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處方:外傭免費打麻疹針 全家受惠

衛生署為外籍家庭傭工(外傭)免費提供麻疹疫苗補種計劃延長至2020年2月中。家中外傭如果從未接種麻疹疫苗或仍未接種第二劑麻疹疫苗,應盡快安排接種,既可以保護傭工本人及其親友,同時亦保護僱主和由傭工照顧的長者、孕婦及幼兒,減低因感染麻疹而引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Read more

衛生處方: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你知幾多?

空氣污染——每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主題是「空氣污染」。空氣污染不單影響上呼吸道,污染物還會深入肺部、心臟和腦部。(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世界許多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90%的人每天呼吸受污染的空氣。空氣污染無處不在,無論你在哪裏居住,可能都無法逃離。   約90%人每日吸污染空氣 很多人以為空氣污染只會影響上呼吸道,例如令鼻子及喉嚨痕癢、或咳嗽一兩聲。事實上,空氣中的細微污染物可以突破身體防線,深入呼吸和循環系統,損害肺部、心臟,甚至腦部。 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懸浮粒子,它們多與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有關,例如來自交通運輸和發電上。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及排放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懸浮粒子的廢氣,而臭氧則是由廢氣中的氮氧化合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下產生的化學反應而形成。我們有時會感覺下午的空氣特別差,可能是因為臭氧濃度通常在下午時段較高。   長期接觸 降呼吸系統抵抗力 視乎接觸的濃度與時間長短等,空氣污染對健康的潛在影響有很多。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會刺激眼睛、鼻、咽喉及呼吸道的黏膜。這些空氣污染物亦會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惡化,長時間接觸可能會減弱肺部功能,以及降低呼吸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研究亦顯示,接觸臭氧可導致哮喘患者發作。   懸浮粒子增肺癌風險 空氣污染物之中,最影響健康的可能是懸浮粒子,通常縮寫為PM。直徑為10微米或更小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可以進入肺部;對健康損害更大的是直徑為2.5微米或以下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它們非常微小,只有人類頭髮直徑的六十分之一,可以透過肺氣泡進入血液系統。長期吸入這些懸浮粒子可能會加大患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的風險。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主題正是「空氣污染」,旨在呼籲各界採取行動,共同應對這個現今其中一個最大的環境挑戰。最後,在政府多管齊下處理空氣污染的同時,希望大家也出一分力,在日常生活減低能源消耗,例如在不需要時把冷氣機、燈和電腦關掉,外出時適當地選擇步行、騎單車及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助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低空氣污染相關疾病的風險。 為了向市民提供適時及有用的空氣污染資料,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推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便採取適當的個人預防措施,保障健康。有關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的資料,可瀏覽環保署網頁(www.aqhi.gov.hk/tc.html)。市民亦可參閱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www.chp.gov.hk/tc/content/9/460/3557.html),了解更多有關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資料。   相關文章: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空氣污染增患口腔癌風險 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電子煙 無助戒煙反上癮 【有片】電子煙、「女人煙」無咁傷? 慢阻肺病照樣上門   文:馮安兒(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環境衛生及毒物安全監察)) Read more

