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肌肉質量變差致行動困難易跌倒 簡易強肌力動作 逆轉有法

年紀大、缺乏體能活動、過於靜態的生活模式,都是加快肌肉質量流失的原因,一旦肌肉過度流失,有可能導致肌少症(Sarcopenia),影響日常活動外,患者亦容易跌倒,增加骨折風險。肌少症不但可以透過運動和飲食早作預防,即使肌肉質量已經變差,都可以經鍛煉重建肌肉,有望逆轉肌少症!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簡邦彥教路強化肌力和平衝力的訓練,對改善肌肉質量和預防肌少症都有幫助,關鍵是要持之以恆! 1. 為什麼會有肌少症?肌肉質量為何會變差? 簡邦彥表示,肌少症源自希臘語「肉體貧困」一詞,現定義為漸進性和全身性的骨骼肌肉疾病,當中涉及肌肉能量和功能的加速流失,增加患者發生跌倒骨折、功能下降、虛弱,甚至死亡等併發症的風險。 「年紀大、缺乏體能活動及過於靜態的生活模式,例如經常久坐煲劇、少上街、長期臥床或胃口不佳等長者,都容易因為肌肉缺乏鍛煉,導致肌肉的質和量逐漸下降。」他稱,有研究文獻顯示,約一成60歲或以上人士患有肌少症,以香港人口推算,估計有逾20萬名長者患有肌少症。 2. 肌少症有什麼徵狀?容易察覺嗎?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一樣,可以無聲無息來襲,令人防不勝防。簡邦彥強調,肌少症患者不會有痛楚,也無法從外表看出徵狀,但仍可以留意以下「信號」,尤其是長者活動能力的變化! 他表示:「例如摺被或鋪床時感到乏力、上落樓梯需要協助、變得寒背或腰板不能挺直,甚至走路時需要中途休息或扶助的情况增加……這些都已顯示有肌肉流失及力量不足的情况。」 若想自我測試有沒有患肌少症的風險,簡邦彥表示,可參考SARC-F問卷進行初步評估,按5個項目(包括肌力、步行、坐下起身、行樓梯和跌倒)進行評分。不過,要準確判斷是否有肌少症,建議由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作詳細評核。 3. 肌少症對患者生活和健康有何影響? 別以為肌肉量不足只會影響雙腳力度,其實肌少症可以對患者的起居生活,以至整體健康構成影響。簡邦彥解釋:「肌少症患者的四肢肌肉都會減少,有可能無力支撐上樓梯;還會影響平衡和協調,增加患者跌倒及骨折機會;肌肉太少更會降低代謝率,令體重更難控制,有研究指肌少症會增加患上糖尿病及心血管等慢性病風險。」 4. 肌少症可以逆轉嗎?怎樣做才能加強肌肉力量? 現時未有藥物可以治療肌少症,要改善肌少症,簡邦彥表示,患者可以在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進行較進取的阻力訓練。定期進行適當的運動,是重建肌肉質量的首選方法。 他引述研究指,阻力運動有助改善肌肉力量及質素,只要持續12周、每周3次的漸進式阻力訓練,已能夠提升肌肉質和量,令患者的步行及起立坐下的速度、肌肉力量、平衡都有改善。「切記肌肉鍛煉必須持之以恆,否則肌肉會再次消失。」 不過他提醒,很多人尤其是長者,以為肌肉負重訓練是以「多」取勝,其實最重要的是講求動作的質素 (movement quality)。他以雙手抬舉水樽為例,長者由舉起30下增至60下,僅增加次數不增加難度,只會有助改善耐力,而非力量。 「阻力過低對肌肉力量的改善不大,在進行阻力訓練時,必須感到有些吃力,才能令肌肉肥大或肥厚。」他建議長者採用漸進式訓練,如改用更大和載水量更多的水樽進行訓練。例如做掌上壓時,長者可以由簡易的「牆上壓」開始,逐步增加傾斜度以適應負重訓練。 5. 肌少症可以預防嗎? 簡邦彥強調,即使是健康的長者,亦應積極維持肌力,預防肌少症發生。以下3點都是預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適當的體能活動:除了晨運、逛街和行公園外,也需要多做運動。