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徵狀繁多 未必直接從腦部反映 須細心留意 透過掃描求證

腦腫瘤種類繁多,病徵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2021年再新增逾20種,可見將來有機會有更多種類出現。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指出,腦腫瘤會損害神經系統,一般認為會有頭痛或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引致癱瘓及腦癇;然而,部分病徵卻可能難以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必須小心。如果50歲以上人士突然出現頭痛問題、四肢有時不靈活、記憶力減退或其他不尋常的病徵,應及早求醫。 Read more

腦腫瘤逾150種 徵狀多變頭痛非必然 良性惡性治療方法大不同

大腦對人有多重要已毋庸置疑!然而腦腫瘤有逾150種,引起的徵狀可以變化多端,並非一定是劇烈頭痛,而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腦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有專科醫生強調,隨着新的療法和藥物相繼出現,腦腫瘤已非不治之症,關鍵是能夠及早發現和接受治療,痊癒機會仍相當高。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表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大致可分為良性及惡性兩大類,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病,惟年紀愈大則患病機會較高,而發生在50至70歲人士身上的腦腫瘤,不少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擴散而來的腦轉移。 Read more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腦癌中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由於生長速度快,病徵迅速惡化,復發機率又高,故被認為是最難醫治的腫瘤之一。標準治療是手術加上傳統電療和化療,病人存活期中位數僅約15個月,5年生存率低於5%。直至近年「腫瘤電場治療」終於取得突破,藉輸出低強度的交變電場令癌細胞凋亡。研究顯示,病人存活期中位數提升至20.5個月。 Read more

