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提高警覺治癒機會高

本港的淋巴癌個案持續增加,每年新症逾1000宗,不論男女,由幾歲的兒童,至近百歲老人皆有機會患上此病。淋巴癌的可怕之處是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器官組織!不過,這個十大癌症殺手之一,若可以及早發現,治癒機會非常高。究竟淋巴癌有哪些患病徵兆呢?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任何人若出現淋巴結脹大、持續發燒、大量夜汗、皮膚痕癢及消瘦等徵狀,便要提高警覺,盡早求醫。 近年淋巴癌個案有持續增加趨勢,每年新症個案已由以往700多宗上升至現時的逾1000宗。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出,淋巴癌個案的增加,部分與人口老化有關,但醫學界仍未解開淋巴癌的成因,僅知道此病的遺傳性不高,現時亦未有有效的淋巴癌預防或篩查方法。 淋巴癌病徵變化多端 出現徵狀盡快求醫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病徵變化多端,視乎患病部位而可能有不同的徵狀,例如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癌有可能出現胃痛等不適,因此,最佳的應對措施是身體出現不適時要盡快求醫,尤其是出現以下5個徵狀,隨時有可能是淋巴癌的徵兆。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 淋巴結脹大 持續發燒 大量出汗,尤其是夜汗 皮膚痕癢 消瘦 淋巴組織遍佈全身,故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且種類繁多,有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梁醫生表示,淋巴癌是指原發在淋巴組織的癌症,若由其他器官的癌症,例如乳癌、甲狀腺癌及肺癌等轉移至淋巴結,則不屬於淋巴癌。   低毒性病徵不明顯 高毒性易短時間惡化 淋巴癌既可於淋巴結出現,亦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器官,包括皮膚、脾臟、生殖器官、乳房,以及甲狀腺、口水腺及淚腺等。「淋巴癌有近百種,可分為低毒性及高毒性兩大類。低毒性淋巴癌的生長速度比較慢,容易因為病徵及影響不明顯,待癌細胞擴散的較遲階段始被發現。」至於高毒性淋巴癌,則生長速度較快,令人防不勝防,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 不過,梁醫生指出,低毒性淋巴癌並不代表沒有威脅,而高毒性淋巴癌亦可以治癒。「高毒性淋巴癌的即時危險性雖較大,但可治癒『斷尾』的機會亦相對較高,反觀低毒性淋巴癌的病情則比較『拖拉』,可於多年後復發,在復發時有可能變為高毒性淋巴癌。」化療配合標靶藥 治癒機會高 淋巴細胞游走全身,故治療淋巴癌一般以藥物為主。梁醫生表示,傳統的化療藥物在治療淋巴癌成效良好,配合標靶藥使用,可大大提高治癒機會。近年更有免疫治療可用,而危險性高或藥物無效的病人則可進行自體或異體骨髓移植,藉以根治淋巴癌。「即使年紀較大的病人也不應放棄,已屆八、九十歲仍可接受治療,劑量和療程可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調整,曾有90多歲的淋巴癌患者治療後成功康復。」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不同種類淋巴癌的特性,才能取得較佳療效,使用合適的化療藥,部分則要配合標靶藥,亦有些淋巴癌較易轉移至腦部,需要選擇一些較能進入腦部的化療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以免腦內的癌細胞變成病情復發的肇因。 他續說,正因淋巴癌的種類多,準確的檢測結果對治療十分重要,若分類有錯有機會影響治療。慶幸的是現時檢測技術先進,透過顯微鏡、免疫及基因等不同檢測,有助準確診斷。   5類高風險人士 通淋巴非預防淋巴癌 梁醫生提醒,若曾接受電療或化療、感染幽門螺旋菌、丙型肝炎、愛滋病及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士,患上淋巴癌的風險會較高。他也叮囑,不要以為藉「通淋巴」可以預防淋巴癌!「通淋巴僅是普通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而已,切忌拖延治療。」 「認識淋巴癌」明報副刊FB Live 直播 日期: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時間:20:30 至 21:00 講者:梁憲孫醫生(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 查詢電話:2515 5437 機會難逢!11月15日前留低您的疑難,歡迎踴躍提問:

