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消閒】姿治通鑑:滑雪肌肉痠軟與受傷

【明報專訊】每逢滑雪旺季,不少滑雪發燒友都會選擇到挪威、日本、加拿大等地滑雪旅遊。某程度上,運動難以與傷患脫離關係,滑雪運動自然也不例外。 ▲配備護腕——玩滑雪板導致上肢受傷風險較高,必須配備護腕。(yulkapopkova@iStockphoto) 玩滑雪板(Snowboarding)與滑雪(Skiing)所導致的受傷位置頗有不同,而新手與老手同樣也有受傷風險。根據外國的統計研究,因滑雪而導致的傷患,超過70%與跌倒有關,失控碰撞也佔所有受傷原因約10%。佩戴頭盔或能減輕頭部外傷的風險,但不能預防碰撞所產生的腦震盪。若論上肢受傷風險,玩滑雪板遠比玩滑雪的人士為高,因此必須配備護腕,而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字韌帶傷患,則較常出現於滑雪人士身上。另外,約8%玩滑雪板人士或16%滑雪人士,他們受傷的位置多於一處。至於雪地的軟硬程度也有影響,較硬的雪地會增加跌倒時手腕受傷的風險;但雪地較軟也不等於比較安全,因較軟的雪會增加膝部扭傷的風險。 肌肉疼痛多於一周或受傷 先不要被上述的統計數字嚇倒,而放棄體驗這項十分有趣的冬季運動,只要做足安全措施,穿著合適裝備,依照教練指示,慢慢嘗試,就可將傷患風險減到最低。我亦是玩滑雪板的新手,第一天跟隨教練學習時,跌倒十多次,但因從教練身上學會如何較安全地着地,因此沒有受傷,每一次跌倒也是一個學習。改善身體肌肉的協調及平衡後,漸漸地就能控制滑雪板的速度及方向。 由於我不熟練玩滑雪板,經過兩天的練習,身體肌肉頗為痠痛,兩三天後才慢慢紓緩。但這並不是受傷,「運動後肌肉痠軟」與「運動傷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身體做劇烈運動後,肌肉出現輕微撕裂的狀况;當有足夠休息、補充蛋白質、伸展運動後,肌肉便會修復,一般數天內便會復元,肌肉亦會變得較以前強壯。滑雪運動劇烈與否因人而異,老手們滑雪如呼吸般自然,通常過後也不會如何痠軟;新手如我般掙扎式滑雪,做了一整天劇烈運動,過後肌肉痠軟也是正常不過。但如發現劇烈運動後疼痛持續多於一星期,便要注意可能是韌帶扭傷或肌肉拉傷,建議及早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諮詢。 文:黃愉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級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運動消閒】滑雪傷膝 韌帶撕裂手尾長 初哥高手皆易中招

【明報專訊】冬季假期,不少港人外遊滑雪,當中亦有不少人因滑雪受傷。單板滑雪(Snowboarding)受傷位置集中在上肢,而雙板滑雪(Skiing)重災區則是膝關節。 ▲小心受傷——不少港人愛冬天出外滑雪,但要小心受傷。單板滑雪常見受傷位置是上肢,雙板滑雪重災區則是膝關節。(yulkapopkova@iStockphoto) 愈來愈多人玩單板滑雪(Snowboarding),瑞典的研究顯示,由1989年至1999年間,單板滑雪的受傷比率由4%急升至56%,受傷部位主要集中在上肢,因跌倒時本能地用手撐地,常見傷患包括手腕、手肘及肩膀扭傷,嚴重可致手腕骨折。 雙板的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傷患則以下肢較多,當中膝關節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無論是初學者或是老手,滑雪時仍有可能受傷;其中膝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損傷最為常見。因為下坡時以入字腳減速,膝內側副韌帶容易因受壓而損傷,不過,大部分的膝內側副韌帶損傷都比較輕微,一般休息後便能痊癒。 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撕裂亦是一常見滑雪傷患,其屬於嚴重的膝關節創傷,不能自行癒合,大部分病人須接受手術重建穩定性。 ▲滑雪傷患——無論新手或老手,十字韌帶撕裂是常見滑雪傷患;撕裂後會流血、血水積存在膝關節造成腫脹。(作者提供) 前十字韌帶撕裂 「鬼影腳」為主因 滑雪時導致前十字韌帶撕裂的其中一個主因是「鬼影腳」(Phantom Foot Mechanism),研究顯示,70%和滑雪有關的前十字韌帶撕裂都是由鬼影腳引致。所謂鬼影腳,正是滑雪所用的長長滑雪板。當滑雪時失去平衡,你會選擇向哪一個方向跌下呢?大部分初學者都會向後跌。向後跌下臀部着地時,由於腳已經固定在滑雪板上,長長滑雪板就有如一隻鬼影腳一樣,造成膝關節極大的扭力,極端的內旋和屈曲令前十字韌帶承受了最大的壓力而撕裂。 當然當大家愈滑愈有信心時,自然會向速度和高度挑戰。高階的滑雪者同樣有可能出現前十字韌帶撕裂。其中,Slip-Catch Mechanism在滑雪競賽中比較常見,當選手急速轉向時,若失去平衡,外腳滑雪板內旋受力而引致韌帶撕裂。另外,Boot induced Anterior Drawer則是指滑雪 Jump landing時,滑雪板尾部先着地,產生撞擊力令滑雪板連同小腿骨向前推,導致前十字韌帶由大腿骨斷裂。 血水積聚 膝關節腫脹痛楚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會流血,而血水會積存在膝關節內,造成嚴重腫脹、痛楚和關節僵硬。受傷後也沒辦法繼續運動,需要馬上急救處理——RICE,緩減炎症。RICE即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及抬高患肢(Elevation)。 「卜」一聲 關節脫位 不少人在韌帶撕裂時聽見「卜」聲響,這並不是韌帶撕裂的聲音。當膝關節受力至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關節會出現輕微脫位(Subluxation),而「卜」聲正是因為關節脫位,大腿骨和小腿骨互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透過臨牀檢查已經可以診斷前十字韌帶撕裂,但醫生也會安排磁力共振(MRI)以確定有沒有其他韌帶和半月板的問題。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