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牙醫學中醫有什麼用?

【明報專訊】一位資深牙醫因對中醫有興趣,來到診所跟診,同場有另一位中醫,大家作豐富的學術討論。牙醫跟診完畢後問了一些病症的整體看法,有很好的交流,但是最後他說:雖然了解中醫很有意思,可是在牙科上不知道有什麼用處?我回應說:西醫往往也有同樣疑問,學了中醫這不屬於自己本科的知識可以有什麼用? 一般來說,西醫在本科裏學到的已經足夠醫治病人,雖然學醫時沒接觸到中醫,但是不管西醫或牙醫,本科已經有很多醫療細節去幫助病人,所以自然認為用學到的已經足夠使用。但當接觸中醫後,或許覺得有幫助。   (胡景禧攝)   跳出本科框框 避免漏診 第一,醫生看病時,如果遇上一些醫學問題是他以前沒接觸過,有可能因為沒學習過而漏診。漏診需要正視,有時可以影響很大。常見病人有嚴重痛苦,但因醫者本科有所限制而找不出診斷,或簡單以為找不到肉體病患就當作精神病態。當一旦漏診了重要的病變,除了影響病人,醫生心裏亦不好過。所以當學習更多,病人來診時發現病人有其他病徵就可以提醒早點注意,這對病人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當每個人多學了,會更清楚哪一條渠道更好。雖然已有足夠能力醫治病人,但再加上對中醫的認識,就會有另一個角度幫助病人,不論學習的是中醫、西醫或是牙醫,也需要有這種心態。若未能從多方面分析時,有可能只治好一些病徵而忽略了發病的根本;若能及早看出問題的本質,就可以更清楚治療的先後次序:可能是中醫先,可能是西醫先,治療不會繞道。   有更多方法、藥物選擇 第三,可以有更多藥物選擇。就以牙科作例子,牙痛當然看牙醫,但牙肉痛可能是身體不佳而引起的牙肉發炎,而非因牙周病而引起的牙肉腫痛。除了用牙醫的嗽口藥水,這種狀况找中醫清熱可能更有效;亦可以用西藥Docusate,是一種軟便劑,但也帶有清熱作用(注意不是所有軟便劑都有清熱作用)。所以可以說,當你掌握更多不同的知識時,就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病人了。 第四,如果做醫學研究,各方不同的角度有助釐清病本病證,研究會進一步提升。 總之,多方的學習,能夠幫助在整個醫療健康普及,西醫與中醫可以有所交流。   相關文章: 單靠刷牙 難滅口腔壞菌 【中醫治療】木賊當牙刷 先浸軟勿硬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明報專訊】最近一個女病人因肚痛和惡心求診,擔心自己感染了近來人人自危的流感。細問之下,應該是她三天前吃了螄蚶所致。她很奇怪地問:「已經是三天前吃的,還會有關嗎?」病人的脈象屬滑細弦,完全沒有感冒迹象,我便對她說確實與流感無關,也不是感冒菌入腸,結果她服用簡單調理腸胃的藥後,兩天就痊癒了。 ▲明報資料圖片 不同的食物,在進食後都有不同的「空窗期」,例如冷凍類食物通常在一天內就會爆發出來,至於螄蚶等海鮮,其影響可延至三天才顯現;吃火鍋,空窗期更可長達五天。因誤食引起的腸胃病症,未必會立時表現出來,有病人外遊,回港後腸胃才開始有徵狀。 進食生蠔 十天後才發病 再說一個病例,大概二十多年前,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肚痛求診,經初次治療,徵狀未能緩解;覆診時,細問下發現他之前吃了五六隻生蠔。起初,我不能確定這跟生蠔有關,因為由進食至發病相隔了快十天。在X光檢查下發現大腸中有一團氣,把部分位置阻塞,病人雖然回家服藥但仍然肚痛;再照X光,見氣泡仍在大腸內,但位置已往下移。幾天後,病人腸道內的氣泡完全消失,方才痊癒。估計氣泡可能是蠔的反應物,終於隨大便而除。這病人因為吃蠔,前後影響了差不多三十天時間,當時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事實上,有很多文獻談及腸胃中存在着許多好和壞的微生物,而且都與身體狀况息息相關;而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問題就是與脾臟相關。中醫的脾臟,可以理解為現代醫學的消化與免疫系統。上月在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和香港中西醫美容醫學學會合辦的講座中,我特別提出「脾主迎糧」,講及中醫理論中脾臟如何與身體過敏反應相關。其實,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早已指出「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意思就是脾臟能保衛身體。 脾臟如何保衛身體呢?一般中醫理解「衛」為「水谷的悍氣」,意指食物入腸之後經消化,會產生營養身體的「營氣」,同時帶動護衛體表的「衛氣」。 如果結合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為食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進食後,身體會作出反應,消化有益的,抵抗有害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一起工作,讓身體吸收好的資源。中醫學的「脾臟」,可以說包涵了吸收、消化和代謝,在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協助下,傳送營養以滋養全身。「迎糧」指的就是當迎接糧食入口時,消化、免疫、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就開始作出反應。 近來有不少學者研究腸胃吸收,或免疫系統與腸道內的變化,甚至腸道微生物的生態系統,研究成果繁多。當中最值得注意是在分辨吃進肚子的食物是好或壞。很多動物或小孩,會對不喜歡的食物作出特別反應,除了免疫反應外,神經系統亦有這種機制,藉着腸胃內環境與大腦中海馬體的神經互動而產生記憶,慢慢形成新的吸收食物運作模式。當不能排除壞的食物或雜質,腸道就不能保持健康,身體也會產生適應性的免疫記憶,表現為過敏。身體在小時候形成的特定反應,在發育後會演變出很多變化,甚至令腸胃的微生物也產生變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維持腸道免疫系統健康,就可以預防過敏,避免產生易激或發炎的徵狀。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情志氣血與青春期

