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腎虛引起3成因 鳴響聲小音調高礙睡眠 易有頭暈眼花 愈勞累愈嚴重

【明報專訊】耳鳴是指在沒有任何外來刺激下,持續自覺耳內或腦內有單一音調在鳴響,影響患者起居生活及精神情緒。腎精虧虛是耳鳴成因之一,亦是常見的都市病,病因與勞累、虛損有關,可通過中藥、針灸、穴位保健、養生調攝、食療等改善。(編者按:這種由腎虛精虧引起的耳鳴,常見的成因有3個: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患者除了有音調高的鳴響聲外,還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等。) 腎虛耳鳴3成因 臨牀特點鳴響聲小音調高 愈勞累愈嚴重 有關耳鳴的中醫理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文獻記載;到隋代《諸病源候論》有〈耳鳴候〉一章專述耳鳴,把耳鳴原因分為風邪外襲(外因)、勞傷氣血(內因)等類型,並提出「耳鳴不止,則變成聾」的觀點。到宋代以後的中醫典籍,記載不少治療耳鳴的內服中藥方劑,如《聖濟總錄.耳虛鳴》一節載方13首,並且按照辨證選方,對後世辨治耳鳴有指導意義。 由腎精虧虛引起虛證耳鳴,臨牀特點包括耳鳴聲量較小,音調呈高頻,患者形容耳鳴聲音像蟬鳴,或出現持續「吱吱」聲,初時多不影響聽覺。這種耳鳴發病規律多有晝輕夜重的特性,即在日間充滿各種聲音環境下,患者大多不會察覺耳鳴存在,但在寧靜晚上則很容易感覺耳鳴發作,甚至會妨礙睡眠;而且病情可在勞倦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在得到充分休息或鬆弛後可減輕,提示本病屬於虛損的性質。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持續高頻耳鳴患者 或聴力下降致耳聾 為掩蓋耳鳴聲,以減輕不適或幫助入睡,患者可能需要在夜間開啟收音機或電視,製造小量聲響或白噪音,以免環境過度寧靜。長時間持續出現高頻耳鳴患者,或可伴隨聽力下降,最終引致耳聾。 常見成因:年老、過度勞神、休息不足 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是這種腎虛精虧耳鳴的常見成因。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由於年齡增長,腎氣逐漸不足,腎虛則無法濡養清竅,可引致漸進式耳鳴耳聾。若過度勞神、缺乏休息,不論男女老少皆可導致精血耗損。當腎精不足時,由於陰血虧虛,繼而可引起陰虛內熱,當虛火上炎時,即可出現自覺耳內有聲響刺激的耳鳴徵狀。 或伴隨頭暈眼花煩躁口乾 耳鳴的辨證必須同時考慮全身狀况。因腎精不足而出現耳鳴者,除音量小、音調高的鳴響聲外,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舌紅質乾等表現。若陰虛火旺明顯,患者可出現潮熱、盜汗、咽痛、口舌生瘡等。 中藥治療虛證耳鳴,會採用「虛則補之」原則,針對腎虛精虧者會採用滋陰、補腎、填精的治法,常用中藥包括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等,在中藥方劑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以補腎育陰。臨牀上當耳鳴持續不止時,可配合使用有重鎮、安神作用的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磁石等,有鎮靜之效。要防治因腎虛精虧而引起的虛證耳鳴,最重要是避免長時間精神疲勞,要保持充足休息。