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消閒】伸展 + 鍛煉 對付炎症

  【明報專訊】小腿肌肉伸展運動   腓腸肌(Gastrocnemius) 雙手扶牆而站,前腳屈曲,後腳伸直,趾尖向前;身體向前傾,後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緊感覺。維持30秒,重複10次   比目魚肌(Soleus) 雙手扶牆而站,後腳屈膝;身體向前傾,後腳跟不離地,至後小腿有拉緊感覺。維持30秒,重複10次   足底筋膜伸展運動 手拉前腳掌,直至腳板有拉緊感覺。維持30秒,重複10次   足底筋膜按壓鬆弛 大拇指放在前腳掌中心,用力向腳掌按壓及打圈,感覺有輕微疼痛,按壓3至5分鐘   足底深層肌肉鍛煉 坐下,腳踏毛巾,用腳趾抓實毛巾,然後放鬆,重複10次   小腿及腳掌肌肉鍛煉 雙手扶牆而站,蹬起小腿至腳跟離地。維持30秒,重複10次 (此為進階動作,宜在康復後期或足底痛症紓緩後才練習)   相關文章︰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靜脈曲張夾擊 足底筋膜炎更難治 頸腫成因多 睇位抓黑手 【運動消閒】好Zone動:「人力車」對抗腰背痛 Read more

【運動消閒】好Zone動:「人力車」對抗腰背痛

【明報專訊】當大家腰背痛時,都會擔心是椎間盤脫出問題。椎間盤是每節脊椎之間的軟組織,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纖維環及髓核,前者是圓環狀、一圈一圈,而髓核是在纖維環裏,呈啫喱狀,椎間盤的作用是保持脊椎生理弧度、減震和緩衝。     一個噴嚏引發 椎間盤脫出 當椎間盤脫出便有可能壓到周邊的神經線,從而引來腰背疼痛等徵狀,通常椎間盤脫出不是一時三刻的事,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已有日積月累的微小損傷,再加一個動作而引發椎間盤出現問題,例如:可能是打噴嚏或咳嗽之後就有椎間盤脫出,其實這些都是觸發點,當達到了臨界點才會因為一些高危動作而受傷。 導致損傷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經常彎腰搬重物或向前彎腰等不良姿勢,或是核心肌肉力量不足以保護腰背,亦是導致腰背損傷的成因。   改善關節排列 活動更順暢 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腰背損傷,其實有很多家居運動可以做,今期教大家做一個動作:人力車,這個動作正是與平日我們彎腰的動作相反,能夠令腰椎關節活動得更順暢。如果日常經常需要做彎腰動作,可以嘗試做這個運動,除了可以減輕腰椎壓力之外,亦能改善關節的排列。   人力車 要點:站立,毛巾圍於腰椎位置,兩手拉住毛巾。兩手用力把毛巾拉向前向上,身體向後彎起,毛巾頂住腰椎。 訓練要項:頻率:6次,3至4組 呼吸:保持自然呼吸,不應感到疼痛 常見錯誤:腰部太用力造成肌肉緊張,聳肩 上述訓練方法,效果因人而異,進行時須留意身體狀况,若感疼痛不適,必須馬上停止,並建議尋找物理治療師或專業人士進一步檢查。   文: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趕走痛症4部曲:按、搖、走、滑 【運動消閒】預防網球肘 每隔1小時 放下工作伸一伸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Read more