世衞建議65歳以上人士,每星期應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若怕運動影響本來的病患,可以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肌力及平衡訓練:除帶氧運動外,每星期要進行兩次肌力訓練,針對大肌肉群或背肌;另外每星期進行一次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直線行走,都有助降低跌倒風險。而當進行平衡訓練時,應有照顧者在旁適時協助,避免跌倒。 ‧均衡飲食、管理慢性病:要攝取充足的營養,進食蔬果外亦應攝取多點蛋白質;更應避免吸煙及過量飲酒、管理好原本有的慢性病,均有助長者減低患上肌少症的機會。 相關閲讀: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簡邦彥表示,即使長者的肌肉質量已變差,及早透過適度和持之以恆的肌肉負重訓練來重建肌肉,有望逆轉肌少症。 物理治療師教路 肌力及平衡動作訓練 (以下運動只供參考,如有疑問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專業意見,並在其指導下進行,以免受傷或跌倒。) 針對高度依賴/嚴重體弱長者 1. 肌力訓練:沙包提腿 正確做法:坐在有椅背座椅上,在小腿上綁上沙包(重量因人而異,一般建議2至5磅),然後單腳提起伸直,雙腳輪流各做10次。 常犯錯誤:雙腳同時提起。 2. 肌力訓練:阻力帶蹬腿 正確做法:坐在有椅背座椅上,雙手握穩阻力帶的兩端,腳踏在阻力帶上慢慢向腹部屈起,再向前蹬直,期間雙手要固定不動。雙腳輪流各做10次。 常犯錯誤:雙手隨蹬腳動作拉伸,令腳抬得太高。 3. 肌力訓練:舉啞鈴 正確做法:坐在有椅背座椅上,雙手提起啞鈴向上舉高,直至手肘高過肩膊,慢慢放下。做10次為一組。 常犯錯誤:雙手舉起至完全伸直。 針對輕度體弱長者 1. 平衡訓練:直線步行 正確做法:腳跟對腳尖直線行走,但注意如果肌力不足,需有人在旁扶持。 2. 肌力訓練:槓上壓 正確做法:在扶手槓上以雙手屈曲支撐再伸直,可先做3至5下,然後慢慢增加每組次數,以免過勞或受傷。 3. 平衡及肌力訓練:天花吊帶輔助下的步行訓練 正確做法:長者可以在天花吊帶輔助下步行,如需增加難度,可加一個小踏板,讓長者踏上再踏下,也可以拿着橫桿,同時訓練肌力和平衡。 相關閲讀:【骨折】骨質疏鬆無聲無息!切勿忽視腰痛臀部疼痛 補鈣30歲前已要開始?(附營養師飲食建議) 針對活躍及強健長者 1. 肌力踏步訓練 正確做法:可利用踏步或梯級,上下踏步,期間手臂也要跟隨郁動。 2. 「登山者式」 正確做法:把雙手放在高一級的位置上,雙腳膝蓋輪流抬向胸口,模擬爬山動作。 3. 太極或瑜伽式伸展動作 4. 器械訓練 正確做法:有需要時,可以在專業人士的協助和監督下,使用器械鍛煉下肢和雙臂肌肉。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跌倒】40歲後肌肉流失 平衡力反應變差  young old防跌3招鍛煉下肢

【明報專訊】防跌意識、防跌運動很重要。人到young old(初老),神經系統速度轉慢,尤其40歲後,支撐身體的重要肌肉開始流失,肌肉開始鬆弛,平衡力轉弱。但有多少young old會在意這些變化,適時準備呢?不少Young old的生活仍然活躍,日程精彩:友儕結伴行山,閨密逛商場雞啄唔斷,走路時眼不離手機。如此分心,一個不留神,就很容易跌倒受傷!防跌是young old的必修科,以下有「防跌3招」,教練說只要勤加練習,平衡力定會提升。 40歲後失肌 平衡反應變差 young old要防跌 連日來天氣真是壞透,密不透風,翳焗難耐,氣壓奇低,簡直就像活在一個氣炸鍋內。不單人感到窒息,相信連個天也好像閉氣待發,隨時作勢咆哮。執筆前一晚,突然飛來一大群「大水蟻」。門窗雖然已裝上蚊網,但也抵擋不了牠們。當眼見幾隻大水蟻竟然飛透紗窗掉進熱湯內時,我便知道要下雨。果然,翌日起來,黑黑沉沉,天好像從未曾亮過,整天夾雜雷聲和暴雨。 