下降了49%。   運動強度視乎身體狀况 究竟什麼運動最有效減少脂肪肝?羅慧嫺解釋應選擇高強度或中高強度的帶氧運動或阻力運動,「好多人以為要減少脂肪肝問題,首先要減肥,但其實只要持續做帶氧運動或阻力運動,便可以令身體的整體脂肪比例下降,而內臟脂肪亦同樣受惠,所以就算體重未有明顯下降,亦能減輕脂肪肝問題」。至於做哪種運動最適合,便要視乎個人平常的運動量、身體狀態及年紀而定。 「對於一些有運動習慣,同時亦非長期病患者,較適合高強度運動;至於沒有運動習慣、有長期病患,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最好選擇中高強度運動」。要分辨運動強度,主要看心率儲備(Heart Rate Reserve,簡稱HRR)來釐定,可在3分鐘內將心率提升到最高心率的80%至85%的話,就屬於高強度運動,至於中高強度則需要在運動時將心率維持在最高心率的60%至65%。究竟如何計算實際的心率數值?可根據下面公式計算:   HRR×(220-年齡-休息心跳)+休息心跳=目標心率 以一個40歲人士為例,若平時休息時的心率為每分鐘70,想以高強度運動來減少脂肪肝,其目標心率範圍應為每分鐘158次至163.5次,計算方式如下: 80%×(220-40-70)+70=158.0次/每分鐘 85%×(220-40-70)+70=163.5次/每分鐘   在高強度運動項目當中,羅慧嫺建議以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來踢走脂肪肝,因為運動時間短而成效顯著。中高強度運動方面,可選擇跑步、行山等,如果有膝傷的話,可選擇單車、游泳等對下半身負擔較輕的運動。雖然運動本身對減少脂肪肝有不錯的成效,但她提醒,必須配合飲食,戒煙戒酒,才能更有效踢走脂肪肝。另外,羅慧嫺建議做運動時最好戴上備有實時測量心率功能的運動手表,較容易了解心率是否達到要求。   高強度運動 (圖:勞耀全)   4式HIIT 適合繁忙香港人 對有運動習慣的人,註冊物理治療師羅慧嫺建議做HIIT踢走脂肪肝,因為運動時間短,適合香港人,「HIIT每次只需做13分鐘,而中高強度運動,要做30至40分鐘,後者相對要做較長時間」。羅慧嫺提供4種HIIT動作,「可先由第1個動作開始做,做到第4個,之後原地踏步做2分鐘休息運動,再重複第1至第4個動作,直至做足13分鐘」,留意期間除了2分鐘休息時間,其餘時間必須維持在目標心率範圍。 1.登山跑 做法:在地上做出掌上壓姿勢,先將右腳提起並移至心腹之間位置,腳尖不觸地,然後伸直,左腳重複動作,30秒為1組 2.深蹲 做法:雙手重疊於胸前,雙腿分站與雙肩成直線,蹲下直至大小腿呈90度角,之後再站立,重複動作。留意蹲下時雙膝不能超過腳尖,同時腰須挺直,20下為1組 3.箭步蹲 做法:雙手叉腰,右腳踏前,屈膝90度,使身體重心往下壓,左腳在後方呈半跪狀態,屈膝呈90度,挺直腰背。左右交替,每邊各做10下為1組 4.波比跳 做法:先屈膝向前傾,雙手按地支撐身體,穩定後,雙腳彈起向後伸直,令姿勢變成掌上壓動作,再彈起下半身雙腳屈曲回復最初姿勢;雙腳發力帶動身體原地向上輕跳,屈膝手按地回復最初姿勢,20下為1組   運動處方 踢走脂肪肝 ˙以高強度或中高強度運動減少脂肪肝 ˙初期每周做3次,目標為每周5次 ˙初期留意休息,最好隔日做 ˙須配合飲食習慣,減高熱量食物   戒吃炸物——油炸食物含有相當高的熱量,過多的熱量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於脂肪細胞或內臟,形成脂肪肝。(資料圖片)   脂肪肝飲食宜忌 可進食食物 全穀物麵包、藜麥、三色米(白米、紅米、糙米)、全蛋麵、意大利麵、不同顏色的水果及蔬菜 避免進食食物 蛋糕、麵包、香腸、熱狗、火腿、肉羹、貢丸、漢堡肉、排骨、乾炒牛河、梅菜扣肉飯、乾燒伊麵、豬絞肉、麻油、油炸食物   資料來源: 註冊營養師龐矷䒤 文:勞耀全 圖:勞耀全、資料圖片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肝炎與肝癌】張敬軒也中招 食完唔郁 瘦人都有脂肪肝