研究揭腦退化可防 健康生活減三成風險

【明報專訊】英國最近有研究指,健康生活習慣有助減低患上阿茲海默症等腦退化症的風險。該涉及近20萬人的研究更顯示,即使有遺傳因素影響,有健康習慣的人亦可把患上腦退化的風險減低逾三成。美國一項研究亦發現,有4至5項健康習慣的人,患腦退化的風險較只有1項健康習慣的人低六成。     學者在2006至10年邀請約19.6萬名60歲或以上在英國生活的人參與研究,並追蹤他們直到2016至2017年。結果發現,受遺傳因素影響較高的人之中,有健康生活習慣者往後有腦退化症的比率佔1.13%,而沒健康生活習慣的人,患病的比率則佔1.78%;意味着有健康習慣者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低約36%。健康生活習慣包括注重飲食、經常運動、飲酒節制和不吸煙等。研究結果周日(14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   注重飲食、常運動、少飲酒、不吸煙 同日在洛杉磯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上,芝加哥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學者發表的研究亦有類似結論。學者追蹤2765人的健康數據近10年,發現人們若有4至5項健康習慣,例如每周有15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他們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較只有1項健康習慣的人低60%;不論人們此前的生活習慣如何,只要增加1項健康習慣,腦退化患病風險會減少22%。   另一研究:增1項健康習慣 風險減22% 有份參與在JAMA所刊登研究報告的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醫學院研究員庫茲瑪(Elzbieta Kuzma)指研究結果令人興奮,因顯示人們可採取行動應對因遺傳而帶來的腦退化風險。不過參與調查的都是歐洲人,生活習慣也是依靠各自申報,可能有不實或偏差,因此有其局限。沒參與研究的愛丁堡大學腦科學中心副總監斯皮雷斯—瓊斯(Tara Spires-Jones)認為需要有更多關於大腦轉變的研究,以助找出預防或治療腦退化症的方法。 (CNN/BBC)   相關文章: 健康血壓血糖 減腦退化風險 【腦退化症】發夢期夢遊 九成患者十年內患柏金遜症 【腦退化症】有片:夢遊打人 柏金遜症先兆 認識快速眼動睡 記性差口齒不清 肺癌上腦易被誤認腦退化 Read more

【運動消閒】趕走痛症4部曲:按、搖、走、滑

【明報專訊】無論東方或西方醫學也好,目的都是使人安康,而並非單純處理病症。雖然物理治療屬於西方的醫學體系,但臨牀上很多時配合東方醫學的技巧及方法,會有更理想的復元效果。 現今都市病,通常都是因不良姿勢及肌肉過於繃緊所致,可以利用伸展運動,又或者以滾筒或按摩球等方法,直接按壓患處放鬆筋膜,效果不俗。可是有時候礙於空間問題,又或直接按壓承受不了疼痛感,可能需要尋找其他方法放鬆。   新興「放鬆寶」 糅合拔罐及物理治療 筋膜的排列牽涉範疇較大,而無獨有偶地,筋膜的排列與東方醫學的經絡有相似地方;因此,要紓緩一些都市痛症,通常都是整個部分去處理,而非單純一點或一個位置。 新興的筋膜放鬆寶(Fascia Bell),可以處理肌肉繃緊,是糅合東方拔罐原理及西方物理治療技巧的放鬆工具。放鬆寶的材質是矽膠,不需使用火或真空槍就能夠抽真空,較為方便及安全;配合「MOSS」放鬆流程,能令肌肉放鬆。   當中的特定流程包括: M(Massage):按摩,為特定穴位或繃緊位置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O(Oscillation):搖動,於繃緊位置多方位搖動,推鬆過緊的肌肉及軟組織 S(Shifting) :走動,與中醫的走罐原理相同,能夠使堵塞的瘀血浮上皮膚表層,從而促進氣血運行 S(Sliding):滑動,在西方醫學角度,主動的拉伸對肌肉放鬆有很大幫助;通過放鬆寶特定的拉伸,比一般的拉伸動作更有效 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提電話而造成的肩頸肌肉繃緊,可利用放鬆寶紓緩頸部肌肉。     頸部筋膜放鬆 M(按) 用對則手按摩頸部覺得繃緊的位置,持續1至2分鐘 O(搖) 把筋膜放鬆寶吸在繃緊位置上,然後向上、下、左、右搖動,做10至20下 S(走) 在頸部塗上適量按摩膏/油,筋膜放鬆寶從頸側大約耳珠的位置開始,向肩峰突位置來回走動,大約走動10至15次 S(滑) 把筋膜放鬆寶吸在繃緊位置上,頭部側向另一邊,然後返回正中位置,重複做10至15次   註:使用筋膜放鬆寶後可能會出現紅印,屬正常反應,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文: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預防網球肘 每隔1小時 放下工作伸一伸 【健康減肥】「躺」着瘦只是夢 牀上運動低效易拉傷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Read more

【運動消閒】預防網球肘 每隔1小時 放下工作伸一伸

【明報專訊】 注意日常工作姿勢,不過度屈曲或後拗手腕 長時間工作或運動時需間歇休息,每小時做手臂伸展運動(詳見附圖) 手用力時可多用身體及前臂肌肉借力,減少手腕過度使用及受力 如有需要,可請教物理治療師如何使用手肘護具或肌力貼   示範:林凱永(體適能導師) Read more