【有片】電子煙、「女人煙」無咁傷? 慢阻肺病照樣上門

【明報專訊】經常痰上頸,咳極唔斷尾,行平路都喘氣,不少煙民以為這是人到中年的「正常現象」。 不過,這些「正常現象」其實是慢阻肺病徵狀,而吸煙正是慢阻肺病主因,無論吸食傳統煙草抑或新型電子煙一樣會中招。 衛生署資料顯示,2017年有1223人死於慢阻肺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了2030年,此病會躍升成為全球第3號殺手。慢阻肺病無藥可醫,戒煙是預防和紓緩病情的最有效方法。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問醫生 林:林志良(香港胸肺學會會長、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煙民靠氧氣筒吊命? 問:吸煙會引起什麼疾病? 鄭:長期吸煙容易引起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當中慢阻肺病可算是吸煙及吸二手煙惹出來的頭號疾病,病人會長期氣喘、咳嗽及呼吸困難,重症者需要戴氧氣筒延長壽命。 煙草所含的有害物質亦令煙民易患各種奪命危疾,如心臟病、中風以及多種癌病,包括肺癌、口腔癌、食道癌、腸癌、胃癌、肝臟癌、血癌及子宮癌等。過往有研究發現吸煙亦會增加患白內障及糖尿病風險。吸煙亦影響儀容,令皮膚變乾及損害牙齒。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更禍及非吸煙者,令他們增加罹患上述惡疾的風險。   慢阻肺病似感冒? 問:什麼是慢阻肺病? 林:慢阻肺病,全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屬十分普遍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即是較多人熟知的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主要成因是長期吸煙。由於煙草中含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破壞了氣管及肺部組織,令患者肺部出現慢性炎症,氣管持續收窄,肺功能下跌速度比常人快3至4倍,因而出現長期咳嗽、痰多及氣促的病徵。 由於慢阻肺病發病初期病徵似感冒,有患者甚至誤以為是年老所致,不加理會而延誤就診。當病情惡化,體能及活動能力明顯減退,連行平路都會氣喘。大多數人斷症時,病情已到中期甚至晚期,由於肺部組織及功能永久受損,無法恢復,最終患者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九成患者曾吸煙? 問:慢阻肺病與哮喘病徵相似,同樣有咳嗽和氣促,如何區分? 林:兩病成因完全不同,超過九成的慢阻肺病患者都是長期吸煙或曾吸煙者,通常煙齡超過10年,年紀偏大。而哮喘則屬過敏體質導致氣管發炎,與吸煙無關,患者較年輕。 兩者病因不同,我們勸喻哮喘病人切勿吸煙,因為無論傳統煙草或電子煙產生的有害物質,一樣會刺激氣管發炎,增加哮喘發作的風險。 要精準診斷病人是否患有慢阻肺病,我們通常先要病人做評估問卷,了解其病歷、入院次數、氣喘及咳嗽程度。下一步安排肺活量測試,患者對電腦儀器大力吹氣,測出呼氣速度及流量,量度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1秒鐘用力呼氣的容積)及FVC(Forced Vital Capacity,最大肺活量),慢阻肺病患者的FEV1和FVC都比常人低。   (黃志東攝)   立即戒煙 死亡率大降? 問:慢阻肺病無得醫? 林:慢阻肺病是一種沒法根治的慢性疾病,目前只能透過紓緩藥物及氧氣治療等方法來紓緩病情,減慢肺功能的退化速度。 常用藥物主要是吸入式氣管舒張劑,針對中度至重症病人,我們建議使用長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來放鬆及紓緩氣管,效用可長達12至24小時,有效預防病發;而短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主要用作應付突發氣喘徵狀,讓氣管即時放鬆。對於嚴重缺氧的重症病人,需接受長時間的氧氣治療。 戒煙是最有效減慢病情惡化及降低死亡率的唯一方案;研究顯示,患者若能愈早戒煙,肺功能衰竭速度會明顯減慢,而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濾嘴只屬宣傳花招? 問:吸煙不吸入肺或加上濾嘴,對身體傷害會否較少? 林:不少人對吸煙存有種種錯誤想法,有人以為吸煙不吸入肺,或輕輕吸一小口馬上噴出,就不會傷身。其實煙草所含有害物質會殘留在口腔黏膜中,即使不吸入肺,都會經口腔黏膜進入體內,同樣致癌,包括引起頭頸、口腔、食道癌的風險。 而近年流行的「女人煙」,煙身設計特別幼細,不少煙民以為可以吸少一點;亦有標榜特別濾嘴設計的煙,聲稱可將有害物質減至最少。其實這些都是宣傳伎倆,研究發現,這些所謂特別設計的煙支或濾嘴有微型小孔,使吸煙時喉嚨刺激變弱,而煙民為了吸入更多尼古丁,每一次都會大力吸,因而吸得更深、吸得更多。   文:吳敏霞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社區爆發風險低 毋須搶貴麻疹疫苗