Read more

病人服標靶藥後步步痛楚 足病診療師助踏步

「兩隻腳拇趾陷甲、生肉芽、流膿,痛得很厲害,每行一步就痛一下,不能晨運。」患肺癌的門球運動員說。雖藥物不斷進步,抗癌患者仍要面對一定的藥物副作用,有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的病人手腳紅痛、龜裂、甚至陷甲和化膿,稱為「手足症候群」。該名運動員接受標靶治療後因兩腳拇趾陷甲,劇痛致步步艱難,轉介至足病診療師治療後傷口癒合,能如期參與國際比賽,形容於足部治療後同樣能擁有優質生活。   醫生:皮膚變薄引發手足症候群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足病診療服務統籌張元鉅解釋,部分癌症病人在化療和標靶治療後2至12日,因皮膚變薄出現問題,統稱為「手足症候群」,新界東聯網每年接收約200宗手足症候群新症,約90%是標靶治療病人,10%是化療病人;他們主要是肺癌患者,還有少量乳癌、大腸癌患者等。 69歲的Tong(化名)於2012年確認肺癌,2017年轉服標靶藥後一、兩個月開始,「兩腳拇趾陷甲、生肉芽、流膿,痛得很厲害,每行一步就痛一下,日常生活很不便。雖然醫生告訴我多點吸新鮮空氣,但我不能晨運」。Tong同年獲腫瘤科醫生轉介至足病診療部,張元鉅為他切除陷甲並處方消炎藥後,傷口兩周後癒合,Tong可以再打太極和門球。 Tong的腳趾今年10月再發炎,而他須於11月代表香港到台灣參加一個國際門球比賽,張元鉅隨即為他安排做部分趾甲拔除術和化學性杜甲根,Tong休息兩星期便能如期參加比賽,他認為,「治療令我有優質生活」。   陷甲生肉芽 治療後兩周可打太極 年約70歲的肺癌病人向先生,2018年開始服標靶藥,服藥後2個月開始,兩隻腳拇趾、左二趾都出現陷甲並長了肉芽,同年12月獲轉介至足病診療部清除陷甲,又獲張元鉅送贈一對適合他的鞋。向先生說,「即時感到舒服多了」。 張元鉅說,部分手足症候群患者腳底皮膚龜裂,一踏地皮膚受拉扯感劇痛;部分患者則會腳甲反起,一碰亦會劇痛,如延誤求醫,最嚴重者皮膚可裂開見肉流血,甚至化膿入侵成骨炎,足病診療師會為他們清膿、洗傷口、剪去多餘腳甲、磨去過厚腳皮增生;如陷甲嚴重,更會施小手術切去部分入肉指甲,甚至為病人杜甲根免不斷復發。 指導日常護理 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足病診療師亦會指導病人日常護理方法,如用潤膚膏和敷料,亦會教病人避免穿尖頭鞋壓住腳趾造成磨損、免熱水浸腳令足部更乾燥等;他們亦會因應病人情况提供適當護理物品,包括為足弓高的病人製作適合的鞋墊使腳掌平均受力、為要包紮的病人提供特別魔術貼手術鞋,易於穿著亦減少傷口再受創,改善病人生活質素。   公院50診療師專治奇難雜症 全港公立醫院目前有50名足病診療師診治各式足部奇難雜症,由香港腳、扁平足、灰甲、糖尿腳到各類傷口患者都是他們的病人;簡單至傷口護理到冷凍治療和小型皮膚手術都是他們的強項。本港暫未有大學提供足病診療師學位課程,醫管局每年資助一、兩人到英國受訓後回港服務。   護理、皮膚手術、訂鞋具 均屬工作範疇 足病診療師是專職醫療職系的一種,提供足部及下肢多方面的檢查和治療服務,由傷口護理、清創、開外敷藥物和藥水、到冷凍治療醫皮膚疣和小型腳甲和皮膚手術、為病人訂製適合的鞋具和足部護理教育都是他們的工作。病人需要醫生轉介才可接受公立醫院足病診療服務。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足病診療服務統籌張元鉅說,全醫管局目前有50名足病診療師,新界東就有7人一年照顧1.5萬個案,其中5000個屬新症,整體約70%至80%是糖尿病人,足病診療師定期為他們做足部血管檢查和傷口護理等,其餘病人包括扁平足、筋膜炎、灰甲、香港腳等。張元鉅亦曾遇過有癌病人腫瘤擴散至骨關節,無法屈曲身體剪腳甲,令腳甲愈來愈長,獲轉介至足病診療師後,他們用較大型鉗才能剪去腳甲再磨薄增生的腳甲層。 港未有相關課程 主要英國受訓註冊 張元鉅說,香港暫未有大學提供足病診療師學位課程,本港亦未有註冊制度,醫管局足病診療師主要是在英國受訓和註冊。相信隨人口老化足病診療需求增加,張說局方目前每年資助一、二人到英國接受3年學位課程後回港服務最少5年,確保每年有新人加入團隊。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晚期肺癌不等於死刑 按細胞特性選療法