起居生活應張弛有度,如平日工作繁忙壓力大者,在公餘要安排時間鬆弛減壓,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大家亦可藉着調整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態,減少偏執,避免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精神緊張狀態。 「久視傷血」、「久聽傷神」,長時間集中精神伏案工作,看書時間太長,經常盯着電腦或手機屏幕,以及長時間經常戴着耳機聽音樂,長期待在嘈吵環境等,會損耗肝血和腎精,容易引起頭暈、視物昏花、耳鳴、精神委靡。要減少精血耗損,不要做個「機不離手」的「無事忙」,每當專注用眼、用耳達1小時,應該稍事休息5分鐘,給自己靜養的空間。對鋪天蓋地的資訊要有所取捨,以免過度用神造成勞損。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成人最少6小時睡眠 充足睡眠對身體和精神恢復都十分重要,睡眠絕非躲懶、浪費生產力的表現。建議要做好時間分配,成年人每天應最少有6小時睡眠,兒童或青少年則要睡得更多(8至10小時),以使精神充沛、改善記憶和提升專注力。如持續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經常精神不振等,建議需要積極處理。 知多啲:古法「鳴天鼓」 助改善聽力 針灸治療耳鳴,一方面可近部取穴,選用耳朵周圍穴位,如聽宮、耳門、聽會、翳風,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另一方面則可根據辨證選穴,如因操勞過度引致腎精虧虛,可選用有滋陰補腎性能的穴位,如位於腰部的腎俞穴,位於下肢的三陰交穴、太溪穴、湧泉穴等。針灸治療虛證多用有補益功效的運針手法,如小幅度捻轉提插、留針時間較長,或配合溫針、艾灸等,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推拿手法方面,要醫治腎虛精虧引致的耳鳴,可配合以雙手搓暖雙耳來刺激耳朵周圍的血液循環,以及古代養生方法「鳴天鼓」。「鳴天鼓」最先記載在道家邱處機的《頤身集》,方法是先以雙手掩耳,手指放於後腦上,然後將食指壓在中指上,接着把食指彈撥到後腦,彈撥時會發出聲響,是謂「鳴天鼓」,可重複彈指動作50至100次,每天做1至2回。透過鳴天鼓的動作,可以祛邪驅風、暢通經絡,有助改善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問題,亦可強本固腎。 知多啲:補腎益精湯水濡養耳竅 日常保健食療方面,針對因腎精虛損而引致的耳鳴,策略以補肝血、益腎精為主,以濡養耳竅,維持其正常功能。針對陰虛精虧的失調,要注意不應過用藥性溫燥的補益藥物,以免傷陰助火。 相關閲讀: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淮山杞子核桃瘦肉湯 材料: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麥冬12克、茯神15克、核桃30克、大棗2枚、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益精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明報專訊】頭暈,中醫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即頭暈;輕則視物昏花,閉目即止,或感覺少許虛浮不踏實;重則天旋地轉,無法站穩,伴隨惡心嘔吐,甚至昏倒。中老年人若經常出現頭暈,病機以虛證為多,如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然而臨牀上,患者往往虛實夾雜。長者在腎虛、精血不足的基礎上,因過食肥膩、暴怒等原因而出現眩暈,在治療上不能單獨採用祛邪或補益,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Read more