【明報專訊】麻疹襲港,人心惶惶。機場失守,下一站是否社區爆發?疫苗缺貨,原本數百元一針疫苗炒至過千元;而有人打了3針仍受感染,疫苗是否失效? 專家強調,麻疹於社區爆發的風險不大,市民不應過分恐慌,亦毋須急於打疫苗。   ▲免疫接種——免疫接種可減低個人受傳染病感染的機率,同時可減低傳染病在社區蔓延的風險。(baona@iStockphoto / 明報製圖)   「1967年之前出生的人士,大部分已接觸過麻疹,由於當時麻疹在香港非常普遍,已對麻疹有抗體,再注射疫苗沒有太大幫助。」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續指:「而1967年至198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只接種過一針麻疹疫苗。」但衛生署亦於1997年為1至19歲人士(1978至1996年出生)補種一劑MMR(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換言之,在1967至1977年出生的市民,大都只注射了1次麻疹疫苗。   打一針保護率93% 兩針達97% 打一針與打兩針的保護力相差大嗎?為何機場職員打了3劑疫苗仍然中招?根據衛生署資料,接種一劑和兩劑MMR疫苗,預防麻疹效果分別達93%和97%。即接種兩劑疫苗後,100人中有3人會發病。薛達解釋,「麻疹疫苗含有活病毒,病毒未死但已弱化(減活疫苗)。注射疫苗後,病毒會在體內生長,白血球便會起抗體反應。但病毒可能在某些人體內生長得不理想,令白血球察覺不到病毒,帶不起良好抗體反應。所以每100人當中,約有3個人對疫苗反應不太好。」他指,麻疹患者分佈在機場不同地區,加上已有不少感染個案,估計已有很多人曾接觸麻疹病毒,大部分受疫苗保護而未有發病,現時接種了兩劑疫苗但仍受感染的個案,很可能就是那3%的人。   ▲薛達(受訪者提供) 本港麻疹疫苗覆蓋率高 港怡醫院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名譽顧問醫生何學工表示,是次有不少麻疹患者在機場工作,一個傳一個,原因可能是本身抗體不足,或未接種足夠疫苗;而且機場有不少外籍員工,其接種歷史不詳。如果該區域多這類人,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不足 ,疫情便容易爆發。「一般來說,如果只有85%人有抗體,便可能形成所謂的『爆發』。」薛達補充,「如果社會中有100人,97人受麻疹疫苗保護,便不會有大型爆發,即群體免疫力的概念。接種兩劑麻疹疫苗,目的是想維持群體免疫力。」薛達及何學工認為,本港麻疹疫苗覆蓋率高且具高保護力,於社區發揮群體免疫力的作用,相信暫時不會在社區爆發。   ▲何學工(受訪者提供)   早打疫苗無着數 1歲前打只「半有效」 根據衛生署定期進行的全港免疫接種覆蓋調查,以及學童免疫注射小組的數據,本港兒童整體免疫接種覆蓋率一直超過95%。本港於1967年推行「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當中包括為1歲兒童注射麻疹疫苗,至1990年以MMR疫苗代替單針麻疹疫苗;1996年改為注射兩劑MMR疫苗,分別在1歲及小六(推算在1985年或之後出生)接種;於1998年起,改為在1歲和小一接種。 不過,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考慮到,只打了1針MMR的1歲至小一的兒童,若前往麻疹高發地區,感染風險較高,去年底建議,將打第2針MMRV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由小一提前至18個月大。值得留意的是,並非所有疫苗愈早打愈理想,何學工表示,由於麻疹疫苗屬於減活疫苗,未滿1歲的嬰兒體內仍有母體抗體,會抑制疫苗內的病毒,無法形成保護。「於1歲之前打麻疹疫苗,只能當『半有效』,滿1歲後仍要打兩劑」。但未滿1歲的嬰兒如要前往高危地區,仍是有接種的需要。   ▲防控措施——近期在香港國際機場連環錄得多宗麻疹個案,衛生署已在機場實施防控措施。(資料圖片)   文:鄭寶華、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個案分享:藥劑師媽媽:BB打針仍要避疫區 疫苗Q&A – 孕婦不宜打MMR / MMRV疫苗 兒言自得:反疫苗 麻疹捲土重來   Read more