【明報專訊】歌手張敬軒看來不算肥胖,早前驗身卻發現患上脂肪肝,說要戒掉消夜。 脂肪肝在本港並不罕見,全港約有三成人患上,大多與肥胖及大肚腩有關。但瘦如張敬軒都有脂肪肝,究竟是什麼原因?工作忙碌,日間忙得沒時間午飯,晚上八九點放工才晚飯是等閒事;有些人晚上打機煲劇睇波,肚餓了要食消夜。脂肪肝就是這樣煉成! 【Power Up 推介】GG Livimmune 護肝樂 (60粒) – 有效保護肝臟、抗疲勞及抗氧化。立即網上訂購   「食得多、郁得少」大家也知道會令體重增加,但其實食無定時或太夜食飯,也會增加患脂肪肝的風險。香港人普遍收工夜,不少人晚上八九時才開餐;有人甚至日間工作時沒時間或沒胃口進食,直至收工後才食大餐。日間食得少,夜晚食多些,「拉上補下」,應該不會肥吧? 日間食得少晚上補數 出事! 非也!註冊營養師張智良解釋﹕「控制體重,除了要視乎整日的吸收熱量,也要注意熱量吸收與消耗時間上的配合;進食後,消耗不盡的熱量,身體會儲存起來。」熱量的吸收與消耗並非直出直入,需要經過複雜的過程。 肝臟本身有小量脂肪,但若脂肪佔肝臟重量5%或以上便屬脂肪肝,超聲波檢查時會見到脂肪組織積聚在肝臟。張智良指出,脂肪肝分有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前者與飲酒有關,後者與飲食及體重有關,主要是吸收太多熱量,同時消耗低,多餘熱量便轉為脂肪,積聚在身體及肝臟內。 成因﹕缺乏運動 高糖高脂飲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成因與缺乏運動及進食過多熱量,尤其是過量糖分及脂肪有關。進食大量高糖高脂食物,會增加血液內的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屬脂肪一種。若血液內的三酸甘油酯太多,會透過血液循環積存在肝內。故此,脂肪肝與經常大魚大肉、高脂高糖及肥胖有關。 改善脂肪肝,首先要減重,想減走脂肪,應了解肥胖的主因。過多能量會分別儲存為﹕ 1.肝醣:儲入肝臟內,但肝的儲存量有限,會出現飽和 2.肌肉:透過做負重運動,增加肌肉生長,可提升儲存量;但日常少運動的人,肌肉較少,儲存量也較少 3.脂肪:可成為皮下脂肪積存在肚腩、大腿、「bye bye肉」等全身不同位置;也可積存為內臟脂肪,這是最易儲存的途徑 相反,消耗能量時,身體可快速燃燒肝醣及肌肉,釋放能量;而燃燒脂肪發放能量的速度及效率最慢。正因脂肪易儲難消,如未能完全消耗熱量,很易化為脂肪,增加肥胖及脂肪肝風險;尤其是一般人晚間的活動量較少,消耗也少,但日間忙碌卻食得少,晚上食豐富晚餐,結果造成消耗時不進食,進食時不消耗的錯配現象。 熱量吸收與消耗時間配合 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日間勞動時進食,「如果太夜食晚餐,就要將分量減少」。每餐相隔4至6小時,避免餐與餐之間相隔太耐,否則身體會作出補償,第二餐隨時食過量,結果又變成脂肪積存體內。另外,最好定時食飯,否則長時間不進食,令新陳代謝減慢,出現虛弱、易累及集中力低等問題。食無定時也影響腸胃健康,若太夜食晚餐,可在餐前食些小食,減少晚餐分量。如正餐時胃口不佳,食得少易肚餓,可餐與餐之間加些小食。 睡前肚餓 可吃低脂高纖食物 很多人晚餐食得豐富,甚至加多餐食消夜。張指出,消夜是晚餐後至睡眠前的一餐,尤其男士睇波或女士煲劇,在晚餐3至4小時後,感到「肚空空」或是無所事事「想食」,「半夜出現肚空空的感覺,可能是習慣了這個時候進食,身體覺得需要進食,腸胃會分泌及蠕動。但這個慣性可以逐步改善」。晚飯後一小時食水果,可減少之後肚餓感;如果睡前真的感到肚餓,亦不建議大家捱餓,可食小量健康食物如水果、青瓜、車厘茄等低脂低糖高纖食物,無論對體重及脂肪肝的影響都不大。避免進食高脂高糖的包裝零食如薯片及果仁等,吸收過多熱量。 張認為,晚餐在睡前兩小時吃完,可避免睡覺時胃部未完全消化,影響腸胃健康。另外,「食消夜亦反映出個人偏向夜瞓,有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容易肥」。如果早些就寢,縮短晚飯與睡眠時間,從而減少進食機會。 ■知多啲 一至兩成惡化為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根據中文大學的研究,它影響了本港近三成的成年人口。雖然脂肪肝與肥胖有關,但原來不少患者身材適中。