醫食因緣:夜尿多未必因腎虛

夜尿頻繁困擾不少長者,既影響睡眠質素,也影響身心狀態,甚至增加跌倒風險。不少人認為夜尿只因「腎虛」,其實從中醫角度,夜尿成因眾多,除了腎虛,亦可能是睡眠質素欠佳、前列腺疾病等引起。需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辨證,運用相應中藥治療,再配合養生調攝。 Read more

醫食因緣:補腎「施肥」最佳季節 女性煥發容光

【明報專訊】傳統習俗,年末「做冬」和「過年」都會吃得豐盛補益,讓勞累一年的身體,在食物、有補益作用的藥材和休息下得到充電和休養。這些民間智慧,其實蘊含深刻中醫「冬令進補」道理。   認清腎虛類型「有差別」進補 中醫認為「冬主收藏」,冬季是最容易填補人體氣血精華的季節。冬季也是腎臟主季,補腎最好季節。冬至開始,持續個半月到兩個月,天冷地凍,食慾旺盛,新陳代謝快,尤其是女性,恰當補腎,不但不易勞累生病,也如同施足肥料的鮮花,蓬勃怒放,容光滿面。 依以上說來,女性不分年齡,冬天都要「無差別補腎」?當然不是,關鍵取決於是否腎虛,以及腎虛類型和程度。 腎精少——過清過輕飲食 女士崇尚「清食」或「輕食」,摒棄五穀雜糧或低澱粉質,此舉常被讚「食得好健康」。見過一些太太用海參、藍莓、薑黃、奶昔、香蕉打成漿,每天早上一杯,卻見她肌膚甲錯(皮膚乾枯皺縮,肌膚粗糙如魚鱗一樣交錯)、手腳冰冷、脾胃虛弱經常腹脹。這些貌似低膽固醇或抗氧化食物,並沒有帶來健康的臟器和外表。也見過每天健身,只食雞胸肉和蔬菜沙律,體重一年之內下降50磅,練出多條腹肌線條而沾沾自喜,但不到50歲卻中風的病例。至於節食減肥,導致月經失調、閉經甚至卵巢早衰的病人,幾乎每天可以遇到。 中醫認為腎藏精,指腎臟有儲存精氣的作用,這個精氣有兩個來源,一是源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叫「先天之精」;二是出生以後,機體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成分和臟腑代謝產生的精微物質,叫「後天之精」,均衡營養、食物充足會不斷生成「後天之精」,腎的精氣才會充盈。腎臟把這兩種精保存好,不讓它無故流失,才能使之發揮正常生長發育、行經、生育、水液代謝、呼吸吐納等生理效應;才能有挺拔的身軀、堅固的牙齒和美麗的烏髮。相反,腎的精氣會因飲食缺失而導致不足,或會提早出現駝背、白髮、牙齒脫落,發育也不好。 腎氣虛——過勞透支亞健康 腎氣虛,是指人的精力不足,體力不夠,經常感到疲乏。由於腎主管生殖,生長功能不足或生殖功能下降(包括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尤為腎氣虛的明顯徵狀,平常最多見的亞健康,就是屬於腎氣虛範疇。所謂「亞健康」,即是經常出現疲勞,即使長假休息後仍覺疲累,精力不濟伴腰痠、失眠、脫髮、白髮、記憶力減退、耳鳴、尿頻,或月經不調、情緒失調、面容憔悴 等。滿身都是小毛病,到醫院檢查卻沒有發現實質的疾病,這就是「亞健康狀態」,中醫認為是腎氣虛表現,多由於長期精神緊張、體力腦力嚴重透支而成,如果不予以及時治療,就會進入「不健康狀態」的疾病狀態。 腎陰虛——手腳冰冷脾氣大 腎陰是指腎的「陰津」、「陰血」,是人體重要的體液,中醫認為人體的津液和血是在腎陰的促進下生成,對人體有潤澤作用。所以,「腎陰旺」,則津血充足,肌膚溫潤如玉;「腎陰虛」則津虧血少,如同河牀水少乾枯,出現皮膚缺水鬆弛、眼睛乾、陰道乾、月經量少等乾燥徵狀;另人體也會失於寧靜,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晚上心不靜則入睡困難,血不夠又早醒。陰虛也令血不夠,虛火會上炎,潮熱煩熱、口乾咽燥,但手腳冰冷。 