當準備出門時,天文台已發出黃色暴雨警告。由於職責所在,不能不外出,我唯有盡量小心開車。沿途暴雨像密集的水箭一支一支直射擋風玻璃,水撥已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前面景象仍然是模糊不清。若要前行,只能認清方向,加倍小心。收音機傳來廣播人對駕駛者體貼的叮囑:「天氣惡劣,要小心駕駛。要與前車保持距離,一定要留意燈號,切勿超速,小心地滑。」 相關文章:【Young Old健康】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小心跌一跤扭傷骨折 跌倒與平衡力有關 是的,小心地滑啊!千萬別掉以輕心,因為一個不留神,很容易會滑倒受傷。因此,「小心地滑」確是一個應景的忠告。最近我接到數宗因跌倒受傷的病人,他們多是我輩young old。老同學Ricky退休後1個月,返大學探舊同事途中在梯間摔倒,扭傷腳踝、撞傷了頭,要住院個多月才能康復。病人女兒在屋苑平台差錯腳,跌了一跤、腳骨骨折,不能陪媽媽來診所覆診。至於翠絲的情况更糟糕,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 翠絲母親去年尾意外跌倒,出院後的生活要依賴他人照顧。由於外傭遲遲未能到港,翠絲要一邊上班,一邊扛起照顧母親的重責。幸好丈夫老余剛退休,當起「一家煮夫」、「大小家務執事」及「輪椅操作員」,翠絲才能勉強挺過這段漫長的「外傭真空期」。不過,正當僱傭中介公司通知翠絲,外傭聘任快有眉目,她卻在街上好端端的跌了一跤。 翠絲無奈地說:「在急症室等了6小時才見到醫生。醫生說:我的腳骨折,不可以受力,不能走動,要坐輪椅,批出兩個月病假。」她續問:「福哥,我為何會無端端跌倒?」 跌倒與平衡有很大關連。平衡力必須依賴一套完整的神經系統,足部知覺神經,感應下肢關節,經神經線傳至脊骨中樞神經,再傳至腦袋,發出指令。還要依賴視覺神經、內耳神經、脊椎神經、中樞神經等系統不斷協調,才可保持平衡。平衡系統一般在2歲開始發展,直至10、20歲為巔峰期。巔峰一過,各種機能都會隨歲月慢慢退化。 50歲開始 身體重心擺動大 40歲後,支撐身體的重要肌肉,如身軀核心肌肉、大腿肌肉會開始流失。肌肉一經流失,平衡反應便會變差。下肢關節,包括膝關節、足部關節,亦會隨歲月而退化。當關節活動能力減弱、轉動範圍變窄,跌倒風險便自然增加。研究發現:從50歲開始,身體重心擺動幅度大,跌倒風險會較年輕時幾何級數地增加。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因此,說得殘忍一點,跌倒多是年齡惹的禍。 「哼!聽你這麼說,我更氣憤。我不是很老!」翠絲不忿地說。 沒錯,翠絲不算很老,最多只是young old。不過人到初老,神經系統傳導速度轉慢,感官靈敏度相對遲緩,機能反應當然亦已下降。肌肉開始鬆弛,平衡能力明顯會轉弱。事實如此,但有多少young old會在意這些變化,並適時準備和適應呢? Young old的生活仍然活躍、步伐緊密、日程精彩。友儕三五成群,結伴行山;閨密同逛商場,東張西望,邊行邊說,雞啄唔斷;就算獨自上街,無論在車廂內、在步行中,也分秒必爭,眼不離手機、追蹤每刻變幻的資訊,甚至邊行邊覆WhatsApp。我有好友更會一邊駕駛,一邊開視像會議呢!試問一下,如此分心,young old又怎能不「出事」呢? 「既然如此,你有何武林秘笈可供參考?」翠絲問。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3招練下肢 增身體穩定度 防跌是young old的必修科啊!課程並不複雜。首先,我們做任何舉動也不可掉以輕心,要提高專注力,不可一心二用。就算是走路、上落樓梯、起身站立、踏進浴缸等平常不過的舉動,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專心地去做。我們更要認清自己身體的改變,凡事要量力而為。縱使心態可常保年經,畢竟身體狀態漸進初老。所以,一切爬高爬低、上山下海、左兼右顧、multi-tasking等高難度操作,一定要多加留意。 