立體定向放療 瞄準腦轉移癌魔

腦轉移腫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癌症擴散至腦部是常見情况,大約影響15%的腫瘤病人。 由於腦組織受到「血腦屏障」保護,令傳統化療和大部分標靶治療都不能有效滲透。要清除腦內的癌細胞,主要方案是手術及放射治療。 全腦放射治療可減低腫瘤的復發風險,但副作用較多;新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以高劑量射線投射在腫瘤位置,同時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大減少副作用。 ■個案 肺癌走入腦 冒險切除8周又復發 64歲的Y先生是一名煙民,身體一向未見大毛病,但去年12月開始持續頭暈頭痛、步履不穩。醫生安排Y先生入院檢查,發現小腦有一個達4厘米的腫瘤(圖A)。全身正電子掃描發現肺癌是源頭,腫瘤除了在腦部擴散之外,亦在脊骨擴散。由於腫瘤對腦幹構成壓力,有即時生命危險,腦外科醫生為Y先生緊急做手術,切除腫瘤。 腦部擴散腫瘤 考慮做手術條件 腦部擴散腫瘤是否必須接受手術?這類病人皆屬晚期,而所有腦部手術都需要全身麻醉,且帶有一定風險。腦轉移腫瘤切除手術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需要慎重考慮。一般而言,決定做手術者須符合以下條件: 1. 腫瘤體積較大,即直徑大於2至3厘米。體積較大的腫瘤通常會導致腦壓增高,構成即時的生命危險。另一方面,腫瘤愈大,對放射治療的反應就愈差 2. 腫瘤性質未明,切除腫瘤能夠幫助醫生診斷 3. 腫瘤數目較少,以一個為最合適,能一次過清除 4. 腫瘤的位置較為表面,遠離較深入、危險的組織如腦幹、丘腦等 5. 腫瘤的位置離開重要的神經區域,包括語言區、運動神經區等 6. 病人整體的腫瘤尚有控制的可能,預計存活時間超過3個月 Y先生的病情基本上滿足了以上條件。手術過後,腦壓迅速得到紓緩,頭暈頭痛等徵狀好轉。手術後第二天,腫瘤的化驗結果確定是肺腺癌,但基因分析發現腫瘤不帶有EGFR和ALK基因變異,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腫瘤科醫生決定先做化療,隨後再對肺部和脊骨轉移瘤作放射治療。 首兩個周期(一個周期21天,一般要做4至6個周期)的化療尚算順利,但第3期化療前一周,Y先生頭暈頭痛的徵狀再次出現。磁力共振發現,原先小腦位置的腫瘤在手術後約8周快速復發,生長至約3厘米大!腦外科醫生唯有再次為Y先生做緊急手術,切除腫瘤(圖B)。 腦轉移腫瘤難切清 復發率可達50% 腦部手術後,是否必須接受放射治療?腦以外的腫瘤手術,目標通常是完全切除腫瘤,還有肉眼可見的腫瘤邊緣以外再加上邊界(不同腫瘤要求不同邊界,以乳癌為例,安全邊界約2毫米);但腦轉移腫瘤手術另作別論,因腦部組織神經線密集,切除時若加上邊界,或導致永久的神經損傷,嚴重者甚至會引致半身癱瘓或者語言障礙。因此切除腫瘤後,切割位置有小量腫瘤細胞殘餘很常見。正是因為這些殘餘的癌細胞,根據歐洲大型研究結果顯示,腦部手術後若不加上輔助的放射治療,半年內腦內腫瘤復發風險高達50%。 血腦屏障 阻礙標靶治療 要清除這些殘留細胞,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都是可行的方案。但是腦內情况比較特別,因為腦組織受到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保護,令傳統化療和大部分標靶治療都不能有效滲透,因此要清除殘餘癌細胞,主要方案還是放射治療。 腫瘤科醫生決定在Y先生第2次手術後,盡快為他安排放射治療。但經過兩次大手術,Y先生康復得較慢,較為疲倦,行動甚為不便。因此放射治療團隊決定運用新技術,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副作用。 傳統放療 致脫髮疲倦記憶力差 腦轉移腫瘤手術後,傳統會使用全腦放射治療(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減低整個腦部腫瘤復發的風險。全腦治療技術上的難度和成本都較低,但由於治療範圍大,副作用也較多。病人首3個月會感到疲倦、記憶力差、生活質素下降等;亦會完全脫髮,維持數個月。全腦放射治療需時兩個星期,亦會延誤了全身腫瘤的治療。 近年新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應用愈見廣泛。腫瘤科醫生首先以高清影像,確定手術後復發風險最高的位置,然後利用先進的放射治療設計程式,將高能量的放射線投射在腫瘤位置,同時避開重要的神經區域。治療期間,病人腫瘤的位置會由放射治療機器上的影像導航設備確認,誤差不多於1毫米。相對於傳統的全腦治療,SRT能把更高劑量投射在復發風險最高的位置,同時保護低風險的腦部組織免受傷害。 SRT治療 減副作用 SRT治療能夠在1至5天之內完成,明顯的好處是減少副作用,病人基本上不會脫髮,認知能力、記憶力和生活質素亦大致不受影響。控制腫瘤效果方面,由於SRT放射治療劑量較高,在手術附近區域腫瘤復發的風險相當低。對於較小的腦轉移腫瘤(直徑2厘米以下),SRT甚至可以取代手術,腫瘤控制的效果基本相同。缺點方面,在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大腦組織,復發風險相對較高,因此病人最少要每隔3個月接受一次磁力共振檢查,一旦發現新腫瘤,就需要盡快接受第2次、甚至第3次SRT治療。另一方面,SRT亦有少於5%導致局部腦部壞死的風險。 Y先生接受了SRT治療,副作用輕微(圖C)。隨後第2輪的基因化驗發現腫瘤帶有MET變異,對標靶藥crizotinib有良好反應。雖然此藥對腦部的滲透力較低,但SRT對腫瘤的控制,正好補足了標靶藥的不足。確診後9個月的現在,Y先生身體情况良好,腦部沒有新的腫瘤活動,而腦外的腫瘤也得到藥物的控制。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