腎陰虛的原因很多,比如年輕時月經過多,孕產過多導致,嗜食辛辣、情志抑鬱不舒、房勞無度等因素也會造成。晚睡也是其中一個腎陰虛的重要原因,熬夜暗耗陰血,肝藏血,「人臥血歸於肝」,即人平躺安靜休息時血歸藏於肝臟,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血液向外佈散,以供給機體活動需要,肝腎同源,所以晚睡消耗陰血,導致腎陰不足,腎陰不足反過來又睡不好,是惡性循環。 腎陽虧——精神委靡難成孕 腎陽又稱為人體的「真陽」、「元陽」、「真火」,如同太陽對於地球一樣重要,關乎人體一切臟腑功能產生和運動。腎陽足,人體的功能活動興奮、活躍,產生能量多,熱量多,整個人熱氣騰騰、龍精虎猛;反之新陳代謝慢,人體生理功能和活動弱,精神委靡、反應遲鈍、面浮肢腫、手腳冰冷。坊間所說的「宮寒不孕」就是腎陽不足,子宮失於溫煦而導致的不孕症。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所以有了月經,之後具備生育功能;到了「七七四十九歲」,天癸走了,身形走樣,喪失生育能力。避開女孩生長發育不說,生殖方面而言,女性從14歲到60歲和腎都有密切關係,腎氣涵蓋了下丘腦、卵巢和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我在授課時,經常用「豆腐花-豆腐-老豆腐-豆腐乾」來比喻人體女性卵巢衰老的變化過程,到了卵巢縮小變硬的豆腐乾狀態便很難再返到從前。 中醫認為,28歲是女性生長發育生殖的鼎盛時段,之後雖然月月有信,其實靜靜在衰退,不要以為還每月來月經就很年輕,其實卵巢無聲無息慢慢在變老。從年輕時月經非常規律,容易懷孕;到月經不太規律,不容易懷孕;到月經周期縮短或延長,之後到無排卵的月經,到絕經,就是絕經之後最初幾年,卵巢皮質還是有小量女性荷爾蒙分泌,外表照樣可以很年輕。好像有輔助生育經歷的女性就會知道,月經正常,人看上去也很年輕,但是不論用什麼方案都取不到足夠的卵,卵巢大倉庫的儲備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卵巢儲備不足或者卵巢低反應),這就是徹徹底底的腎虛。   食得好推介:湯水滋養腎陰 冬令補腎湯水 材料:枸杞子10克、桑椹10克、鐵皮石斛6克、粉葛30克、紅棗10粒、龍眼7粒 製法:所有材料先水中浸泡半個小時,加入2小碗水,煲成1小碗 飲用方法:每星期2次,連續服用4星期左右 枸杞子滋養腎陰,桑椹和鐵皮石斛合補益肝腎、生津潤燥,粉葛能夠補腎調整內分泌,紅棗龍眼補氣血,加在鐵皮石斛粉葛中,燥熱之性被抵消,可以作為日常膳食的上品中藥材,可較長時間服用。 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般湯水,要知道自己是陰虛、陽虛還是氣虛,還是需要去找專業有經驗中醫師諮詢才可以判斷和用藥。   文:汪慧敏(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明報專訊】祛濕食療,除了芡實外,亦會用上赤小豆、黑豆、薏米等材料。4種食材中,究竟哪種祛濕能力最強?「這4種常見食材都是中藥。赤小豆具有利水解熱的作用,若進食過多,由於利水能力強,會容易令人消瘦。至於黑豆則主要針對水腫、腎虛等問題,祛濕效果與芡實相若,薏米則具有利水健脾的作用。」施德享表示,根據4種中藥的藥性,赤小豆的祛濕能力最強,但亦由於藥性強,不建議自己亂用;相對而言薏米是較安全的祛濕中藥,但要留意由於薏米都有一定的利尿能力,並不建議孕婦使用。坊間不少祛濕湯方會將上述4種中藥混合使用,期望達到最佳效果,但這個做法可能過分祛濕,反而會令身體出現更多問題。 ▲赤小豆(資料圖片) 誰忌用芡實? ‧感冒前後 ‧食滯、消化不良、肚脹 ‧氣鬱 ‧產後婦女 ‧細菌導致的肚瀉 ‧便秘   Read more