【明報專訊】青少年時期的學習能力為未來奠定基礎,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經驗,探索和嘗試新事物,都促進了青少年之依附性到成年人之獨立性這個過渡期,當身心發育成熟時,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成熟的身體、心智和社交情感,令青少年發展成為一個積極正向的成年人。 睡眠重要——青少年時期如能取得神經傳遞、身體機能及荷爾蒙各方面的平衡,才可承受不同的挑戰,而充足的睡眠及情緒健康,對身體尤為重要。(設計圖片,recep-bg@iStockphoto) 在青春期轉化的過程中,肉體、荷爾蒙和大腦系統會發生重大變化,為形成成熟的身心做好準備,支持個人的開放和多樣化的發展,包括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和社會行為各方面。發展過程中,身體和精神特徵的優點和缺點都可能被擴大。 五神七情氣血不調 影響身心 青少年時,大腦決策往往是被衝動所主宰,這時涉及情緒反應的大腦部分已經發展得很好,之後大腦前額葉開始發育出所需要的控制力、注意力和理性,發展出平衡即時反應與預期反應的能力。所以及至成年之時,每每能在預計長期後果而能夠壓制眼前欲望、處理風險、調節情緒,形成成熟的力量,在長大後仍然需要不時重組處理,豐富應對生命各種挑戰的處理模式。 青少年期要取得神經傳遞、身體機能與荷爾蒙各方面的平衡,在中醫來說也就是五神七情氣血調和,才可以增加舒穩力,承受不同的挑戰,孕育出一個心身整體的良好運作模式。 若途中發生問題,易衍生出各種精神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情緒紊亂,亦可影響到腸胃失調、免疫系統以至抵抗癌症的能力低下,這時就要及早找中醫和西醫糾正問題。 每個人愈能在成長期中能增益舒穩力,克服未來衝突或困難的能力就愈好,健康是選取優質的資源,讓個人可向前推進,這取決於身體各系統的良好及持續的相互作用。充足的睡眠對身體和情緒健康至關重要。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中西醫看水腫(一)

