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港常見血清3型患者肺部含膿 或併發肺水腫、腦膜炎、肺炎 老幼高危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明報專訊】本港上月初解除口罩令,各類上呼吸道病毒近日愈趨活躍。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關日華憂慮,待流感高峰期過後,肺炎鏈球菌感染將增加。按衛生防護中心數據,今年截至3月31日本港共錄得14宗肺炎鏈球菌感染,其中5宗涉未滿18歲兒童及青少年,血清3型佔兩宗(見表)。政府抗疫專家孔繁毅稱在記者會上提到,血清3型為本港最常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佔兒童個案逾六成,感染後可引致肺水腫、腦膜炎及嚴重肺炎等。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下稱科委會)將商討引入近年新研發的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更有效對付血清3型,冀可加快審批和引入。 孔繁毅:本港最常見血清3型 感染肺炎鏈球菌或併發腦膜炎、肺炎 感染肺炎鏈球菌或併發腦膜炎、肺炎、菌血症及敗血病,老幼高危。本港4個醫學會昨公布一項港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調查結果,聯合調查發現,不少市民低估肺炎鏈球菌威脅及死亡率,4種常見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中,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不擔心感染肺炎鏈球菌,屬「最不擔心感染」的第二位,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從無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逾四成人更表明不願意接種。4個醫學會稱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促市民盡快打針。 4學會調查 近八成受訪者從未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委託香港民研,今年3月2日至8日網上問卷訪問3600名18歲或以上港人,發現77%受訪者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25%稱願意接種,另有40%認同能預防較多種類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選擇。調查發現,家有兩歲以下嬰幼兒或65歲以上長者的受訪者中,分別有14%及25%認為自己不屬高危。 香港兒科醫學會理事會成員、兒科專科醫生馮寶姿稱,目前逾100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約30種可造成人類感染,曾感染其中一種血清型未必對其他血清型產生免疫,稱接種疫苗最有效預防感染。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副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毅灝稱,不少人誤會疫苗對抗愈多種血清型就愈好,實際上針對最影響本港及最致命的血清型效果更佳。 相關閲讀: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關日華憂老幼現繼發性感染 此外,孔繁毅在記者會上提到,血清3型為本港最常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佔兒童個案逾六成,感染後可引致肺水腫、腦膜炎及嚴重肺炎等。 出席同一記者會的關日華表示,解除口罩令後暫未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增加,但「一老一幼」感染上呼吸道病毒後,氣管黏膜或受破壞,令細菌有機可乘造成「繼發性感染」,憂慮流感高峰期後會出現更多肺炎鏈球菌感染。 血清3型嚴重個案多現化膿性肺炎 現時未滿兩歲嬰幼兒可按「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於兩個月、4個月及12個月大時接種。另外,在政府疫苗資助計劃下,有高風險情况、年滿65歲長者,可受資助接種一劑13價疫苗及一劑23價疫苗。關日華稱,以往大部分肺炎鏈球菌兒童嚴重個案涉腦膜炎,本港於2011年引入13價疫苗供幼童注射後,較多嚴重個案出現化膿性肺炎,經化驗後屬血清3型,患者肺部會含膿並引致呼吸困難,需穿刺化膿。 孔繁毅稱13價對血清3型效果欠佳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2022年批准使用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准用於6個月大或以上者,2021年則批准另一款20價疫苗用於成人。身兼科委會成員的孔繁毅稱,13價和23價疫苗針對血清3型效果欠佳,15價疫苗則能產生更好免疫反應,對其他血清型亦與現有疫苗效果相若,效力可維持逾10年。 孔繁毅續稱,科委會將商討是否引入15價疫苗取代13價疫苗,以及是否引入20價疫苗,讓長者「一針過」接種,而他認為15價疫苗較20價疫苗更佳。他亦建議將政府疫苗資助涵蓋年齡,降低至50歲或以上。 相關閲讀:醫言有理:肺炎鏈球菌疫苗 13、23價要識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乙型鏈球菌】常見於腸道及生殖器 新生兒「熱門」病菌 孕婦產前可以預防嗎?(兒言自得)

【明報專訊】近日乙型鏈球菌(Group-B-Streptococcus,簡稱GBS)成了頭條新聞,原因是從9月10日到10月20日約40日間,先後共有88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7人死亡。病菌老幼也不放過,病人有年齡小至1個月嬰兒,以及96歲高齡長者。部分不幸受到感染的病人因而罹患敗血症(病菌侵入血液,令多器官受感染)、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膿腫、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等惡疾。今次鏈球菌爆發特別之處,是有32人似乎感染源頭一致,都曾接觸過經魚市場出售的淡水魚類,嚇得市民聞魚色變;病菌的殺傷力,也令市民倍感不安。 Read more

