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相關文章: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腦中風可口齒不清肢體癱瘓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研究:每10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約增4.8人患面癱 打疫苗效益仍高於風險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罕見癌症】腺樣囊性癌可侵蝕神經線致面癱 化療、標靶藥物助延緩病情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十分罕見,癌細胞不但會導致腫脹和硬塊,甚至會侵蝕神經線,引致面癱,治療後亦仍有機會復發,康復之路並不平坦。近年醫學界發現此癌症與基因突變有關,有助研發新的治療方法。腺樣囊性癌罕見可致面癱 常見頭頸位置-口水腺、腮腺、下頜腺-養和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表示,腺樣囊性癌目前成因未明,受影響的位置可以十分廣泛,原發位置較常見於口水腺、腮腺、下頜腺,亦可生長在細小口水腺、鼻咽、鼻竇、肺部主氣管、女性乳腺等。 Read more

接種科興疫苗後累計7死 6個案涉心血管問題 注射後翌日出現面癱 孔繁毅:臨牀上不常見

【明報專訊】本港有16.6萬人接種科興疫苗,昨日再添63歲患心臟衰竭的男子死亡,累計增7人離世,當中6人涉心血管問題。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分析了本港心腦血管病死亡數字,暫未見不尋常;暫亦不排除疫苗佐劑的劑量較高有影響,港大將就此研究。對於7宗死亡個案,委員會認為全部「與疫苗無直接關係」;而一名接種科興翌日「作嘔」的77歲女子則被評為與打針有關。 Read more

智慧齒可引致蛀牙、冠周炎?剥掉會面癱?解答5個關於智慧齒的疑問

很多人都以為智慧齒(wisdom-teeth)「唔痛唔駛剝」,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智慧齒有機會引致蛀牙或冠周炎等問題,初時徵狀未必明顯,所以單憑是否痛楚並不能知道牙齒的健康狀况。究竟是否人人都有4顆智慧齒?什麼情况下才要剝掉呢?剝智慧齒後要注意什麼?醫生解答關於智慧齒的5個疑問。人人都有智慧齒?養和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專科周立強醫生表示,智慧齒共有4顆,大多在17至25歲時生長出來,分別在口腔上下頜的末端,但並非所有人都會有齊4顆智慧齒。智慧齒分為阻生與沒有阻生兩種,沒有阻生即是智慧齒能夠生長出來,它的生長角度與其他牙齒相同。 Read more

【讀者MailBox】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明報專訊】問:早上一覺醒來,照鏡時發現半邊臉動不了,無法控制地流口水,好像是中風一樣,但手腳沒有問題,請問我是不是患上什麼難治之症? 最常見為病毒引起 答:以上情况應該是「面癱」,「面癱」亦稱面部神經麻痺,即面部肌肉癱瘓。一般徵狀是口眼歪斜、流口水等等。面神經是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七對腦神經,主司面部表情、淚腺和唾液腺的分泌及舌部的味覺。如果因受傷或感染等問題引致損傷,便會造成神經功能的障礙。 約有八成的面癱是因為病毒感染而起,最常見為急性單側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面神經麻痺)。目前研究證實,貝爾氏面神經麻痺與單純性疱疹第一型病毒有關。另外一種常見的病毒性面癱,為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此外,其他原因包括創傷性如車禍等的外傷,發炎性如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合併膽脂瘤,腫瘤如腦部、面神經或口水腺瘤,先天性如遺傳性神經失調疾病都可引致面癱。 治療黃金期3至7天 由病毒感染的面癱,如能在「治療黃金期」,即發病3至7天內接受適當的治療,在復元比率及病情上皆有很好的效果。所謂適當的治療,是合併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與類固醇,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的療程。約八成的貝爾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3至4周之內會恢復原來的功能,而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之面神經麻痺,只得五至六成的病人會痊癒。復元不佳的病人,則可透過物理治療及手術改善面癱的影響,矯正變形的容貌。 若有懷疑或出現初期的徵狀,不要輕視,應盡早諮詢醫生,作一個詳細的檢驗和了解有關的治療方法,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 文:黃德彰(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中風復康儀器 練「壞手壞腳」 重拾生活 大血管栓塞中風 港大AI 20秒斷症 把握首年復康黃金期 改善中風後遺症 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 減低腦中風及眼中風風險 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治缺血中風 瑪麗用導管吸血塊 突感身體麻痹 或屬中風警號 養和推中風治療套餐 最快47分鐘可用藥 養和設中風急救先導計劃 縮短時間近半 問醫生:兩大抗血栓藥 分別對應動靜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