【明報專訊】確診第4期肺癌等於「判死刑」?聽到化療就退避三舍,甚至認為做化療不如等死?聽聞標靶藥是「神奇子彈」,免疫治療又有「神功效」,肺癌病人是否毋須化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提醒,晚期肺癌也有可能治癒,盲目相信道聽塗說枉憂心,最重要是找出合適的個人化療法。   (Erax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問醫生 曾:曾偉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5年存活率 = 0? 問:確診第4期肺癌,等於「判死刑」? 曾:在20、30年前,若確診第4期肺癌,無可否認等於判死刑,5年存活率幾乎等於0。但現在即使癌症已多至5個擴散點,透過有效藥物和局部治療,包括手術、立體定位電療,針對所有擴散點,清除所有癌細胞,最樂觀的情况是三分之一病人可以治癒。所以,4期肺癌不一定無法根治, 不過如果已擴散到肝骨腦等重要器官,根治機會的確較低。 鄭:現今肺癌的存活率提高了很多。以前晚期肺癌存活率以月計算,現在有新技術,新的化療藥、標靶藥、免疫療法,雖然未必能完全移除癌細胞,但靠用藥物控制病情,病人能像普通人一樣活着的時間較以前長。   化療非想像般辛苦? 問:化療太辛苦,一定揀標靶? 鄭:治療肺癌,離不開一般治療癌症的準則。癌細胞是一些變異細胞,移除癌細胞,最簡單辦法就是手術切除,但肺部是人體重要器官,如果將肺部移除,人就不能生存,亦很難做肺移植。另外,當癌細胞接近重要組織,如大血管、大氣管、神經線,亦很難將腫瘤完全切除,就要採用其他治療方法。 不少癌症病人以為新療法一定最好,但醫生偏偏用最傳統、最多副作用的化療,為什麼?因為不同治療適合不同病人。其實不少病人接受化療後,表示情况不如想像中壞,甚至笑言「原來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癌症治療及支援的藥物跟20年前不一樣,所以如果醫生建議化療,病人不要抗拒。 曾:人們普遍認為化療副作用多,但近年有不少新化療藥出現,副作用減少,有病人甚至沒有掉頭髮,加上輔助治療進步,如現時的止嘔藥很有效,有病人可能嘔一兩次就會改善,所以現時接受化療不是大眾想像中那麼辛苦。   煙民容易忽視咳嗽 逾月未好 小心肺癌作怪   化療投「毒」副作用多? 問:晚期肺癌有什麼治療選擇? 曾:主要分為3類: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化療是最傳統、歷史最悠久的治療方法,用「毒藥」殺死癌細胞,但壞處是連正常細胞也一併殺死,副作用較多。 標靶治療是近10至20年出現的新治療方法,肺癌的癌細胞或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我們就用標靶藥攻擊這些突變基因,將癌細胞殺死或控制。因為是針對性攻擊突變基因,所以正常細胞受影響較少,它的副作用是眾多藥物治療中最小。 近5至10年,陸續有研究證明免疫治療的功效,其藥理與上述兩種治療大不相同。免疫治療是用藥物增加自身的免疫能力,從而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去攻擊癌細胞,副作用介乎於化療和標靶治療之間。研究發現,4期肺癌病人使用免疫治療,約10至20%的病人存活2至5年。   (黃志東攝)   免疫治療「財務毒性」強? 問:各種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曾:化療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嘔吐、脫髮、口腔潰瘍、肚瀉,白血球低容易受感染;少於1%的病人會因化療而致命,這些個案大部分都是因為受感染導致。 標靶治療最常見是身體出紅斑,有些會影響心跳。標靶藥分為特定性或多靶性,多靶性是多靶點攻擊,即攻擊多個突變基因,而使用多靶性標靶藥會增加血壓高、蛋白尿或血管栓塞等風險。 免疫治療令病人疲倦、出紅斑、肚瀉等;較特別的副作用是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因治療強化了免疫系統,或會「過龍」攻擊正常細胞,常見有甲狀腺分泌低和血糖高,可以服用補充劑解決。約有一成病人出現肺炎、肝炎等嚴重副作用,需要停止治療。 不過,現時免疫治療費用高昂,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到。我們開玩笑說,免疫治療最主要toxicity(毒性),是financial toxicity(財務毒性)。最基本藥費約5萬元3星期,1年約需100萬元,一般建議做2年。   基因突變首選標靶? 問: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根據什麼準則選擇? 曾:醫生會根據癌細胞特性,建議適合病人的個人化治療。 同樣是晚期肺癌,A病人和B病人的治療方案可能完全不同,因為治療方案取決於癌細胞的特性,所以病人要抽取組織化驗,接受分子測試,檢測癌細胞有沒有針對性的基因突變及PD-L1蛋白水平。若有基因突變,首選標靶治療,因為療效最高,副作用少。 找不到突變基因,就考慮化療或免疫治療。選擇免疫治療與否,取決於PD-L1水平,若PD-L1高於50%,預計病人對於免疫治療反應較理想。若PD-L1水平是1%至50%,會建議病人同時接受免疫治療和化療,綜合治療的效果較佳。若病人指數小於1%,就建議接受化療。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港大醫學院舉辦 肺癌診治免費講座 – 5月4日中央圖書館 記性差口齒不清 肺癌上腦易被誤認腦退化 頭號癌症殺手 早期肺癌治癒機會高 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冬季保健系列】咳嗽逾一周未痊癒?應求醫

