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痛】蹲下、上落樓梯膝蓋疼痛 軟骨磨蝕缺損 膝關節退化增跌倒風險(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膝關節疼痛困擾不少長者及運動愛好者,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是長者膝痛常見原因。當我們蹲下或上落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相當於數倍體重的壓力,膝蓋底部的軟骨充當類似軟墊的角色,讓膝關節不至於直接「骨磨骨」。但隨年紀增長,膝關節軟骨會磨蝕缺損,吸震能力減弱,大腿骨及髕骨直接受壓和摩擦,引起疼痛。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落樓梯斜路感刺痛-增跌倒風險-透過膝部X光片檢查或可見到,膝關節退化患者的「菠蘿蓋」底與大腿骨,以及大腿骨與小腿骨之間的空間變窄,導致X形腳或O形腳,膝部甚至出現骨刺或碎骨。另外,久坐站起過程會出現疼痛,或早上起牀時關節僵硬,也是膝關節退化患者的常見徵狀。 Read more

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明報專訊】運動鞋穿得多,底部磨損,跑起步來力不從心,容易出意外。身體也是一樣,尤其是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Read more

家務纏繞周身勞損 5招伸走主婦痛症

【明報專訊】家庭主婦照顧家人起居飲食,打理家中大小事務,清潔打掃、洗衫熨衫,非常忙碌。每天打掃都在重複某些動作和姿勢,日子久了會造成不同傷害,出現腰頸手腳痠痛等問題。 Read more