【營養要識】知多啲:食花生添脂潤腸

【明報專訊】要解決便秘,宜減少飲酒,並少食辛辣及濃味食物,此外適量的油脂有潤腸作用。施德享指出不少果仁類食物都含植物油脂,有助潤腸,例如花生、果仁、芝麻、合桃等,都有助排便。另外,不少長者求診時都有便秘問題,雖然他們進食大量蔬菜,但卻甚少吃肥肉,怕膽固醇超標,「其實長者適當吸收動物脂肪可減少便秘,其中一個方法是在煲湯時,加入適量的豬肉即可,當然燒肉這類含有大量動物脂肪的食物,還是少食為妙」。 施德享推介較溫和的食療——火麻仁南杏瘦肉湯,「氣虛人士可加北耆,而腎虛人士可加肉蓯蓉,血虛人士則可加杞子,至於氣滯人士可加陳皮,能加強通便效果」。 ■火麻仁南杏瘦肉湯 (2至3人分量) 材料:瘦肉400克、薑1片、火麻仁15克、南杏6克 做法:將火麻仁、南杏浸泡約15分鐘;瘦肉洗淨切件。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入20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改為中火煲約2小時即可 功用:潤腸通便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加固腎氣 順迎更年期

更年,對於女性來說是指隨着卵巢功能衰退而生殖功能終止的一個過程,以絕經為標誌。它多出現於50歲前後,出現時間的遲早有家族特點,並受體質強弱的影響。一般形體瘦弱的女性可能較早絕經,而因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或因放化療等原因,導致卵巢功能喪失者則稱為人工絕經。 除了人工絕經,更年是個自然的過程,有些人的月經突然停止而無明顯不適,但多數女性可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徵狀,最常見的分為五類: 一、月經紊亂,出血不斷或過多; 二、血管舒縮徵狀,如一陣陣的面紅汗出,又怕冷又怕熱,心跳心慌甚至胸悶、胸痛,陣發性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不高為特點; 三、精神神經徵狀,可表現為抑鬱或亢奮、頭痛、頭暈、行走不穩、皮膚瘙癢等; 四、泌尿生殖道徵狀,如尿頻、尿急、老年性陰道炎症等; 五、關節肌肉疼痛,骨質疏鬆,肥胖浮腫,皮膚出現皺紋、色素沉着,身體毛髮分佈改變等 上述徵狀多樣,未必同時出現,背後的原因卻離不開人體因腎氣虧虛、氣血虧少而導致的陰陽失調。明代醫家張景岳曾言:「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並創專補人體腎陰虧虛證的左歸丸與腎陽虧虛證的右歸丸,用熟地、山藥、枸杞子、鹿角膠、杜仲等藥物配伍,加固人體的根本「腎」,令到陰平陽秘,力求順利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助理教授)

Read more

知多啲:年輕「酒鬼」易腎虛

【明報專訊】中醫角度,適量飲酒有一定好處,註冊中醫陳敏指出燒酒及米酒可加速氣血運行,有助祛風,常用於孕婦坐月,改善手腳腫。不過,如過量飲用和濃度高會傷肝、腎及胃。別以為飲酒只對長者影響深遠,年輕人長期飲酒,加上經常夜睡,壓力大,可令身體急速老化。陳敏指出,有一個廿多歲年輕人,大學畢業不久,因為工作和家庭心煩,時常飲啤酒、夜睡、房事頻密,影響腎功能致腎虛,導致夜尿,一晚要排3次尿,而且排尿不清、甩頭髮、記性差。他首先要戒酒,要早睡,用中藥及針灸處理。 經常飲酒的人,脾胃會較差,建議每周飲一次花膠瘦肉湯,調理脾胃: ■花膠瘦肉湯(3至4人份) 材料:花膠一件中碼(養胃健脾);瘦肉250克(補正氣);猴頭菇兩粒(護胃);紅棗2至4粒(調味及補中益氣) 煮法:花膠先浸軟,瘦肉汆水,將所有材料放入約1.5公升水,煲1小時半至2小時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醫看耳鳴:腎虛出事

