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至17歲港生體力活動疫下降3級至D- 肥胖問題嚴重 用手機時間逾九成超標

【明報專訊】中大研究團隊昨發表「2022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見表),為歷來第三份。報告分析5至17歲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相關的數據,發現整體體力活動水平較疫情前轉差,評級由2018年的C-下降至今年的D-,次於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肥胖評級維持D-,代表超重或肥胖仍嚴重。兩項均屬12項指標中最差。團隊稱社交距離措施、停課安排均令兒童運動時間減少,料隨着有關措施放寬,情况會有好轉。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D- 肥胖問題仍嚴重  中大報告分析57個國家及地區過去10年的58份研究數據,透過12項核心指標評級,包括整體體力活動水平、靜態遊戲、健康體適能等。評分愈高,即該國家或地區有更大比例的兒童及青少年符合標準。 報告顯示,香港兒童和青少年於整體體力活動水平的評級為D-,僅25%人達每日運動60分鐘的標準,較2018年的C-下跌3級。肥胖一項維持2018年的D-評級。 逾九成用手機等時間超標 評估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靜態行為」評級,由2018年的C-下跌至D級,僅5.3%的12至15歲青少年達到每日使用電子屏幕不逾兩小時的建議。 表現較好的指標包括「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評分同樣為B。團隊稱反映過半數學校提供體力活動,及有超過一半的父母報告他們居住在安全的社區。「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則有B+,獲最高評分,有78%人每周最少一次步行或踏單車往返學校。 家長擔心兒童染疫「腦霧」不敢外出 就讀培基小學六年級的林同學稱疫情前每周會打籃球5至6天,但疫情期間因學校停課、球場封閉等一度暫停,「覺得好悶」。林母則稱林同學要準備呈分試,擔心他一旦染疫會引致「腦霧」影響表現,故不敢讓其外出,僅偶爾帶他行山、「食完飯行下樓梯」。該校副校長嚴慧儀稱,停課時曾提供短片讓學生在家中做簡單伸展,亦有簡單家課讓家長鼓勵小朋友做運動。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專家倡多投資普及體育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本身是醫生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疫情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等安排令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大減,整體健康受影響。他料隨社交距離措施「更有彈性」,情况會有好轉。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王香生建議政府增加投資普及體育,「唔係淨係為獎牌,唔係淨係為精英運動」。 Read more

醫徹中西:情志氣血與青春期

【明報專訊】青少年時期的學習能力為未來奠定基礎,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經驗,探索和嘗試新事物,都促進了青少年之依附性到成年人之獨立性這個過渡期,當身心發育成熟時,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成熟的身體、心智和社交情感,令青少年發展成為一個積極正向的成年人。 睡眠重要——青少年時期如能取得神經傳遞、身體機能及荷爾蒙各方面的平衡,才可承受不同的挑戰,而充足的睡眠及情緒健康,對身體尤為重要。(設計圖片,recep-bg@iStockphoto) 在青春期轉化的過程中,肉體、荷爾蒙和大腦系統會發生重大變化,為形成成熟的身心做好準備,支持個人的開放和多樣化的發展,包括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和社會行為各方面。發展過程中,身體和精神特徵的優點和缺點都可能被擴大。 五神七情氣血不調 影響身心 青少年時,大腦決策往往是被衝動所主宰,這時涉及情緒反應的大腦部分已經發展得很好,之後大腦前額葉開始發育出所需要的控制力、注意力和理性,發展出平衡即時反應與預期反應的能力。所以及至成年之時,每每能在預計長期後果而能夠壓制眼前欲望、處理風險、調節情緒,形成成熟的力量,在長大後仍然需要不時重組處理,豐富應對生命各種挑戰的處理模式。 青少年期要取得神經傳遞、身體機能與荷爾蒙各方面的平衡,在中醫來說也就是五神七情氣血調和,才可以增加舒穩力,承受不同的挑戰,孕育出一個心身整體的良好運作模式。 若途中發生問題,易衍生出各種精神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情緒紊亂,亦可影響到腸胃失調、免疫系統以至抵抗癌症的能力低下,這時就要及早找中醫和西醫糾正問題。 每個人愈能在成長期中能增益舒穩力,克服未來衝突或困難的能力就愈好,健康是選取優質的資源,讓個人可向前推進,這取決於身體各系統的良好及持續的相互作用。充足的睡眠對身體和情緒健康至關重要。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性本善】Better Sex:外地性教育值得借鏡之處