個案分享:藥劑師媽媽:BB打針仍要避疫區

【明報專訊】不同國家地區相繼爆發麻疹,不少父母計劃在復活節假期出遊,究竟應否繼續旅程?打齊不同疫苗就安全? 「去年,麻疹在日本爆發。當時阿仔未夠1歲,未接種MMR,對麻疹沒有任何免疫力,是高危群。我因而取消了日本旅行,以遠離高危地方。」註冊藥劑師朱幗珮(Jody)兒子現時17個月大,照足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在1歲時接種了MMR疫苗。但她認為,小朋友免疫系統未成熟,即使接種後仍未必有足夠抗體保護,所以應盡量遠離高危地區,「機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帶有不同病菌,如非必要,都應盡量避開」。   ▲1歲接種MMR——Jody兒子現時17個月大,在1歲時接種了MMR疫苗。不過,她認為小朋友免疫系統未成熟,接種後仍未必有足夠抗體,所以應盡量遠離高危地區。(受訪者提供)   坊間不少醫療中心推出兒童疫苗套餐,提供衛生署「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以外的疫苗,打齊就最安全?Jody說,父母應該參考衛生防護中心相關疾病的資料,再按個人需要而決定。以日本腦炎疫苗為例,如你和孩子需要前往疫區逗留逾一個月,就要考慮接種,否則未必需要。至於甲型肝炎則流行於東南亞地區,以及進食高風險食物如:魚生或未徹底煮熟食物所致,「我肯定不會給孩子進食這些高風險食物,所以沒需要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不過,輪狀病毒和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十分常見,前者引起小朋友腹瀉;後者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可致中耳炎、肺炎,所以Jody安排了兒子接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和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無證據疫苗與自閉症有關 對於不時有人質疑疫苗是否安全,作為醫藥界專業的媽媽,Jody說她有查閱過相關研究,「反疫苗的論據來自1998年英國一名腸胃科醫生,說他觀察到注射疫苗與自閉症有關。然而,我讀過他的理據,發現很多漏洞,而且在1990至2004年間,有很多可信的研究實證疫苗與自閉症無關」。 Jody強調,任何醫療程序都有風險,所以必須要衡量其好處和風險,她以流感疫苗為例,「打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的風險是百萬分之一。我會擔心阿仔如果沒打疫苗,一旦感染流感出現嚴重併發症,多過打疫苗出現的嚴重副作用」。她認為,父母有任何疑惑,可向家庭醫生查詢,或參考衛生防護中心網站提供的資訊,不要亂信網上流言。 就有關「打疫苗會自閉」、「疫苗有重金屬」等反疫苗言論,衛生署指,世界衛生組織(WHO)全面檢視現有科研實證,認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MMR疫苗與自閉症有關。而香港供應的疫苗,每一批發放前均須符合歐洲或美國(視乎生產地)藥物當局要求,現時本港使用的MMR及MMRV疫苗均不含有水銀化合物(例如:硫柳汞),亦沒有鋁的成分。   疫苗Q&A – 孕婦不宜打MMR / MMRV疫苗 兒言自得:反疫苗 麻疹捲土重來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Read more

