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憂染疫 長者困家身心失調(附食療湯水食譜)

【明報專訊】踏入炎夏,疫情並沒有因氣溫升高而消失,大家仍然要堅守各種防疫措施,提高個人衛生意識,希望可減少接觸致病原的風險。長期抗疫,不少人因過度憂慮、缺乏運動或社交、作息規律混亂等原因,導致身心失調。 Read more

養生帖:健脾胃正氣足 增強抵抗力

【明報專訊】疫情無期,生命有期。如何在疫情中健康生存成為熱門話題。適當的隔離措施,民眾戴口罩、勤洗手的自覺,無疑為亞洲國家帶來了防疫成效,中醫藥的介入在中國內地治療新冠肺炎時也起了正面作用。由於至今尚未有疫苗和特效藥物,病毒感染後的徵狀輕重主要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力。 Read more

【中醫治療】知多啲:溫和湯方 補益肺氣

【明報專訊】如果本身沒有特別病患,亦沒有中風遺傳因素,陳敏表示可使用黨參、黃芪、白朮、益智仁煲湯飲用以減少中風風險。黨參、黃芪及白朮補中益氣,同時亦能補益肺氣,而益智仁則有溫脾開胃、溫腎固精的功用。此湯方藥性溫和,適合不同人士飲用;不過,患有高血壓及感冒人士,應避免飲用。 材料: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朮15克、益智仁15克、瘦肉500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放入煲內再加2000毫升水,大火煲滾後轉中火,煲2小時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 ▲黨參(資料圖片)   Read more

【中醫治療】湯水推介:黃芪改善肺脾氣虛 小心過補燥熱傷津

【明報專訊】在養生調攝的大前提下,假如因為經常吹風、吹冷氣而出現氣虛、陽虛的失調,出現常見徵狀如渾身乏力、氣喘、昏昏欲睡、容易感冒等,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配合中藥治療。 一般人俗稱的「北芪」,在藥典中的正式名稱是黃芪,性微溫,味甘,功效為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是臨牀上常用的補氣藥,可用於改善肺脾氣虛引致的易倦乏力、食慾不振、便溏、浮腫,或衛氣不足而形成的自汗、易感冒等。 利用黃芪的湯水食療,臨牀上常配伍健脾藥物,如黨參、白朮、山藥(淮山)及扁豆,也可以配伍祛濕藥如茯苓(雲苓)、薏苡仁及澤瀉。此外,在運用補氣藥的時候,需要同時注意行氣的問題,否則「補而不行」便容易引起氣滯,導致胃脹。在運用補氣藥時要留意「中病即止」,不可過度進補,中醫認為「氣有餘便是火」,補氣過了頭便會燥熱傷津。 ■參芪苓朮瘦肉湯(3至4人分量) 材料:黃芪20克、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陳皮5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洗淨、切塊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 功效:補氣、健脾、祛濕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