【健康減肥】「躺」着瘦只是夢 牀上運動低效易拉傷

【明報專訊】夏天到,又是時候積極收身。近期韓國吹起「懶人運動」風,主張大家在牀上做運動,每日10至15分鐘,聲稱毋須汗流浹背,便可提升線條美。乍聽似是苗條良方,不過專家警告,單靠這些運動,瘦身效果慢,更容易受傷。     網上有很多「懶人運動」影片,主張入睡前或起身時,在牀上做10多分鐘運動,包括伸展及肌力訓練,例如仰臥起坐、平板支撐或踢腿,針對腰、腹、臀及大腿肌肉等運動,標榜「躺」着也能瘦。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指出,這些訓練向來在瑜伽墊上進行,若改為牀上做,會減低強度。她解釋︰「牀褥有彈性,有回彈力,部分動作如仰臥起坐、踢腿可更輕鬆地完成。」   難消脂操肌 聊勝於無 對懶人來說,可以輕鬆做運動,當然是喜訊,不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達到健美效果,便要做得更長時間。藍芳指出,「在牀上做這些運動,強度較在瑜伽墊上做為低,網上片段建議做10分鐘,時間短,成效有限,不能達到減脂肪效果。平常在瑜伽墊上做肌肉訓練,每日做20分鐘,約4至6星期已見身形變得較結實。但懶人運動隨時要做上3個月才見到身形變化」。 如果一心想靠懶人運動來練出腹肌或馬甲線,藍芳認為未必可以。「想鍛煉肌肉至有明顯線條,練出馬甲線及腹肌等,必須負重運動,有足夠阻力或重量訓練,才能刺激肌肉纖維生長。不過,懶人運動不用器械,主要靠自己身體作負重,而身體早已習慣自己的體重,因此未能有效刺激肌肉,難以達到目標。」   牀褥軟身 姿勢不當下發力 雖然懶人運動成效低,但對於平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不失為入門選擇,用來提升健康。「因為伸展加低強度運動,可紓緩繃緊肌肉,總勝過完全不做運動。」但有一點要留意,懶人運動強度低,但不代表較安全,一樣有受傷風險。她解釋:「牀褥較軟身,躺在牀上身體未能挺直,在姿勢不正下發力,容易拉傷肌肉或韌帶。尤其是做平板支撐時,利用手腕支撐身體,而手腕韌帶較弱,易因姿勢錯誤而受傷。」她建議,新手可在牀上簡單伸展,之後轉到瑜伽墊上做強度較高的運動。   藍芳(黃志東攝)   若想塑身 早上運動較佳 懶人運動可以早上或晚上做,究竟兩個時間有何分別?藍芳解釋︰「 早上起身做,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令人更精神,同時令新陳代謝率上升,有助全日消耗更多能量。若以修飾線條為目標,建議早上做。」藍芳認為懶人運動量及強度都不高,不擔心出現血糖低,就算空腹做問題也不大。至於晚上運動,則可以放鬆肌肉,增加身體柔軟度,放鬆心情,提升睡眠質素。   文:許朝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衛生處方:郁一郁 不做「匿獅Lion」 【健康減肥】斷食瘦身 體重容易反彈 增胰臟負荷 【有片】操胸四招:每周一至兩次 訓練後緊記伸展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更多運動消閒相關文章 Read more