【明報專訊】有個年輕朋友,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大病,但近年雙腳總是反覆水腫,找不到原因。醫生斷定為特發性水腫(idiopathic edema),即找不到特別原因引起的水腫,用了各種方法亦不能緩解。近來發現,不少人受水腫困擾,希望藉這幾期文章談談水腫的形成和治療方法。第一篇先說基本理論。 水腫不是病,是一種徵狀。心臟衰竭或腎病病人都會有水腫。不同病引起的水腫表現都不同,或頭面首先水腫,或雙腳先腫;另外,亦有病人因為淋巴受阻而水腫,可見於淋巴切割手術或乳癌病人電療後遺症;亦有不少在西醫看來健康的人無故水腫,或長期站立後雙腳輕微水腫,情况普遍。 要明白水腫,先了解身體的水液循環。 從西醫理論看,身體各處都有血液流通。心臟搏動透過大小動脈,將血液運輸到細胞中。養分和水液會從微細血管流出,慢慢滲透到細胞組織外圍。細胞浸淫在這些液體中吸收養分。正如一棵植物要透過泥土中水分,支撐生存。 這些細胞外的水液,除了供給養分,亦把細胞新陳代謝的廢物帶走,這些液體重新回到細微血管,經過靜脈回流心臟循環,周而復始。 簡單比喻,就如家中自來水系統。供水相當於人體動脈,當中有水壓,若沒有水壓,就供應不了自來水。水壓和血壓道理一樣,沒有血壓,身體亦不能供血。高血壓是常見病,但血壓過低亦有問題,細胞會缺乏供血。自來水由供水站和大廈水箱,流到家中的水龍頭或花灑,作我們日常生活所用,就正如身體的微細血管。 水用過之後變成污水,必須有去水處,如洗手盆或浴缸去水位,這就如靜脈。另外,有一些如坐廁旁的去水口,是一個較為細的備用去水位,就好比淋巴系統。 當供水(血)和排水(血)兩者沒有問題,循環暢通,身體才能正常工作。身體水腫就好像家中水浸一樣,不外乎幾個問題。 身體水液循環不暢通引致 第一是去水位阻塞。靜脈血塊阻塞(血栓,thrombosis)會引起局部水腫;但有時靜脈沒阻塞,但靜脈壓力過大,令血液回流速度減慢,就會引起雙腳水腫。這情况常見於長者,或心臟病、糖尿病人,嚴重可致肺部積水。情况如家中去水位,雖沒有阻塞,但去水速度非常慢,可能是下游渠道淤塞,或下排水渠負荷過重,壓力過大,超過了本身的承載力。 此外,血蛋白不足亦會導致水腫。原因可能是嚴重營養不良,腎臟問題引起尿液中大量流失蛋白,或是腸胃問題令到長期肚瀉,流失蛋白,或肝功能減退(例如肝硬化)減低蛋白製造。血中的蛋白有一樣特別功能,就像一塊吸水海綿,有一種吸力(oncotic pressure)把血管外的細胞液吸回血管。假如這種回流速度減慢,就會引起局部阻塞,形成水腫。打個譬喻,就如家中企缸,去水位沒阻塞,但冲涼後去水緩慢;問題是出於企缸斜度不足,水流向去水位的速度慢,造成水浸。 從上可見,身體結構和運作原理,與簡單機械和物理原理相同,並不複雜。古代視醫生為「醫工」,其實某些方面和工匠分別不大。 下期從中醫角度再談。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Read more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下)

  【明報專訊】上兩期講癌症食糖的理論基礎,以及西醫對於癌症食糖的看法;也講述了「升糖指數」和「升糖負荷」兩種概念。今期將從中醫角度再作解釋。   甜食生「濕」 黏連難纏 中醫如何看待甜食? 中醫認為各樣的甜食都產生「濕」。平日我們經常聽到「濕滯」、「濕熱」,究竟「濕」是什麼?簡單來說,濕是身體的廢物、無用的廢水。經常食糖分高的食物,脾胃難以消化就會產生濕,濕的特性是黏連、纏綿難癒,即俗稱的「好難清」,就像廚房裏抽油煙機的油漬,往往難以清除,而且要很多時間才可以洗乾淨。當濕愈積愈多的時候,同一時間會產生「熱」。熱,類似西醫學中所講的發炎。濕熱兩者互惠共存,難以一時清除。所以俗語常說「濕滯濕滯」表示麻煩事,其實已經意在其中。   慢性炎症 中醫視作濕熱 西醫所講的很多慢性炎症,在中醫看來都是濕熱,舉例說,反覆性尿道感染、大腸自身免疫發炎症、皮膚的各種瘡瘍等。那麼慢性發炎和癌症有什麼關係呢?在二○一○年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當中重新提出了癌症產生的十項特質(hallmarks of cancer),其中新增的一項就是長期發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胃癌。現在發現胃癌不少是因為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慢性發炎,最後變成腫瘤。又例如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大腸因為受到自身免疫力攻擊而長期發炎,增加了患大腸癌的風險。所以這些病人要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又例如下肢皮膚長期潰瘍亦有可能變成癌症。所以長期發炎可以是致癌的,中醫往往就會叫患者減少進食產生濕熱的食物,和現代對癌症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從中醫的角度,癌症病人其中一樣需要戒口的是各類甜食(當然亦有其他食物需要戒口,有機會再詳談)。一些糖分較高的生果,很多時亦是產生濕熱的食物,例如是菠蘿和芒果,這一類生果要盡量減少。過往傳統西醫一般不重視戒口,但近年已經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明,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這就解釋了為何普通市民都注意到,進食某些食物後,皮膚病例如濕疹、暗瘡會加重,其實都是發炎反應增加的表徵,和中醫戒口避免進食熱氣食物是一脈相承。 至於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適當進食是必要的。現代營養學認為糙米溝白米好,中醫亦認為單吃紅糙米,身體會較為乾燥,兩種均衡進食是必須。 對於有人建議完全戒糖,其實不少中藥當中亦含有糖分,例如人參、西洋參和生地黄等,可見中醫都不是主張完全戒糖。 癌症病人的飲食忌宜絕對是一樣非常複雜的課題。希望這三期專欄文章,為大家打破一些迷思。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相關文章: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中) Read more

