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患者要戒口?控制蛋白質、鈉質攝取量 減腎臟負荷

腎臟負責平衡人體內水分,協助排走體內新陳代謝後的廢物。腎病患者的腎功能較差,令廢物不斷在體內累積。慢性腎病會導致貧血、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除了接受治療外,適當控制飲食亦是重要一環。患者是否什麼都要戒口呢?怎樣才能夠有效控制蛋白質、鈉質等的攝取量呢?哪些食物要少吃為妙呢?早期腎病病人嚴控飲食-注意蛋白質、鈉質-減病情惡化-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余思行表示,腎病病人並非什麼都要戒吃,應要按照病人的身體情况及病情,配合不同的飲食餐單。當早期病人未需要洗腎、單靠藥物及飲食控制時,需要非常嚴謹,避免病情惡化;當醫生確認病人腎功能已經衰退,開始要洗血和洗腎後,飲食則可以稍為放寬一點,因為洗腎可以洗走體內的廢物,此階段的病人飲食可以與健康人士相若。 Read more

拆解車仔麵高脂、高卡健康陷阱 營養師教你慎選餸菜、麵底、湯底

「平民美食」車仔麵一直深受港人愛戴,不論是餸菜、麵底、湯底的組合均是任君選擇,但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機會隱藏着高脂、高卡路里等健康陷阱,由每碗低至300多卡路里的健康之選,到高達1200卡路里的高卡之選,都可在車仔麵中配搭出來。不過,只要了解不同選擇的營養價值,顧及均衡營養,車仔麵同樣可以食得健康。 Read more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經常聽到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而市面上亦有不少產品標榜含有益生菌。究竟這類食品是否一定有益?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又會帶來什麼幫助?3大注意事項你要知! Read more

減肥修身迎夏日 分辨不同類型水腫 營養師教你三招 輕鬆踢走水腫

夏日炎炎,又是減肥修身的時候。到底胖胖的位置是水腫或是肥胖?是否飲水過多都會水腫?即看營養師教你分辨不同類型的水腫,還有輕輕鬆鬆學會三招與水腫講拜拜!   養和醫院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人體的皮膚與血管之間存在一些空隙,而水腫正是指在這些地方積聚異常的組織液,而導致腫脹。(網上圖片)   水腫兩大類:全身性與局部性 養和醫院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人體的皮膚與血管之間存在一些空隙,而水腫正是指在這些地方積聚異常的組織液,而導致腫脹。 水腫有分為全身性及局部性兩類,全身性主要與疾病、藥物副作用或營養不良有關,而局部性則再分為淋巴水腫、靜脈阻塞及體質性水腫三大類。   局部性水腫分三類 部分與疾病有關 其中,淋巴水腫通常與疾病相關;靜脈阻塞是靜脈血管中出現血栓,令血液不能順利地回流到心臟,導致下肢水腫,而腫脹通常在黃昏及晚上時間最為嚴重;至於體質性水腫則是源於血液循環不良,血液及水分回流速度緩慢,引致水分積聚,這種情况在孕婦與運動不足的人士中較為常見。   飲食攝取過多鈉質積聚、身體缺水致水腫 鄭智俐指出,如水腫的原因並非病理性引致,大多是因為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若平日較多外出吃飯或喜愛濃味食物的人士,容易攝取過多鹽分,而多餘的鈉質會積聚在細胞的空隙位置,令組織液積聚而水腫;而身體需要有足夠水分才運作正常,若水分不足,身體會減少排尿,從而減少排走體內的鈉質。   久坐活動量不足 影響血液循環 另外,如果日常生活長時間坐着或站立,活動量又不足,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變差,更易導致水腫。   注意飲食、運動量 三招去水腫 針對上述原因,鄭智俐建議以下三個妙招,助你輕輕鬆鬆去水腫: 1. 減少吸收鈉質/增加排走鈉質:平日飲食避免太鹹或濃味、進食高鉀質食物,有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鈉質,如吃香蕉、奇異果,或將紅豆和薏米一同煮熟後連渣一同進食; 2. 補充足夠水分:每天要飲用八至十杯水,有助平衡身體鈉質水平; 3. 恆常運動: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減少水分積聚。   相關文章: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營養要識】台日韓泰歐美 營食攻略 【營養要識】食大咗,點算好?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