【運動消閒】知多啲:懶人無藉口 在家也可「跑步」

【明報專訊】想擁有健美線條,帶氧運動和負重運動需同時進行。可是,不少人疑惑,若體重標準不需減脂,只想改善線條,是否毋須帶氧運動?藍芳指出,負重及帶氧運動相輔相成,更快見效。「負重運動強化肌肉,達緊致結實的效果,增加線條美;而帶氧運動可以提升新陳代謝率及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運動表現,加強負重運動的成效。」     心跳加快流汗 持續逾20分鐘 帶氧加負重運動成效高,不過要懶人走到健身室或戶外運動,總是藉口多多。藍芳教路,「家中同樣可做帶氧運動,例如原地快跑及跳繩,至呼吸及心跳加快及流汗,最好是持續20分鐘或以上,成效才理想」。在家中做快跑或跳繩,須在瑜伽墊上進行,「原地跑及跳繩前掌受力多,腳底肌肉較薄的人較易受傷,所以腳底肌肉較薄需穿運動鞋;若赤腳運動後,前掌出現痛楚,最好穿回鞋。」而在家中做負重運動,則可利用啞鈴及彈力帶。 平日少運動的人,一次過做20分鐘帶氧運動,並不容易,藍芳建議新手嘗試帶氧運動和負重訓練交替進行,持續做10分鐘,成效會較牀上懶人運動理想。   相關文章: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衛生處方:郁一郁 不做「匿獅Lion」 【健康減肥】斷食瘦身 體重容易反彈 增胰臟負荷 【運動消閒】健身球運動 紓緩頸肩背痛 預防寒背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更多運動消閒相關文章 Read more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明報專訊】 帶氧和負重運動交替進行 提升新陳代謝率 加強線條美 帶氧運動示範 跳繩 可雙腳跳或單腳輪流跳。如空間有限,可以不用繩子,雙手模擬跳繩動作。先跳1分鐘,轉做負重運動,交替進行,持續10分鐘 目的:鍛煉小腿及下腹肌 注意: 在瑜伽墊上進行 雙手握繩較易控制節奏及協調身體 模擬跳繩不會減低運動強度   負重運動示範 1. 深蹲 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彈力帶套在手腕上,雙手張開與肩同寬;身體緩慢地蹲下,之後慢慢站起。10次為1組,做3組 目的:鍛煉下肢及腹背肌肉 注意:蹲下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腰背保持挺直,眼望前方。彈力帶套在手腕,有助張開肩膀,令身體挺直 2. 腹背訓練 雙手及雙膝支撐身體;右手及左腳提起,盡量伸直,再返回腹部。重複10次,換邊再做10次為1組,共做3組 目的:鍛煉下背及腹肌 注意:提起時,肩膀、手腕、臀部、膝蓋與頭部保持同一水平,眼望地 3. 臀部訓練 側躺,右手前臂支撐身體,左手放在身前,協助平衡。把小型健身球放在雙腿之間,慢慢提起雙腿,再放下。10次為1組,共做3組 目的:鍛煉大腿內側及臀部肌肉 注意:手踭與肩膀垂直,發力時不可縮起肩膀;肩胛骨用力,張開肩膀,上身保持挺直。可用咕?代替健身球 4. 腹部訓練 平躺,左腳屈曲90度,右腳蹬直;雙腳交替屈曲。做10次為1組,做3組 目的:鍛煉腹部及下肢肌肉 注意:動作要清晰明快,蹬直的腳愈貼近地面,難度愈高 5. 進階版 平躺,雙腳伸直提起離地90度,左右腳互相打交叉,同時慢慢下降至離地10厘米,然後慢慢向上提起至開始位置。為1次,共做10次。   示範: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Read more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明報專訊】拇指肌腱急性發炎時,手腕橈側會劇痛、發熱和腫脹等,此時應適當休息及冰敷患處。當急性發炎減退後,可以做簡單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拇指活動幅度和減輕肌腱黏連。以下伸展運動針對媽媽手涉及的肌腱。長期使用拇指,應定時伸展,放鬆肌肉。伸展時應感到該肌肉有輕微拉扯,維持動作15秒,每邊重複3次。   (作者提供)   伸展3招 1. 手腕屈肌伸展 伸直左手,手掌向前,手肘伸直。右手疊在左手掌,慢慢把左手腕向自己方向拉,直至感到前臂(手掌面)有拉扯感。換手再做。 2. 手腕伸肌伸展 伸直左手,手背向前,手肘伸直。右手疊在左手背,慢慢把左手腕向自己方向拉,直至感到到前臂(手背面)有拉扯感。換手再做。 3. 拇指筋腱伸展 握緊右手,拇指放在手掌心內。手腕慢慢向下屈,直至感到拇指有拉扯感。換手再做。 煉肌2式 以下肌力運動有助鍛煉拇指及手部肌力,建議左右各做10次,每天重複3組。 1. 拇指阻力外展 橡筋套在5隻手指,拇指以外的4隻手指合攏一起,並與手掌成直角。