【明報專訊】近來一病人受耳鳴困擾影響工作而求診,才明白到耳鳴對生活影響和精神困擾之大,超出醫生所想。我剛剛在看完美國樂隊Metallica演唱會,亦耳鳴了數天。但這種因聲量過大或長期在噪音環境工作引起的耳鳴,並不在討論的範圍。 有小部分耳鳴病人,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狀;如鼻咽癌患者可有持續一側或雙側耳鳴。當然大多數病人亦會有其他徵狀,例如頸部淋巴腫大,鼻涕有血等等。所以如果有持續耳鳴,應先求診排除嚴重疾病,避免喪失治療痊癒的機會。 腎氣強則耳聰目明 大部分病人耳鳴,從西醫的角度看,若找不到確實原因,病人大多歸咎為聽覺退化。從中醫的角度看,隨年紀增大,腎氣虛弱可引起耳鳴。為什麼特別講腎氣呢?中醫認為腎是人生的根本。人體在少年和青春期發育成長,和中老年後的逐漸衰老,和腎氣的強弱盛衰有關。總之腎氣強,身體壯實沒有衰老的的迹象;腎氣虛弱則即使年紀不大,亦會顯現出各種衰老徵象,如頭髮變白,漸漸寒背,腰膝痠軟等等。中醫有「腎開竅於耳」的理論,即是說腎氣強弱與聽覺密切相關。腎氣強耳聰目明,腎氣弱者,俗稱「眼矇耳聾」。 所以中醫治中老年人耳鳴,用補腎的方法。最出名補腎治耳鳴的中藥方莫過於「耳聾左慈丸」。此方其實是建基於「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相信不少讀者有進食六味地黃丸補身),加上磁石、柴胡兩中藥所組成。但不少病人用了很久的耳聾左慈丸,耳鳴還是沒有好轉。其實中成藥中的藥丸,所謂「丸者,緩也」,藥性較為溫和,功效亦都較為緩慢。較可取的方法,應該是看中醫,針對根據病人的體質來治療,處方湯藥,病情穩定後才用這些中成藥長期調理。 其他原因:少陽、中氣不足 腎虛會耳鳴,但耳鳴不一定是腎虛。例如其中一種感冒患者,多見經期前後的感冒,會產生所謂「少陽證」,病人會覺得經常眼瞓、頭暈耳鳴、耳仔有阻塞感等徵狀。徵狀類似西醫的聽神經發炎和內耳迷路炎。此類病人可服用小柴胡湯醫治。所謂少陽,即病邪入侵了病人的膽和三焦經,這兩條經絡都是「少陽經絡」。而少陽經行人身之則,源膊頭,經過頸部,圍繞耳仔走一圈。這兩條經絡因外邪入侵而阻塞,就會產生耳鳴耳聾。除了服食中藥外,這一類耳鳴也可利用針灸醫治,一般中醫師會在耳的周圍下針,再加上少陽膽經和三焦經的幾個穴位下針。原理是利用針灸打通被阻塞的經絡,恢復耳的功能。近來西醫亦有研究證實針灸對耳鳴的治療有效,可見針灸治療耳鳴得到重視。 另外還有一種耳鳴較為常見。這類病人的耳鳴是因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能夠到達頭面五官之處,耳目營養不足所導致。這類病人大多有消化道症狀,例如食後腹脹,大便泄瀉等等。這亦即中醫所謂的「中氣不足」。這類病人可以飲中成藥「益氣聰明湯」。這一條方由中醫經典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創立。當中的主藥是北芪。整條方的用意是透過調理腸胃,提升中氣,已達到「耳聰目明」目的。惟近來在大陸和台灣有不少家長,以名度意,追捧利用這條藥方,使小朋友更加聰明,贏在起跑線,實在令人費解。 以上所說的只是例子,讀者有耳鳴問題,服藥前必先請教合資格的中西醫。 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