醫徹中西:西醫不能說的「身體唔好」

【明報專訊】最近看到一份科研報告,指出肥胖的人炎症指數會增加。其實,不止肥胖人士,很多以為與發炎無關的疾病,炎症指數也會增加。 發炎不一定細菌引起 發炎的意思不一定是細菌引起。燒傷、扭傷也會引起發炎。其實很多人在骨痛、胸痛的時候,醫生診斷為關節炎、胸膜炎,都是沒有細菌的發炎。肥胖隨之而有的炎症,可以說是身體狀况不佳的一種表現反應。 最近有一位中年男病人,六年前患上鼻咽癌,當初做了電療和化療,癌症一直沒有復發,只是口乾未能改善。但五年後,聲線開始變差,看醫生後,發覺是左邊聲帶神經半癱,斷定為最近的病變。為何在五年後才有這種病變呢?據說是神經炎或血管發炎所引起。奇怪的是為何在五年後才發生呢?來診時,他的身體完全不在狀態,所以可以說是身體狀况不好的時候,炎症會增加,這病人就是因之前鼻咽癌部位引起這些局部病變。 炎症與身體狀態息息相關 整體來說,炎症與身體狀况不好有密切關係,只是西醫不能以身體不好為診斷,既以微觀方式去解釋身體各部之時,更難說宏觀性身體不好。同樣,很多人神經衰弱、憂慮、抑鬱的時候,身體明顯不好,有些更加因身體狀况不好影響精神,炎症指數更高。以上男病人,雖然說是聲帶神經半癱影響沙啞失聲,怎樣醫都無改善,但以中醫藥療法,清痰通絡消瘀,八星期後明顯聲音響亮清晰。 中醫以臟腑氣血,痰阻瘀塞等方法去描述其中的這種變化,不失為一個可用之法。其實,西醫亦可將整體身體用微觀方法,在這方面重組思維框架,加倍精心描述以前未提及的身體全面細節,而以新診斷框架解說炎症各方面的問題。 當中醫西醫互相添補,醫學方面可以有更多進步空間。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