拇指向外展直至感到少許阻力,維持3至5秒。 2. 握力訓練 手握捲起的手巾,慢慢握緊手巾,其間感到手指頭也有用力,維持10秒。   示範:物理治療助理甘詠怡 註:如果懷疑有媽媽手,請盡早求醫,及早得到合適治療能加強治療效果 如欲了解更多物理治療資訊, 歡迎瀏覽physio.sjs.org.hk   相關文章: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Read more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明報專訊】白領每天安坐冷氣間工作,為何每晚放工都感到頸梗膊痛,像做了一天苦力! 其實,坐在辦公室工作大半天,不管是用電腦、批寫文件或開會,頸及上背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對頸椎及上背關節、肌肉及肌腱都有很大影響。最常見是上交叉綜合症,引致頸梗背痛及肌肉疲勞,嚴重更會影響神經線,令手部麻痺及肌肉萎縮。   上交叉——白領一整天坐在電腦前,頭頸肩膊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導致肌肉關節過勞,出現上交叉綜合症。(torwai@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長期頭部前傾、圓肩屬高危 辦公室族常見不良姿勢,包括頭部過分前傾、頸椎弧度改變、圓肩。如果長時間維持這些姿勢,相關的關節和肌肉群出現不平衡,最常見是上交叉綜合症(upper cross syndrome)。 上交叉綜合症徵狀包括頸痛、頭痛、頭暈、手部麻痺、肌肉疲勞及痠軟等,成因主要是身體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使某些肌肉群過分繃緊及短縮,另外一些肌肉群則過分拉長及力量變弱。側身看,在肩膊中心點打一個交叉,繃緊及變弱的肌肉群剛好在交叉線上。   頭 頭部前傾,使上段頸椎過度伸直,而下段頸椎過分前彎;肌肉長時間處於不平衡狀態,上段頸椎過分擠壓而產生頸痛、頭痛、頭暈等徵狀。   肩膊 肩胛骨過分外展(protraction)及前傾(anterior tilt)而造成圓肩。胸椎上段也會前傾,改變生理弧度而出現圓肩。   頸 深層頸屈肌群及上背下方的肌肉群(前鋸肌,中及下斜方肌)會比較弱;相反,頸後肌肉(枕骨下肌群、上斜方肌及提肩胛肌)及胸前肌肉(胸大肌、胸小肌及胸鎖乳突肌)就會較緊張或縮短,容易痠軟、疲勞及僵硬等不適。胸小肌過分繃緊,可能使臂叢神經受壓而出現手部麻痺、手指無力的感覺。   (明報製圖)   低頭族胸廓壓神經 頸痛手痺 低頭族的坐姿也可能形成胸廓出口綜合症(thoracic outlet syndrome)。胸廓出口是頸椎下段到腋窩的通道,會有臂叢神經及血管經過。如果這個位置收窄,就會壓迫到神經線及血管。最常見被壓迫的地方就是第一肋骨、鎖骨及附近的肌肉,包括前、中斜角肌及胸小肌。長期圓肩,肌肉變得緊張以致胸廓出口收窄,不單頸部痛楚,痛楚還會放射至手部,出現麻痺、冰冷,嚴重更會引致手部肌力變弱及肌肉萎縮。   頸椎前彎 椎間盤突出可致癱 頭部長時間前傾,中下頸椎過分前彎,還容易引致椎間盤突出(Protruded intervertebral disc)。頸椎是整條脊椎中活動幅度最大的部分,因為頸椎第1、2節的寰樞椎活動幅度很大,加上每個椎體與椎體之間有一個椎間盤,連接着椎體,讓它們靈活活動。椎間盤是二三十層的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由外包着中間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為使椎體與椎體之間可以活動,椎間盤可以隨着壓力而變形。如果頸椎長時間傾前,就會使椎間盤向後移位。輕微後移可以完全沒有徵狀,但嚴重後移至椎間盤突出及纖維環撕裂,就會使椎間孔收窄,壓迫周邊神經甚至中樞神經。輕則會有點頸梗膊痛,嚴重更會引致手部麻痺及下肢癱瘓!但不需要過分擔心,輕微椎間盤突出是正常退化現象,不會產生任何徵狀。 若受到上述徵狀影響時,就要找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幫忙。但是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如果想避免這些徵狀,最好就是保持正確的姿勢了。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文:魏志榮(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委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