膝痛勿單靠食藥 日常保養護關節

【明報專訊】退化性膝關節炎,不能單靠一粒止痛藥;尤其當退化愈來愈嚴重,病情變差,退化了的關節不能還原,需要適當護理保養,減少痛楚,防止退化加劇。因此,病人單靠藥物,未能有效解決問題。       個案 陳先生,55歲,與太太及子女同住 吸煙,偶爾飲酒 現職裝修師傅 病史:退化性膝關節炎   今年初一個早上,陳先生起牀落地之時,雙膝感到僵硬及痛楚。他連忙坐下,感到無名的擔心,想起兩年前由醫生診斷患有雙膝退化性關節炎,起初情况不太嚴重,服用一般止痛藥已經能夠減輕痛楚。半年前病情加劇,疼痛發作頻密,而且服用止痛藥只能將痛楚稍稍減輕,於是醫生安排陳先生做X光檢查,報告進一步確認是退化性膝關節炎。 痛楚逐漸影響陳先生的工作,他有好幾天因為嚴重病發而劇痛得無法上班,陳先生開始擔心,甚至想到將來需要用輪椅進出的可能。   他再次向家庭醫生求診,醫生提議轉介物理治療服務。陳先生知道公營服務的輪候時間比較長,而私營物理治療的收費也不輕;他亦擔心工作時間無法配合接受公營的物理治療服務。   類似陳先生的個案相當普遍,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個長期患病,單次門診幫助有限,藥物亦只是減少痛楚或減輕炎症,不能根治已退化的關節;陳先生需要一個跨專業團隊,提供多方位服務,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長年勞損軟骨變薄 關節僵硬變形 膝關節經長年累月摩擦而勞損,軟骨變薄;若加上肌肉及筋腱疲弱、過重、不正確姿勢,情况更壞;病人最常見徵狀是膝部久不久感痛楚,尤其是走動後、落樓梯、攜重物時;間中亦有膝部紅腫發熱。當病情惡化,患者或會有關節僵硬、關節變形。 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需要醫生處方藥物紓緩痛症,常用有一般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和止痛藥膏(如冬青膏);較強力的止痛藥包括有消炎和止痛作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種類繁多,各有不同程度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胃出血,以至腎功能衰竭等,因此病人同時需要認識不同類型止痛藥(包括口服和外塗)的功效和副作用。   學自我管理 減低生活影響 另外,必須讓病人深入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特性、自我管理方法,學習減低徵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病發時的處理方法等;例如何時應冰敷、暖敷,或應否用護膝帶減輕關節負荷。同時需要按照病人的活動能力度身訂做運動計劃,運動可以強化肌肉保護關節,同時要教導病人日常生活的保養,例如避免站立太久、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或攜帶重物等。另外,如過重就需要透過飲食管理體重,減輕膝關節負荷。因此,跨專科團隊必須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及營養師等。   文:蔡宇思醫生(食物及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長) 編輯:陳志暘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好Zone動:一貼紓緩「跑步膝」疼痛 【運動消閒】趕走痛症4部曲:按、搖、走、滑 【運動消閒】預防網球肘 每隔1小時 放下工作伸一伸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正筋正骨:退化無得醫 疼痛有得減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明報專訊】「風濕痛」其實為退化性膝關節炎(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每逢翻風落雨都會困擾無數長者。除了靜待天氣好轉,難道再沒辦法擺脫痛楚? 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近年出現不少新招,可以選擇注射透明質酸或富血小板血漿,手術亦可選擇全膝或半膝關節置換。不過,首要還是減重、做運動,一方面減輕膝關節負荷,同時增強肌力支援膝關節。   (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問醫生 何:何嘉棋(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40歲已膝頭痛? 問:膝關節退化的成因是什麼?是否只屬「老人病」? 何:退化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方面,遺傳了良好的膝關節結構,如骨頭之間的接觸面較大,退化的風險就較小。相反,父母40、50歲已有膝痛問題,或天生有O形腿,風險便會增加。 後天方面,年齡只是三大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運動創傷,例如有助減少關節摩擦的半月板,可能因過度屈膝或激烈碰撞而受傷,影響其功能,在步行和活動時多了不必要的摩擦,加速退化。第3個原因是重複動作,經常搬抬重物,或上落樓梯等,都會使膝關節退化,部分職業因而較「高危」,例如經常要巡樓的大廈保安員。可見,膝關節退化不一定發生在長者身上,我見過最年輕的患者,只有40多歲。   馬拉松跑壞膝? 問:跑步一定傷膝?如何避免? 何:以往膝關節痛症,通常見於肥胖或年長人士身上,近年跑步盛行,令膝痛年輕化。 跑步對膝關節造成的壓力,遠比一般步行為大,而由長跑引致的其中一種傷患,名叫髂脛束症候群(IT Band syndrome)。髂脛束(iliotibial band)是位於大腿側的一組肌肉筋膜,一直向下延伸至膝蓋位置外側。使用過度時,髂脛束與膝關節外側的股骨會不住摩擦。為免因摩擦而導致發炎,職業跑手會在跑步前,針對問題做伸展運動,以保護膝蓋,例如手扶牆壁並保持直立,運用身體的重量,盡量壓向大腿外側(圖),直至有痠緊感。但業餘跑手或偶爾才參加長跑者,對伸展動作缺乏認知,更可能跑姿錯誤,或者穿了不合適的裝備,再加上長時間運動,對膝關節肯定是負擔。   手扶牆壁並保持直立,運用身體的重量,盡量壓向大腿外側,直至有痠緊感(明報製圖)   鄭:膝蓋痛楚不一定出於退化,成因需視乎年齡及創傷等因素。特別是年輕運動員,容易在比賽時承受猛烈的碰撞,韌帶、肌肉及半月板傷患都可能造成膝痛。患者病情各有不同,最好先諮詢醫生意見。   更多伸展運動: 【運動消閒】健身球運動 紓緩頸肩背痛 預防寒背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運動消閒】正筋正骨:走出伸筋拉筋誤區 【有片:運動消閒】4式伸展:預防抽筋靠伸展放鬆   關節進補「回春」? 問: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什麼治療方法? 鄭:先要看醫生找出病因,並因應生活習慣、退化程度等,設計治療方案。較簡單的方法包括控制體重,改變生活和運動習慣,口服關節修補劑、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等。如經醫生評估,需要強度較大的治療,則可考慮在膝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甚至置換人工膝關節。 何:有患者會在坊間購買營養補充劑,期望關節能回復「青春」,常見的有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但暫時未有醫學文獻,證明藥物有助膝關節軟骨重新生長。我建議多抽時間做運動,減輕體重負荷,增強肌力,對紓緩關節不順滑的感覺,反而更有幫助。患者求醫後,醫生先會辨別膝關節退化的程度,屬於輕微、中度抑或嚴重。輕微至中度退化者,大多數會服止痛藥,增加運動及注射透明質酸;若程度嚴重,則要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   透明質酸愈打愈無效? 問:對已退化的膝蓋,打針能否起修補作用? 何:注射透明質酸功效在於潤滑關節,減少痛楚與不適,以及活動時發出的咯咯聲;但無助逆轉膝關節退化。其發揮功效的時間亦愈來愈短,假設第1針功效能維持12個月,第2針可能只有9個月功效,並逐次遞減。這是因為打針只能紓緩徵狀,卻沒減慢膝蓋退化,長年累月下,膝關節繼續退化,問題愈趨嚴重,打針的作用愈不顯著。   注射血小板漿 復元膝關節 近年有另一種治療方法,是注射「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身體有自我修復機制,在受傷時協助復元,其中血小板起很大功用。PRP治療是從患者體內抽取50ml血液,透過離心機去除紅血球部分,再運用儀器,從血漿中抽取血小板,濃縮成6ml,注入需要修復的膝關節,目的是促使關節軟骨修補或再生。 在醫學理論及臨牀上,PRP的確能起修補作用,這也是跟注射透明質酸不同之處。但效用是大是小,目前仍欠缺大型或科學研究數據,需再作大量評估,才得知PRP對什麼病人、哪種程度的退化能見效。若膝關節已嚴重退化,注射性的治療手法已不足夠,有需要接受手術。   (黃志東攝)   相關關節痛文章: 【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了解關節痛】關節「風濕」嗌救命 及早保養勤伸展 【了解關節痛】好zone動:發育期多運動 易誘發膝痛 【了解關節痛】生物製劑延緩退化 強直病人保關節新希望 【了解關節痛】趁盛夏注陽氣 衝出冷氣房 迎日救虛寒 【了解關節痛】游水解關節痛? 錯誤泳姿傷上傷   文:李安兒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正筋正骨:退化無得醫 疼痛有得減