【明報專訊】一個患上胰臟癌的老婦,得病後家人帶她去尋求一位名中醫的意見,名中醫建議戒碳水化合物,認為「癌症食糖」,沒有糖分,癌症便會自然會死亡。戒了幾天碳水化合物後,老婦因為低血糖暈倒入院。家人甚為後悔。 日常工作中,常常會被病人問到,癌症病人是否要完全戒糖?完全戒食碳水化合物?根據筆者所知,坊間有不少出名的中醫,會叫病人戒糖,甚至避免進食所有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麵包等,因為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為糖分。目的是利用戒糖禁食的方法,去「餓死」癌細胞。 究竟這種講法在中西醫兩方面是否有道理? 首先從基礎細胞學講起。無論是癌細胞或是正常細胞,糖分是大部分細胞的主要「食糧」,為細胞的生存和各種功用提供能量。修讀生物化學的人都知道,糖分進入細胞後主要經過兩個部分分解為能量。第一個部分Glycolysis,在細胞液中進行,這部分產生的ATP(細胞能量的單位)較低,但好處是速度快而且不需要氧氣;第二部分需要線粒體的幫助(線粒體就等於細胞內的工廠),這部分產生很多ATP,但是亦需要很多「成本」,這些「成本」就是氧氣。 癌細胞「搵快錢」 需大量吸糖 正常的細胞,兩部分分解作用同時進行,因為氧氣供應充足,所以可產生大量ATP。癌細胞生長太快,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血管去提供氧氣,這情况特別在很大的腫瘤和腫瘤中心地帶更為明顯。於是癌細胞主要透過第一部分分解糖分,即在缺氧情况下進行糖分分解,學名是anaerobic respiration。這樣可以給癌細胞極大好處,就是即使在缺氧的情况下仍然能夠生存和生長。 約在100年前,德國科學家諾貝爾得獎者Warburg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癌細胞即使在有氧氣的情况下,仍然偏向使用anaerobic respiration。這個現象後來稱為Warburg Effect。簡單來比喻,癌細胞消耗糖分,採取「搵快錢」的方法;即使你給了「成本」(氧氣),癌細胞並不偏向使用這些成本去產生更多ATP。因為若然只是使用第一部分分解(anaerobic respiration),雖然性價比低(產生較少ATP),但是速度快,對於快速生長的癌細胞,有莫大好處。 所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相比,要產生同等分量的ATP,需要更加多糖分。亦因此癌細胞吸糖的能力比一般細胞高。驗測癌症的正電子掃描(PET scan),就是注射一種特別糖分,藉此分辨身體不同地方吸收糖分的高低,來斷定癌細胞的位置和活躍程度,高活躍的癌細胞,吸糖能力最強;但亦有些癌症並不十分吸糖,例如腎癌和前列腺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癌症食糖」這個理論的根源。 另一方面,因為癌細胞用上Warburg Effect這種搵快錢的方法,糖分的能量不能完全分解,會產生一種副產品——乳酸(lactic acid)。乳酸是一種酸性的物質,會令癌細胞的周圍環境(micro-environment)較為酸性,有研究證實在這種酸性的環境中,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不能正常運作,令殺死癌細胞的免疫力因而降低(另外,因為癌細胞搶了糖分,淋巴細胞不夠能量工作,亦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這裏講的酸性,是指癌細胞周圍的一個微環境,和血液中的酸性並不是同一回事。所以有人提出服用較鹼性的物質來抗癌,看來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那麼,癌症病人應否避開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在餓死癌細胞的同時,會否同時餓死正常細胞?有否科學證據?中醫方面有何看法? 下回分解。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 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Read more

醫徹中西:治療路徑 非中即西?

【明報專訊】多日忙在寫報告,為剛完成的中西醫醫學平台及中西醫協作路向調查(IJOP)兩年的工程做綜合結果。發覺中西醫結合比以往多了很多空間,更多西醫和中醫認同,中西醫協作對市民有利。 病人利益為前提下加強合作 在香港,若中醫西醫持續地競爭以求超越對方,並不是一個好現象。現階段,雖然中西醫學在很多細處存在不相容的地方,但在某些程度上有合作空間,尤其是以病人利益為前提的情况下。 西醫學依據邏輯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上結構出紮實的根基,贏得社會的認同支持。相反,中醫學講述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講究各力量間的平衡與協調,雖然給人一種不實在的感覺,但得到民眾的支持;同時亦經歷了長遠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術語言,表達出整套醫學理念。 病人普遍對病情只是一知半解,要對病人闡述病情的全部並不容易,人往往受部分事實和認知而有所影響。若中、西醫學以對立形式去推廣本身的醫學,市民大眾只可憑自己的判斷,選擇其中一個較符合自己意思的方法,亦會從親朋好友的意見中,對有關信息給予好評或負評。但這如同瞎子一樣,只能相信中、西醫學各自發表的事實推演解釋。 病人經歷疾病,從中醫或西醫的治療得到痊癒後,見證他們認知的事實;可是,對於不是他們選擇的治療方式,或改用其他方式是否會得出更好療效,他們無從比較。最終,病人雖然從西醫、中醫或親朋友好獲得大量病情相關資訊,但只能選擇一個疑似最快復元的治療途徑。因此,本港中醫和西醫處於不協調的狀態下,許多病人未能及時得到最妥善的處理。 有見於此,有需要研究中西醫協作政策及各方的看法。其實中醫西醫可由微量至緊密的協作。這兩年接觸醫療界各方人士,希望得出一些結果可以用於臨牀醫療上,作為規劃中西醫協作的藍圖;另一方面,在專訪面談及一系列學術活動間,建立及深化人際網絡,促進中西醫協作交流團結力。過程雖然吃力但幸好有不少好的回報。 中醫西醫不求競爭以超越對方。以病人利益為前提,中醫和西醫協調會使病人得到最妥善的處理。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