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姚志謙指出,肥胖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有些患者不肥但膽固醇及血脂偏高,有些人甚至沒有明確風險因素,可能是遺傳。大多從身體檢查發現,通常從驗血發現肝功能有異常,之後再做超聲波掃描確診脂肪肝。 有一名三十多歲男子,本身熱愛運動,經常跑步,體檢時發現肝臟酵素偏高,出現肝炎,因而求醫。患者本身體格健康、膽固醇不高、沒有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上毋須作大改善,最後要食藥處理,改善炎症後停藥。 初期沒明顯徵狀 要定期驗身 脂肪肝屬慢性肝病,可引發成脂肪性肝炎,約有一至兩成患者最終惡化為肝硬化。肝硬化增加患肝癌風險,患者最好定時檢查肝臟。脂肪肝沒有徵狀,就算是脂肪性肝炎,甚至早期的肝硬化,也沒有明顯徵狀,很易被忽略;直至中後期的肝硬化才出現眼睛變黃、食慾不振、疲倦。肝硬化併發症出現腹腔積水,肚脹及腳腫等排水問題。 初期的脂肪肝,毋須食藥,只需透過減約5%至7%體重,有助消耗肝臟的脂肪。即使在脂肪性肝炎階段,也可以透過減重控制炎症。不過,若肝酵素指標過高,就要食藥處理,直至肝酵素回復正常,並維持3至6個月,可嘗試停藥,如沒反彈,不用再食。 脂肪肝與三高有關,患者要提防患中風及心臟病,同時亦要小心大腸出現毛病。「很多患者也有大腸瘜肉或腸瘤,可能與他們的多肉少菜兼少運動有關,建議40歲以上患者接受大腸檢查。」有名三十多歲男子發現有脂肪肝,沒有大便瘜肉的徵狀,但也接受提議照大腸,發現有兩三粒瘜肉,全屬良性,但有些瘜肉達7至8毫米,有可能惡化成癌。 ■飲食貼士 走糖走肥走汁 減熱量吸收 對付脂肪肝,患者首要減重,惟節食戒口並非易事,註冊營養師張智良提供飲食貼士,減少吸收熱量。 (1) 很多人喜歡甜飲,茶餐廳奶茶咖啡,平均一杯有4至8茶匙糖;就算少甜也只少三成,如把餐飲改為無糖飲品,已可減低熱量。 (2) 食肉時避免吃肥膏,自己烹調時最好把脂肪切走。 (3) 盡量走汁或少汁,不論中式或西式也應少食;中式芡汁吸收了鑊內的油分,西式汁則主要用高湯、牛油及麵粉烹調。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營養要識】煮得Smart:三文魚踢走脂肪肝 遠離肝癌

【明報專訊】脂肪肝,是由於大量的脂肪積累在肝細胞內而導致,可以引致脂肪性肝炎,甚至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脂肪肝患者的病情可以逐步逆轉或惡化,其成因包括多種,主要的風險因素為酗酒和肥胖。飲食習慣是其中一個主要引發脂肪肝的成因,包括大量攝取精製化碳水化合物(例如白糖、白麵粉、白米)和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動物脂肪)。以全穀或全麥等複合碳水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例如植物性脂肪和深海魚油)代替以上食物,有助控制或避免脂肪肝。 三文魚含有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有利降低體內脂肪和膽固醇;主食可以混合糙米、野米等不同穀物,以減低吸收精製化碳水化合物。 ■香蕉葉烤三文魚 材料(4人分量)﹕ 三文魚柳……400克 椰奶……200毫升 紅咖喱醬……1.5湯匙 魚露……1湯匙 白糖……2湯匙 青檸葉……3塊 混合蔬菜……300克(紅蘿蔔或韭菜切粒) 香蕉葉……4塊 葱及紅辣椒……30克(裝飾用) 烹調方法﹕ 1. 預先將焗爐加熱至200℃ 2. 將椰奶、紅咖喱醬、魚露、白糖和青檸葉混和成醬料後,用以醃三文魚15至30分鐘 3. 攤開香蕉葉,在每塊香蕉葉上鋪上混合好的蔬菜和一塊醃好的三文魚(連同小量醬料) 4. 用香蕉葉包好三文魚,再用竹枝固定 5. 放入焗爐焗20分鐘,直至三文魚熟透,或可放到燒烤架烤熟。上碟前加上適量的葱和紅辣椒作裝飾 ■香蕉葉烤三文魚營養成分 (1人分量) 熱量……295千卡 碳水化合物……16克 蛋白質……22克 脂肪……16克 飽和脂肪……11克 膽固醇……78毫克 鈉……424毫克 文、食譜提供:鍾錦玲(明德國際醫院註冊營養師) 圖:馮凱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