其次,提升平衡能力,肌肉訓練亦是young old必要多做的功課。持續的訓練可減慢平衡力下降速度。若不想跌倒,我們便要多下工夫,勤做下肢運動,如耍太極、跳健康舞、扶着泳池邊踢腿、拉筋等。不過,就個人而言,健身訓練對我至為受用。早於10多年前,一直熱中的羽毛球也要停止,因為我正面對肌肉流失的問題。我意識到要鍛煉肌肉和平衡力了。在朋友介紹下,每星期都跟教練上健身課。教練Ken sir根據我當天身體狀况,設計不同肌肉組別訓練;經常鍛煉的有背肌、四頭肌、腹肌和胸肌。至於平衡力訓練,更是每堂必不可少。 記得有一次,我邀請Ken sir為幾個退休好友辦了一個防跌午餐工作坊,席間他示範及解說以下「防跌3招」: 1.單腿抬膝 作用:提升足踝關節的反應和穩定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收腹,保持腰背挺直;右膝提起至90度,維持15至30秒。左右腳交替訓練為1組,練習2至3組 2.單腿畫弧 作用:透過擺動腿部,改變身體重心,鍛煉身體活動時的穩定度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收腹,保持腰背挺直;右腳提起,以腳尖由前方12點開始,向外畫弧形至3點方向,停留3至5秒,返回12點方向,再停留3至5秒,畫弧1分鐘。左右腳交替訓練為1組,每次練習2至3組 3.跨步抬膝 作用:強化大腿力量,同時改善肌肉、神經系統的反應及協調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挺胸收腹;抬起右腳,重心向前移動,跨步下蹲後,重心向後移動,右腳用力蹬,隨後快速抬高右膝,重複12至15下。左右腳交替訓練為1組,每次練習2至3組 Ken sir告知只要勤加練習,平衡力一定會提升。因此,我將以上「3招秘笈」全數傳了給翠絲。希望她在康復後能多加鍛煉。作為young old,身體雖然開始退化,但只要能保持樂觀心態、注意健康飲食、經常運動健身、定期接受身體檢查,相信我們的老化速度必定會遲緩,下半場人生必定會精彩。 除此,注意平衡、小心地滑亦很重要!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當有患者確診認知障礙症時,不僅患者本人會擔心,相信其家人亦會絞盡腦汁為未來如何給予適切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作好準備,同時亦希望能夠盡力延緩這個不能逆轉的病症。究竟家人可以怎樣做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 多鼓勵、陪伴患者做運動 保持活動能力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高銘麗指,患者如長時間在家中坐着及躺臥,少與外界接觸,活動不足會較容易產生各種新問題,如肺部、尿道感染等。由於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短期記憶力下降,加上言語混亂及情緒上的轉變,他們未必會自發做運動。為免病情發展至中後期影響四肢協調及活動能力,早期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鍛煉是延緩退化的不二之選。 4類運動訓練 多外出散步、活動 延緩退化 家人應多鼓勵患者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運動前亦需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因應患者情况設計合適的運動,並透過課堂教導家人如何協助患者在家中進行伸展、帶氧及練力運動等,以保持活動能力。除了讓患者在家中運動外,家人亦可在患者仍有活動能力時,多跟他們外出活動,例如在公園做運動或散步等,保持活躍及與外界接觸。 