【明報專訊】上月應澳門健康促進協會邀請,向澳門各界專業分享香港性教育的狀况。內地、台灣及澳門的嘉賓學者分別交流了對性教育的看法及在各地落實情况。聽了澳門和台灣的性教育推展狀况,甚感悵然。台灣和澳門皆有很全面的性教育理念,並且訓練了很多老師和家長,同時也有很全面的教材套。當然,我們的家計會也有很全面的教材套,香港家計會的資料和性教育推展經驗,也是澳門一直參考的機構。然而,從我們前線經驗看來,香港的性教育好像總是做得不夠好。 港性教育欠師資培訓 本年八月初在台灣開了亞洲性教育會議,事隔兩個月,又在澳門開兩岸四地青少年性與健康研討會。使我看到,我們香港的性教育改革做得太慢,太不全面了。家計會雖然有很好的材料,但學校沒有足夠的師資及時間加以推廣。這兩次在台灣及澳門的學習,使我們看到,推行性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已經大力宣傳「性」不再是生物的「性」,而是全人的「性」,是與愛及為人有關的教育,可是家長、老師、校長並不全都能明白,故性健康教育推動者無法完全把一整套性教育向下一代推廣。 那天台灣的教授說得有趣,他說有一個「520理論」,首先性教育不一定能在學校推出,一旦能推出,學生們可能有5天在學校跟着,但父母朋友們說的或做的又是另一套,那麼星期六日兩天不跟學校那一套,結果又歸零,所以叫「520」。 我們這些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推正面全人性教育,但家裏社會傳媒繼續是負面看性的氛圍,下一代當然會無所適從,或者不會用正面那一套,因為父母社會周圍的人都仍持負面角度。光有良好的理念,沒有實踐落實的措施配合,一切皆徒然。 澳門有不同政策措施支援 研討會上,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德育中心主任分享的課題「從政策及措施支援的角度談澳門性教育推行情况」,主任從學校性教育、學生輔導服務(與香港的朋輩輔導相似)、社區及家庭性教育三個方向,陳述澳門性教育推展的執行情况,和香港成了很大的對比,澳門政府花了很多經濟及人力資源全面推行性教育,至2015年已經有超過2000名教育工作者參與性教育培訓。反觀香港,筆者的協會數年前舉辦性教育工作者培訓班,只有十多名社工及一位老師參加。政府也沒有措施全面在學校推行教師性教育培訓工作。而有本港性教育研究文獻指出,香港性教育推行遇到最大困難是教師培訓不足、教師對性教育議題難於啟齒,又或指性教育理念與學校教育核心理念不甚相融等等。 行文及此,想起曾遇上不少老中青男女個案,在扭曲性觀念下忍受了多年不必要的痛苦,心有戚戚然也。看到澳門台灣性教育的成功之處,也看到香港的緩慢,怎不叫人着急…… 我要繼續向各地專家學習,取來的經回港是否可以用得上?還看性教育政策的配合…… 文: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副會長 吳海雅 seaelegant@gmail.com Read more

【性本善】 Better Sex:香港的性教育

【明報專訊】過去四期談到香港老中青幼四種人生階段,可能遇上的性困擾,看到香港人的性困擾與性觀念扭曲有很大關係,也因為缺乏正規語言溝通有關性的困擾。 性觀念扭曲 與污穢掛鈎 性觀念的扭曲從小學已經形成,小學時期,「性」已經透過各類「粗口」,與性有關的字眼而被邊緣化、羞化、污穢化、不道德化。到了中學時期,青少年已經被社教化得意識到性是羞耻的、不規矩的事情;這樣一來,守規範的青少年力求守住規矩,不願意守規範的反叛型青少年則以「性」作為一個顯示獨立自我的反叛場景,對性可以顯得很放任自由,也不注意性安全,產生很多青少年的性問題。 「性」的正面意義被忽略 守規範的青少年長大成人結婚後,較容易傾向只為生兒育女或為了滿足伴侶需要而進行性互動,生兒育女、子女成長後,一些很守性規矩的女人們,容易缺乏性慾,男人則要面對常常被伴侶拒絕性互動,長者則更多面對被伴侶拒絕。整體來說,性在我們的正規教育中,鮮有被看成是全人教育、愛的教育一部分。我們的性教育整體方向是不全面,就像教導游泳一樣,本來游泳是很健康的活動,但如果我們只是說游泳會遇溺、會抽筋,雖然說出了事實,但卻不全面,也沒有說明游泳正面的意義和功能。 建立以愛為基礎的性教育 為了讓人們更正面地看待性,還「性」本色,應該多正面教導人們,當人和人相愛,如何可以恰當地、安全地、尊重地用身體互動,以表達愛情,滋潤生命,增加親密,甚至孕育出新生命! 筆者希望性教育不再是應對式的性教育,我們的性教育常常是補救式,哪個年齡出了什麼性問題,就做那個性教育課題。性教育應該是全人的,前瞻性的,以愛為基礎的性教育,並且應該是專科專教,教人如何愛自己、愛別人、愛伴侶,如何做父母、如何愛子女。真希望有一天學校能有性教育專科老師,為孩子們做好以愛為基礎的全人性教育、愛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文: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副會長吳海雅 seaelegant@gmail.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