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學發現新型腦退化症「邊緣系統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變」

【明報專訊】腦內科醫學期刊Brain發表最新文獻,由來自美國、英國、瑞典、澳洲、日本等地22間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一種近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的腦退化症,稱為「邊緣系統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變」(Limbic-predominant age-related TDP-43 encephalopathy,簡稱LATE),影響患者記憶和認知。   相中人物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馮凱鍵攝)   阿茲海默症成因,相信是腦中積聚tau及amyloid beta蛋白所致;而LATE則由另一種蛋白TDP-43引起,約20%的80歲以上長者受影響。研究員估計,這個發現或許解釋得到,過去針對阿茲海默症治療的臨牀研究無效的原因,因為患者可能是患上LATE,而非阿茲海默症;並呼籲各地科學家投入研究LATE。   相關文章: 【長者健康】現代中醫:腦退化症和中醫藥防治 食菇防輕度認知障礙 增廣健聞 – 腦退化與牙周病有關? 記性差口齒不清 肺癌上腦易被誤認腦退化 晚年腦退化 習畫刺激手腦協調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患者 日日重複購物 順從老頑童 勿爭拗多稱讚   資料來源:英國國民保健署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長者記憶力突然變差?情緒有所轉變?手震、行動變得緩慢?不要以為這是「年紀大機器壞」的必然定律,可能這是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或柏金遜症找上門的先兆,患者家人或照顧者切勿混淆,更不能掉以輕心,以免錯過了治療或有效控制病情的時機。 認知障礙症以往稱「老人癡呆症」,主要是由於腦部出現病變,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這並非長者正常記憶力衰退的現象,而這症狀並非只發生在長者身上。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要分辨是記性變差還是認知障礙症,最明顯的是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長期記憶十分清晰,而短期記憶則反而會模糊或忘記。   港一成65歲以上長者 確診認知障礙症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現時本港約有十分之一的65歲以上長者,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而年紀愈大患有這個病症的機會愈高。 記憶力衰退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病徵之一,但如何分辨是記性變差還是認知障礙症呢?梁醫生解釋,最明顯的分別是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長期記憶十分清晰,而短期記憶則反而會模糊,甚至忘記。   短期記憶變模糊 判斷力減 「患者會經常提起一些多年前或年輕時的往事(即長期記憶),並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對於近期的發生的事(即短期記憶)則無法記起。」除了失去短期記憶外,認知障礙症患者還會出現判斷力減弱、對時間及空間出現混亂,例如日夜顛倒等的症狀。   三類認知障礙症 成因各異 認知障礙症主要分三種類型: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佔總患者人數的五至六成,是由於大腦中的海馬體迅速收縮,因而導致腦功能失調。 有三成的患者屬「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因為腦部的多次微小中風,因而逐漸導致腦細胞死亡。 有不足一成的患者,可能是由於其他的病變而引發認知障礙症,包括自身免疫力失調或體內維他命B12不足等,都有可能影響及腦部功能。 梁醫生指出,醫學界對於「阿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暫時並未有根治方法,到目前為止只可以用藥物控制病情。但由其他病變所引致的認知障礙症,則可以因應治療進度而康復。   及早確診 妥善控制病情 他分享一個由其他病症引致出現認知障礙症症狀的個案:一名80歲的女患者由於突然變得善忘,家人以為是患了認知障礙症。「經檢查後患者並非患認知障礙,而是有腦腫瘤,因而出現腦功能失調,隨即向腦腫瘤方向治療,及後記憶力衰退的情况已大有改善。」 梁醫生強調,若發現家人或長者有上述類似的病徵,必須及早求診,由專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經確診再對症下藥,有助增加妥善控制或減慢病情轉差的機會。   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 另一較為常見的長者疾病是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的疾病。根據數字顯示,本港每100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便有一名患上柏金遜症。估計現時全港約有18000名患者。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柏金遜症的主要成因是大腦的腦幹內「黑質」區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腦細胞之間互相聯繫及溝通,使腦部指揮肌肉活動,因此一旦多巴胺分泌減少,人的運動功能便會受阻,導致患者活動能力下降。   大腦多巴胺分泌減 致患者活動能力受阻 患者初期病徵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包括手腳會有震顫,肌肉僵硬及動作緩慢等情况。中期開始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會較為嚴重,開始出現併發症,藥物控制病情亦顯得不如初期理想。到了晚期患者走路會不穩,容易跌倒、甚至精神出現紊亂和幻覺等。 蔡醫生強調,病情的變化因人而異,加上近年醫學不斷發展,藥物對改善病情已更為理想,有部分患者由初期至晚期可長達約20年或以上。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近年醫學不斷發展,藥物對改善柏金遜症患者的病情已較從前理想,建議患者和其照顧者不宜延遲開始用藥,以免令病情惡化。   藥物有效控制及改善初期病徵 現時柏金遜症的第一線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控制病情,當中包括「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 或「左旋多巴」(Levodopa) 等,這些藥物不但能有效控制病情,亦能改善病徵。 不過,蔡醫生指藥物有一定副作用,包括手腳會不自主的舞動。「不少患者對藥物產生抗拒,甚至要求延遲開始用藥療程,但延遲服用藥物只會適得其反。」他強調,遲服用控制病情的藥物對腦退化不會有改變,反而令病情、活動能力及整體功能變得更差。   積極面對病情 醫學界研究有望根治 蔡醫生鼓勵患者及其家人,要積極面對柏金遜症。除了要定時服藥外,每天做適量運動對病情也有正面的影響。更令人鼓舞的是,醫學界已努力為柏金遜症尋求新的治療方法。 「例如研究血幹細胞或基因治療方法等,透過恢復多巴胺神經細胞的功能和數量,以減慢或停止腦細胞繼續退化,可望不久將來對柏金遜症的根治性治療有突破性的發展。」 認知障礙症系列文章   Read more