當中的運動可分為: 帶氧運動 肌肉強化運動 平衡力訓練 手眼協調訓練 執屋保持通道暢通 減跌倒風險 高銘麗指,中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由於患者在判斷環境的安全或危險出現困難,加上平衡力轉差,將較容易在家中跌倒,為降低患者在家中跌倒的機會,家人可「執屋」,移走一些不穩固的傢具,如有轆的椅子,清理地上的雜物,以保持走廊通道暢通,有需要更可在通道及浴室安裝扶手。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拉筋助放鬆肌肉、改善平衡、糾正姿勢 應量力而為 亂用神器可致骨折

【明報專訊】俗稱「拉筋」的伸展運動,可增加身體柔韌度,不少人會在運動前後或睡前拉筋,坊間甚至出現「拉筋神器」。不過,物理治療師指出,若拉筋動作錯漏百出,拉筋不成反傷肌;如果加入「拉筋神器」,輕則令肌纖維撕裂,嚴重恐導致骨折。   ▲留意幅度——不少人誤以為拉筋幅度愈大愈好,但沒有拉筋習慣的人,貿然做這些動作,很容易受傷。(Gang Zhou@iStockphoto)   拉筋只是俗稱,實際上是伸展肌肉,以及接連肌肉和骨骼的肌腱。拉筋不只是運動前後的熱身及緩和動作,每天拉筋,有助放鬆繃緊的肌肉,改善平衡和糾正錯誤姿勢。   坊間有專為拉筋而設的器材,包括針對下肢的「拉筋神器」,利用V形器材撐開雙腿,聲稱每天使用30分鐘,約1星期便能做到「一字馬」。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註冊物理治療師林家琪表示,這類拉筋器一直存在,「無論是針對上身或下身,都有不少產品,有不同設計鍛煉不同位置」。   效果如何?林家琪認為,「如果本身懂得正確拉筋動作,使用拉筋器未必有太大幫助。但如果本身沒有拉筋知識,動作不正確下使用器材,就可能引致受傷,所以並不建議使用」。   【長者健康】「筋長一寸,壽長十年」 老人家多伸展防跌傷   用下肢拉筋器更易受傷 林指出,針對下肢的拉筋器導致受傷的風險更高,「用於上身的拉筋器受傷風險較低,因為使用時身體識『就力』,最多是做錯動作而無法達到拉筋目的。但針對下身的拉筋器,往往需固定雙腳位置,加上腿部的肌肉、肌腱相對較長,做錯動作,就很容易拉傷」。當用家高估自己能力「夾硬」拉筋時,容易令腿部肌肉纖維撕裂,嚴重拉扯可令恥骨骨裂。   ▲速成一字馬?——坊間有「拉筋神器」,聲稱每天使用30分鐘,一星期便能做到「一字馬」。但註冊物理治療師指出,胡亂拉筋,有可能拉傷肌肉,嚴重可致骨折。(明報製圖)   肌肉太緊 「筋縮」姿勢壞 中醫有「筋縮」的說法,「筋縮」令人活動受限。物理治療亦有近似理論,林家琪解釋:「長時間不拉筋,肌肉會收縮或過緊,從而出現不正確姿勢。」例如經常低頭看手機,令胸肌過分收緊;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則會令髖屈肌過緊,兩者都會令身體姿勢出現問題。當中最常見情况是寒背。林家琪指出,如長時間不理,影響深遠,「長時間的姿勢偏離,肌肉、肌腱過於繃緊,突然一個急速動作拉扯到該部分的肌肉,便可能拉傷」。只要每日拉筋,便可減低風險。   林家琪表示,一般在運動前後,可做靜態伸展,將肌肉、肌腱拉鬆,至沒有拉扯感覺為止。「至於不常做運動者,應每日花15至20分鐘做拉筋運動,靜態伸展約15至30秒,將繃緊肌肉拉鬆。值得留意是,無論有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拉筋時幅度不能過大,要待肌肉、肌腱習慣後逐漸增加幅度,才能減低受傷風險。」   ▲林家琪(劉焌陶攝)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運動消閒】正筋正骨:走出伸筋拉筋誤區 【運動消閒】內八字腳可造成膝關節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矯正運動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