乙型鏈球菌感染增9人 原因部分曾接觸淡水魚 可引發腦膜炎、敗血症 死亡率可達11% 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4個貼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前晚發稿表示接獲醫管局通報,上月有58名住院病人經檢測後證實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本月首10日有21人感染,較過去3年每月介乎9至26宗有所增加。感染者包括42男37女,年齡介乎一個月大至96歲,主要出現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等。醫管局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79宗感染個案中有7人死亡,38人留醫,34人出院。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部分個案曾到荃灣楊屋道街市和元朗雞地,當局在相關街市採集的環境樣本和魚樣本,基因排序與部分患者的樣本脗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部分乙型鏈球菌寄存在人體內,部分則可透過接觸淡水魚或食用未煮熟淡水魚而感染,該菌可感染身體不同部位,感染後死亡率較高,約為6.5%至11%。要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要注意以下4個貼士。 Read more

【兒童健康】 發燒39度屬高燒 兼有咳嗽、痾嘔、抽搐病徵即求醫 家長注意:處理方法7個 DOs and DON’Ts

武漢肺炎、流感令人聞咳嗽、發燒色變。尤其是小朋友發燒定必令不少家長憂心忡忡,究竟兒童發燒有什麼病徵?一旦高燒兼有咳嗽、痾嘔或抽搐,家長應如何應對?養和醫院駐院醫生馮加恆醫生強調,遇上小朋友發燒,家長應該注意7個 DOs and DON’Ts,若高燒持續及夾雜其他病徵,更應立即求醫! Read more

腦膜炎三大病原體

【明報專訊】 ■ 細菌: ● 由肺癆菌、豬型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細菌引致 ● 住院病人死亡率高達1/4 ■病毒 ● 可由感冒傷風、帶狀疱疹引起 ■ 真菌 ● 案例較少,多為正接受化療或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如愛滋病患者 相關文章: 畏光 頸硬 手腳抽筋 小心腦膜炎 一日攞命 知多啲:老幼、長期病患高危 勤洗手預防 知多啲:驗血、脊椎穿刺 揪出病原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知多啲:驗血、脊椎穿刺 揪出病原體

【明報專訊】腦膜炎屬急性疾病,醫生除了觀察臨牀病徵,同時會透過脊椎穿刺或抽血檢查確診。熊偉民指出,一旦懷疑病人患上腦膜炎時,會先量度體溫,並做脊椎穿刺,在病人腰椎插入一支消毒針,抽取腦脊液樣本,檢測有否病原體,從而處方針對的藥物。 Read more

小朋友發燒成因多 注意異常反應 盡早求醫

小朋友的身體和腦部未成熟,當出現不適時,身體只能透過發燒、屙嘔、哭、抽搐,甚至休克等的方式表達出來。由於小孩未必能準確用言語表達,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的異常反應。若已知道小孩子發燒的原因和屬於輕微後,家長又可以怎樣做呢?     38度以上屬發燒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馮加恆醫生指,如果小孩的體溫攝氏38度以上就屬於發燒。如果不是高燒,而且小孩的飲食、活動正常,亦沒有出現病徵,家長可以暫時觀察。但如果發燒三日或以上不退,就必須求醫,因可能是細菌感染。此外,如果嬰兒出生後首六個月發燒亦需要多加留意,要排除是併發症或先天毛病。   發燒病徵多  見腦膜炎症狀立即求醫 小孩發燒常伴有其他病徵,例如食慾不振、缺乏精神、易累,又有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導致咳嗽、鼻耳不舒服,或是引發腸胃炎屙嘔問題,嚴重甚至會出現皮膚變化,例如出疹或水痘。家長亦要留意病童的體溫是否上升得太快,或出現腦膜炎的症狀,例如神情變得呆滯、情緒失控、變得暴躁、不斷哭泣、抽筋,嚴重的會令病人缺氧甚至腦細胞壞死。如出現此情况,家長必須帶子女盡快求醫。   發骨燒:身體建立抵抗力 此外,坊間有「發骨燒」一說,認為孩子在某段時間內快速長高就會發燒。馮醫生指「發骨燒」除了與身體變化有關之外,亦代表身體正建立抵抗力。「發燒反映抵抗力正在攻擊病毒及建立抗體,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因為趁早建立抗體比一直沒有病痛,但後來突然大病一場好。」   馮醫生提醒,當小孩子發燒,首要是找出成因,不應只着重給病童服食退燒藥降溫。服用藥物最怕是傷害小兒肝臟,而且退燒藥含有糖份,放太久有機會滋生細菌;亦不應為小孩子「焗汗」、以酒精抹身或沖凍水涼,因為會阻礙散熱,弄巧反拙。   輕微發燒 家長注意三大事項 如果知道小孩發燒的原因和屬於輕微後,家長要注意以下三大事項: 可以替病童用濕毛布抹頸部、腋下或用溫水洗澡。這樣能令小朋友感到舒服一些,而又能幫助散熱及保持身體有足夠水份。 要讓小孩喝足夠水份,家長可留意其小便是否混濁。 應讓小孩留在空氣流通的地方,房間的濕度不應過高,否則難以散熱,但又不能直接吹風,容易着涼。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