【營養要識】增廣健聞

【明報專訊】運動荷爾蒙 腦退化新希望? 鳶尾素(Irisin),是運動時由肌肉釋放出來,又被稱為運動荷爾蒙。過去曾在大腦海馬體發現鳶尾素,巴西、美國及加拿大合作研究,希望了解它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有否作用。 ▲(e-anjei@iStockphoto) 研究員先從老年人死後的腦標本中發現,晚期阿爾茨海默症病人海馬體內,鳶尾素水平低於正常腦功能的人。研究員進一步用有阿爾茨海默症徵狀的老鼠做實驗,發現當鳶尾素受抑制,會令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變差;相反,安排老鼠每天游水,提升鳶尾素水平,能改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雖然這項研究只是實驗室的初步階段,要證實運動能否預防阿爾茨海默症,甚至恢復腦功能,還需要更多研究。但研究支持了一直以來的觀點:運動保持大腦健康。 資料來源:英國國民保健署(www.nhs.uk) ■一餐攝大量纖維 氣脹放屁 農曆新年是大魚大肉的節日,腸胃變得十分繁忙。食物由口進入食道,途經胃、腸消化吸收,再由肛門排出,全程約30呎,路途上可能遇上不少「事故」,例如:胃食道反流、腸易激綜合症,出現胃痛、便秘、肚瀉等不適。 食物種類當然會影響腸胃健康,還要食得其法。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腸胃專家Lin Chang指出,纖維對腸道健康十分重要,但應該分散每日三餐適量攝取。一次過攝取大量纖維,反導致氣脹、噯氣及放屁。要確保腸胃道路路暢通,Chang強調沒有捷徑,「腸胃健康的人,通常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少食多餐、恆常運動、充足睡眠」。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www.nih.gov) ▲(ADragan@iStockphoto) ■專家教「糖尿心」識飲識食 你也許聽過「糖尿腳」和「糖尿眼」,「糖尿心」又聽過嗎?其實糖尿病亦會增加心臟衰竭及猝死風險。香港復康會舉行免費健康講座,邀請心臟專科醫生及註冊營養師,講解「糖尿心」徵狀及飲食策略,還有問答遊戲、健康小食分享。詳情如下: 日期:1月20日(周日) 時間:下午2:30至4:30 地點:觀塘翠屏道3號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禮堂(港鐵觀塘站D1出口) 對象:有興趣人士 查詢及報名:2361 2838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