Read more

分子腫瘤專家組 拆解基因密碼 度身設計治癌

【明報專訊】分子生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新技術、新發現對臨牀醫學的影響愈來愈大;尤其是腫瘤醫學,在生物分子科學的應用上可謂站在最前線。「分子腫瘤專家組」(Molecular Tumor Board, MTB)由腫瘤科醫生、病理科醫生、醫學遺傳學家、腫瘤基因科學家、生物信息學專家和藥理專家組成,分析利用次世代定序(NGS)的腫瘤基因,尋找治療方案及追蹤用藥後反應。   個人化治療——把病人腫瘤組織送到實驗室做NGS排序,排序後的複雜基因密碼會經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再編輯成報告作臨牀參考。(明報製圖)   身體每個正常細胞的運作,都是由極之精密的基因系統所控制,令每個細胞互相配合成為一體。而腫瘤的形成、生長和擴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個複雜的基因系統出現了突變,令本來有秩序的新陳代謝出現問題而失去控制。 人類在1950年代發現基因的基本單位DNA,生命的秘密就蘊藏在DNA(A/T/G/C)組成的密碼之中。由於當年解讀密碼(DNA排序)的生物化驗相當繁複和昂貴,人類在1970年才發現第一個致癌基因(SRC)。直到2000年,集合全球生物科技力量,人類整個基因圖譜的排序才首次完成,共發現了約20,000個基因。然而這只是第一步,譯出密碼並不等於明白密碼背後的功能。   個人化治療——把病人腫瘤組織送到實驗室做NGS排序,排序後的複雜基因密碼會經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再編輯成報告作臨牀參考。(jxfzsy@iStockphoto)   NGS排序成本大降 4周有結果 在技術水平的限制下,直至21世紀頭10年,分子生物學在臨牀生物學上的應用,只限於個別、單一的基因分析,對大部分腫瘤病人的治療沒有直接影響。對同一源頭、同一分期的腫瘤,每一個病人的治療方案都是一樣。   直到2000年左右,分子生物學對基因排序技術取得突破;排序成本從2008年開始大幅下降,使DNA排序的準確度、速度大幅提升,從而逐漸進入臨牀應用階段。利用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相關報道:goo.gl/3CA57v)作個別病人樣本的全面DNA排序,所需時間由幾個月縮減到一天以內,成本亦以幾何級數下降。分子腫瘤學研究發展加快了,新藥物研究的效率也提高了,NGS技術使個人化腫瘤治療進入臨牀使用成為可能。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在2017年正式認可首個NGS腫瘤基因排序平台。   NGS腫瘤基因排序和精準治療已經引入香港。在得到病人的同意後,腫瘤科醫生可以把病人的腫瘤組織送往海外的實驗室做NGS排序。現時的NGS排序都是由商業公司經營,不同的平台在技術層面上稍有不同,但大致都包括約300至500常見的致病基因。排序後的複雜基因密碼會經過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分析,再編輯成報告作臨牀參考。從病人簽署同意書到分析報告完成,約需4周。   依報告設計——腫瘤科醫生根據NGS的分析報告,為病人設計個人化的腫瘤治療方案。