衛生處方:飲酒傷身 無安全水平

【明報專訊】你間中有沒有去happy hour,跟朋友「飲兩杯」?很多人喜歡在社交場合,尤其親友聚會、歡度節日時,「啤一啤」或者開一兩瓶葡萄酒共享。亦有人提倡每日淺嘗一兩杯紅酒來預防心臟病或改善健康。究竟所謂「飲酒護心」或「適量飲酒」有沒有科學根據?   ▲資料圖片   列第一類致癌物 眾所周知吸煙致癌,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於1988年已把「酒精飲品中的乙醇」,包括啤酒、紅酒、白酒、烈酒等,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即致癌性5類中最高類別),即是與煙草、石棉及放射性輻射等一樣,對人類致癌性證據充分。 飲酒可引致超過200種疾病和損傷(包括癌症、心臟病、肝病、各種精神與行為障礙)。相關癌症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女性乳癌。 很多人誤信每日飲小量酒精可保護心臟。但事實上,世衛從未建議為改善健康而飲酒,而本地亦有研究發現飲酒會增加長者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醫學期刊《刺針》(Lancet)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酒精使用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風險因素,並指出要確保健康不受損害,應該滴酒不沾。另外,就癌症而言,飲酒愈多,患癌風險愈大,即是沒有所謂的安全飲用水平!例如每日飲一罐啤酒,患上口腔癌的風險比不飲酒的人高三成;若增至每日兩罐啤酒,相關風險更會高至七成。   紅酒防癌缺證據 有指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可抗氧化及防癌,但醫學研究顯示,人體中白藜蘆醇水平與罹患癌症或心臟疾病並沒有關聯。值得留意的是,就白藜蘆醇抗氧化能力的研究大多建基於動物實驗,現時仍缺乏科研證據證明對人體的效用。而且,動物實驗常用高劑量的白藜蘆醇,一般人根本難以通過飲紅酒或日常飲食攝取同等分量。事實上,白藜蘆醇亦存在於花生、葡萄和果醬等食物中,絕對毋須透過飲用紅酒攝取。 由於飲酒導致的傷害遠超其所謂的潛在好處,沒有飲酒習慣的人士絕對不應開始飲酒,而好杯中物之人亦應逐漸減少飲酒以減低傷害。孕婦、兒童及青少年、身體不適或正在服用藥物人士,以及正操作機器或駕駛的市民更加不應飲酒。 其實只要奉行健康生活,就是護心或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最佳方法,包括選擇少鹽少糖少油的食物,每周最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不飲酒及不吸煙。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酒害的資訊,可瀏覽衛生署「酒為下著」網站:www.change4health.gov.hk/tc/alcoholfails 若想了解飲酒的潛在健康風險,可透過網上問卷評估:www.change4health.gov.hk/tc/audit   文:李嘉瑩(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疾病預防))   【營養要識】牛油果籽減重瘦身 含山埃單寧酸 阻吸收鈣鐵 進食過量可致抽筋 女性護眼貼士 防眼乾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Read more

專家倡校內推噴鼻疫苗 無痛增接種率

衛生署曾於2009年引入噴鼻式流感疫苗,惟使用率低,藥廠自2013年起停止供港,署方今年再次引入噴鼻式疫苗,適用於2至49歲健康及非懷孕人士。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一項調查顯示,過半受訪家長稱如有選擇,會安排子女接種噴鼻式疫苗,該會建議政府於學校推出噴鼻式疫苗接種計劃。有專家提醒,長期病患者或器官移植等人士不適宜接種,因其免疫系統較弱,病毒進入體內會變得更活躍。 調查:逾半家長傾向噴鼻疫苗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該會於今年8至9月間,以問卷訪問139名子女介乎3至12歲的家長,了解家長對流感及疫苗的認識。結果顯示,有九成受訪者擔心子女感染流感,惟逾四成人從未安排子女接種流感疫苗,當中有六成人擔心疫苗會出現副作用,如出現發燒和脾氣暴躁等。另有55%家長稱如有選擇,會傾向安排子女接種噴鼻式疫苗;有77%人希望子女在學校接種疫苗。 成效相若 哮喘孕婦不適用 崔俊明指出,噴鼻式疫苗是透過將弱化的活流感病毒噴入鼻腔,需時約兩周令身體產生抗體來預防流感病毒。他指噴鼻式疫苗與針劑疫苗成效相若,整體有效率約70%,常見副作用為流鼻水、鼻塞及發燒。他補充,噴鼻式疫苗不適用於孕婦、患哮喘、氣喘、免疫系統受損或吉巴氏綜合症等人士。 崔認為,噴鼻式疫苗可避免打針痛楚,減低學童對疫苗恐懼,提高接種率,建議政府到校注射疫苗時,增加噴鼻式疫苗選項,「不是建議不再使用針劑疫苗,而是讓家長擔心時,可以有選擇」。 貴針劑一倍 部分流感效用低 中文大學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噴鼻式疫苗比針劑貴一倍,美國曾於2015/16及2016/17年度的流感季節停用噴鼻式疫苗,因疫苗對H1N1病毒的效果不理想,其後藥廠改良配方,美國今年重新採用該款疫苗。 許指出,噴鼻疫苗對H1N1及乙型流感的病毒保護率約60%,對N3N2病毒保護率約30至40%。他提醒,長期病患者、器官移植者不適宜使用噴鼻疫苗,因他們免疫系統較弱,病毒有可能變得更活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