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足部健康對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但卻常被患者忽略,若發現4個警號,則要提高警覺!因為腳上一個輕微傷口,已足以引起很多足部問題,如細菌感染及發炎,甚至導致爛腳、關節變形而可能要截肢。其實糖尿病未必一定會爛腳,關鍵是妥善控制血糖,加上適當護理雙腳,包括定期檢查足部,已可以預防糖尿足的併發症,留住雙腳無問題。 Read more

【有片】類風濕黃金期求醫 九成人阻關節變形

【明報專訊】體檢報告「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否等於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關節會否變形?是不治之症嗎? 長者持續膝關節痛一段時間,就是年老退化嗎?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徵狀相似,如何分辨? 今時今日,類風濕關節炎並非棘手病,只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九成病人病情可以緩解,不會出現關節變形、侵蝕情况。     問醫生 康:康天澤(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余:余嘉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手指晨僵逾30分鐘要留神? 問:病人因手指腫痛而求醫,如何診斷? 康:手指關節痛成因眾多,醫生會根據病歷、檢查判斷屬何種類型,大致分兩類: 創傷性:可能因骨折或韌帶撕裂等受傷引致痛楚 非創傷性:可再細分為發炎性及非發炎性 發炎性:可以是感染發炎、免疫性關節發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病人會有紅、腫、熱、痛及晨僵等徵狀;晨僵即朝早關節僵硬,尤其超過30分鐘,並伴有疲倦、貧血、體重下降等徵狀。 非發炎性:可以是勞損、退化引 起,沒有紅、腫、熱、痛,晨僵時間較短。   不止在小關節作惡? 問:如懷疑病人屬發炎性關節炎,需做什麼檢查? 康:首先,臨牀檢查病人有否其他徵狀,如皮下結節、皮膚轉變、關節變形等情况;亦會檢查發炎關節的分佈,類風濕關節炎多於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對稱發展,但長者則可能於膝關節等大關節發生,此外亦會檢查有否相關的器官疾病。   如懷疑有類風濕關節炎,會抽血檢測發炎指數,常用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如發炎指數高,會轉介至風濕病科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需要驗血檢查免疫因子,亦可憑X光影像檢查關節有否出現初步侵蝕或變形情况。   類風濕因子陽性≠確診? 問:身體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超標,等於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嗎? 余:人體內免疫系統,有白血球分泌抗體對付細菌和病毒。正常情况下,這些抗體負責保護身體對抗外敵,但當免疫系統出現紊亂,身體會產生一種抗體對付自己,叫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就是這些自體抗體的其中一種。當這些抗體攻擊身體任何器官,身體便會發炎 。   5%人口帶有類風濕因子而不會病發,所以身體檢查如發現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不用太擔心。醫生可藉抽血檢查,檢測發炎指數有否增高,或透過影像掃描(如超聲波)觀察滑膜有否發炎,從而判斷是否類風濕關節炎。如病人有類風濕因子,並導致關節滑膜發炎,才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如體內帶有類風濕因子,亦要留意因子的濃度。低度陽性類風濕因子,10年之內發病率高約5倍。如度數很高,10年內發病風險則升至20倍。   不能根治 靠藥緩解? 問: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根治嗎? 余:類風濕關節炎跟其他免疫系統病,如皮膚敏感、鼻敏感一樣,不能根治。但不代表不能控制,現時利用藥物治療,很大機會能令病情緩解,即於臨牀、驗血及影像上,都偵測不到發炎。   類風濕關節炎發展過程需時,由一開始只有抗體,至其後關節發炎,引致關節侵蝕,最後變形,需要一段時間。如能及早用藥物控制病情,便能停止關節侵蝕、預防變形。目前很多藥物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按輕微至嚴重,藥物分類如下: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止痛消炎,但治標不治本 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病情。在醫生監察下短時間使用,既安全又可改善病情。但長時間服用,易患上骨質疏鬆症 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使用多年的免疫系統藥物,用以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多年來不少研究證實藥物能控制病情;但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 生物製劑:18年前面世,已發展出18種生物製劑,跟其他藥物相比,較具針對性,副作用較少,近年更推出了口服劑型。費用較昂貴,每月約1萬元   把握6個月至1年內求醫? 問:什麼是治療黃金期? 余:近20年,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有新突破,發現這病有治療黃金期。