(noipornpan@iStockphoto)   增加認知癌細胞生物特徵 腫瘤科醫生可以根據報告的建議,為病人設計個人化的腫瘤治療方案。例如肺癌細胞若帶有一種皮膚癌常見的基因突變(BRAF V600E),該肺癌病人便可以考慮使用針對皮膚癌BRAF的藥物。除了標靶治療以外,部分NGS報告亦會分析腫瘤對免疫治療或不同化療的敏感度。   透過先進的NGS排序科技,醫生大大增加了對癌細胞生物特徵的認知,令部分病人在臨牀治療上直接獲益。但是生物資訊的增加,同時也帶來一些難題。首先,NGS的結果可能和一些傳統化驗報告不脗合,不同平台的技術和品質控制也有參差。同一個基因內,不同位置、不同種類的突變,對基因的功能以至癌症的特徵都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此外,如何演繹NGS報告的用藥建議亦大有學問。一個腫瘤可能帶有多個基因變化,究竟應該針對哪一種變化用藥,還是多藥一起使用,現時並沒有很好的指引。   追蹤分析用藥後反應 面對以上難題,香港大學醫療系統(HKU Health System)成立了分子腫瘤專家組MTB,幫助前線腫瘤科醫生更好發揮分子生物醫學的臨牀價值。MTB的專家每月定期開會,討論NGS排序個案並針對每個個案作出分析總結,亦會對個案用藥後的反應追蹤分析。MTB在海外的大型腫瘤中心已是常規服務之一,對推進個人化腫瘤治療有重要的功能。港大希望透過MTB提高本地的腫瘤醫學水平,歡迎全港腫瘤科醫生轉介個案討論研究。​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女性健康】讀者Mail box:乳房有腫塊未必患癌

【明報專訊】問﹕我今年二十三歲,近期發現左邊胸有硬塊,但沒有痛楚,而乳頭中心位置有小小凹陷,我需要做乳房檢查嗎?會否患乳癌? 答﹕乳癌是指乳房組織出現惡性腫瘤細胞,男女均有可能患上乳癌,但男性患者較為罕見。目前,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一般以四十歲以上最常見,發病率隨年齡逐步提高。 宜及早求診 抽細胞化驗 若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不一定代表是癌腫瘤,大部分只會是良性乳房腫塊,最常見為纖維腺瘤。不過,要確診良性或惡性腫瘤,醫生需要透過X光造影檢查或超聲波掃描,以作出初步評估;最後或需抽取細胞化驗作出病理診斷。 一般乳癌的病徵,包括乳房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甚至出現分泌物、乳房或腋下硬塊或腫脹,或會出現皮膚皺紋、凹陷、變厚或變色。若感覺乳房有疼痛感,未必與乳癌有關,一般女性於月經來潮之前,也會感到乳房脹痛。 因此,若乳房出現腫塊,又沒有痛楚,甚至乳頭中心位置有少許凹陷,絕對須及早求診。一旦確診為乳癌,治療方案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或再配合化療及放射性治療。以第一期乳癌為例,治癒率可超過九成。 乳癌治療後,要覆診作定期身體及造影檢查,但毋須過度擔心復發及焦慮,只要維持心境開朗和健康生活即可。 ■有健康或醫療疑問,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health@mingpao.com 文:丘德芬(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