【明報專訊】古今醫學都崇尚治未病,之前從預防角度,分享延緩膝關節退化的五個錦囊,期望喚起大家重視保護膝關節的意識。如果已錯過了預防時機,就需要接受診斷和治療。 膝關節構造複雜,活動頻繁和負重大,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據報道,香港公立醫院排期換人工膝關節需輪候3至4年。此病好發於「三長」:即長者、長期過量運動或長期負重工作者;以及「二多」:多由單膝痠痛逐漸演變為雙膝病變,多錯過合理的治療黃金期。 分四期 前三期內外綜合治療重要 根據西醫X光檢查,此病可分「四期」:第一期於X光片上未能顯示退化迹象,必須透過關節鏡才能看到軟骨表面的粗糙狀况,或借助磁力共振才能發現軟骨變性;第二期可見關節間隙輕度狹窄及有小量骨刺;三期則可見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或有骨刺生長,畸形較輕。來到第四期,關節間隙已經消失,畸形較重,若雙膝內側關節間隙明顯狹窄者即屬於O形腿,外側關節間隙明顯狹窄者屬於X形腿。非手術療法的最好時機就是只感膝痛而尚未出現畸形之前(一二期)。當病情演變到需要借助拐杖行走(三期),必將增加非手術療法的難度;若惡化到舉步維艱或需以輪椅代步(四期),就要找西醫骨科跟進,例如接受關節鏡微創手術、矯形手術或換膝關節手術等療法。 診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好先以中西醫學結合評估病情。然後根據病情制定安全合理的治療方案,應中則中,應西則西,需要中西醫互補則互補。對於適合於非手術療法的一二三期患者,如果採用超微創的針灸、外敷中藥膏,尤其是內服中藥等中醫骨科的綜合療法,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都相對較好。 一名68歲的退休女士,雙膝反覆疼痛一年,下樓梯時疼痛更加明顯。曾被診斷為「退化無得醫」,患者當場失望到眼濕濕。她曾自行服用葡萄糖胺兩個月,療效不明顯。筆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診斷為左膝退化性關節炎(二期),給予電針、敷藥及內服中藥綜合治療20多次,病情改善。另一名67歲男病人,反覆右膝疼痛、跛行年餘,接受物理治療,療效欠佳,排期換膝關節期間來診。筆者擬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三期),給予外敷中藥膏治療,效果不理想;後來經辨證內服中藥約3個月,病症明顯好轉。由此可見,一二三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內外綜合治療很重要。當然,也有一些療效欠佳的病例。 關節退化是自然規律,難以阻止,好像無法醫治。但是,並非所有膝痛都與退化或骨刺有關,即使與退化有關也依然可以延緩退化和減輕痛楚,提高生活質素,只是根治比較困難而已,就以O形腿為例,病人可以佩戴「體外人工關節」延緩軟骨進一步退化。 從上述兩個病例可見,採用中醫骨科非手術療法不止是減輕痛楚,甚至有機會達到階段性的康復。即使中醫骨科的非手術療法無效,也並非「無得醫」,還可接受換關節手術。病人請不要失望,應積極尋找合適醫者,盡早接受合情合理的診療。 文:吳思團(註冊骨傷科醫師、 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