雖因應每人惡化速度不同,黃金期有長有短,但平均為6個月至1年。如能在黃金期內及早治療,有把握令病情受控,停止發炎,甚至緩解,即完全沒有發炎,病情不會惡化,關節不會變形,並防止其他併發症出現。及早治療,病人對藥物反應佳,用藥量較低、時間較短,亦有可能在停藥後減低復發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早期治療的病人,於停藥後不復發的機率達30%。如延遲治療,錯過黃金期,機率則減半。   以往藥物治療會由輕微、中等至嚴重,慢慢加重,現時新式治療方案,醫生或寧可先開較重藥物,令病情快點緩解後再慢慢減藥。     文:吳穎湘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認清類風濕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手臂密密揮 手肘勞損痛 延誤求醫 開門鎖扭毛巾也難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膝痛、腰骨痛是都市人十分常見的毛病,可令人坐立不安、睡不安寧……很多時膝痛、腰骨痛都是退化勞損、久坐不動及姿勢欠佳所致,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專家指若不及早治療,解除痛症困擾,腰痛隨時會惡化成坐骨神經痛,甚至影響膝關節,而長期膝痛亦會導致關節變形,對日常工作、生活造成極大損害!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表示,膝關節退化可早至三四十歲出現,及早治療可以避免痛症困擾,甚至影響生活。 感謝您的支持!由於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所有門票均已派罄。 人的機能會隨着年老而衰退,膝關節便是常見的退化部位。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指出,膝關節退化常見於六七十歲以上人士身上,但近年亦不乏三四十歲的個案,尤其是膝關節曾經受傷、有遺傳因素、關節面受力不均等的人士,都可以令退化提早發生,引起膝痛等不適。 膝關節退化 延醫導致關節變形 膝關節退化主要是源於關節表面軟骨磨蝕,導致硬骨互相碰撞,引起紅、腫、熱、痛等症狀。鄧醫生解釋,情况就如我們穿鞋一樣,當鞋底磨蝕了,腳便會與路面直接摩擦,引起痛楚。「一般而言,膝痛在走路時會感覺痛,坐下休息便會稍為紓緩。」 對於病情較輕的病人,可以透過使用消炎止痛藥及注射類固醇等紓緩症狀;然而,若用藥後痛楚依舊,便可能要考慮進行置換人工關節,即俗稱「換骹」的手術。 鄧醫生指出,不少病人都會擔心人工關節的壽命有限,而不想太早進行手術,希望「捱得幾耐得幾耐」,但其實如果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後,膝痛仍持續,對生活造成影響外,關節亦會逐漸變形,身體姿態也因而改變而損害其他關節的健康,增加日後的手術範圍及難度。 「換骹」手術準確度高 病人重拾生活步伐 鄧醫生強調,近年置換關節手術不斷進步,例如有電腦及機械臂協助,幫助醫生更精準地重建關節表面,令關節更貼近人體力學需要,不但能提升療效,也有助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部分合適的病人更可以「換半骹」,即只換走部分關節面,此舉可以保留所有韌帶,康復的速度及效果會更理想。 「換骹手術的準確性不斷提高,創傷性則愈來愈低,整個手術甚至可以做到『唔見一滴血』,最重要的是病人可以更快康復,重拾正常的生活步伐。」雖然手術後不建議參與劇烈運動,但鄧醫生坦言,每次看到病人寄來的相片或影片,展示他們在打網球、打高球或跑步等,都會為病人感到「好開心」。 延緩膝關節退化小貼士: – 健康及均衡的飲食 – 控制體重,不要過重 – 強化下肢肌肉,減輕關節壓力 腰椎間盤病變或骨刺增生致膝痛 不過,膝痛有時未必是膝關節所致,可能是腰椎間盤病變或骨刺增生,令神經線受壓所致,需要治好腰骨問題才能解決膝痛困擾。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表示,腰椎病變如神經受壓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症狀可以蔓延至腿部,除了持續腰骨痛、腳痛外,更可能有麻痺、無力及跛行等症狀。 他說,多達七成人曾經試過腰骨痛,以往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士身上,但現在20至40歲的年輕患者則顯著增多,主因是坐得多、「郁」得少。他指「唔郁」是大問題,因長期坐着會令髖關節「屈埋」和腰椎「寒背」,相關肌肉會收縮,以致站起時關節無法伸展,像老人家般要慢慢站起。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指,多達七成人試過腰骨痛,而不少司機及上班族等因長時間坐着、「郁」得少致容易腰骨痛,切勿掉以輕心。 久坐致腰骨痛 早期物理治療放鬆肌肉 「身體為了平衡,腰便會拗後及駝背,增加了腰椎及椎間盤的壓力,慢慢形成結構性變化。」 早期的腰骨痛大部分都是肌肉疲勞所致,治療主要包括物理治療、超聲波等以放鬆肌肉,有需要時可以在患處注射藥物,幫助快速紓緩痛楚,讓肌肉可以恢復運作。 切勿拖延治療 影響康復進度 高醫生以一名年約40歲、任職資訊科技部門的病人為例,平日病人要經常坐着用電腦,導致肌肉疲勞而出現腰痛。本來只需要藥物幫助,加上以物理治療及儀器協助放鬆肌肉便可以改善問題。可是病人後來因為公司系統升級,日夜趕工,令腰痛加劇至無法站起,送院檢查發現腰椎的椎間盤有裂痕,最後要住院兩星期才能起身走路,並要持續復康治療,才能逐步回到工作崗位。 他強調,當腰椎出現結構性病變,如坐骨神經痛、腰椎不穩定等,治療會更見複雜,可能需要手術才能處理,康復時間亦較長。因此,他提醒市民若出現持續腰痛,宜及早求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減少腰骨痛小貼士: – 不要長期坐着,免加重腰椎壓力 – 常做帶氧運動,增加肌肉持久力 – 鍛煉核心肌肉,幫助鞏固腰骨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