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女性產後常受尿頻困擾。內地女星湯唯被新片拍檔爆出頻頻上廁,當場落淚。隨即有傳湯唯產後出現子宮和膀胱脫垂。
產後尿頻,甚至失禁,是否常見?又與子宮和膀胱脫垂有何關係?
婦產科專科醫生澄清,子宮和膀胱脫垂不是產婦專利,更與尿頻無關,反而會導致如廁困難。
分娩扯傷盆底肌神經線 常有便意
何謂尿頻?婦產科專科醫生江穎珊表示,如果每隔半小時就要如廁,每次小便量微小,即屬尿頻。孕婦自然分娩,或會扯傷盆底肌神經線,影響膀胱敏感度,因而常有便意。另外,部分女性產後因害怕小便傷及會陰傷口,如廁時自我限制小便流量,致需經常如廁。
江穎珊表示,婦女產後尿頻屬常見現象,診治時需要檢查其會陰傷口,並需排除患上尿道炎的可能性。她指出,膀胱括約肌負責控制尿液排出,因此醫生建議女性產後做盆底肌訓練,猶如「忍尿」練習,嘗試收緊膀胱括約肌約5秒,再放鬆括約肌;經練習及控制飲水量後,大多數女士在數星期至數個月後,自行康復。
但尿頻情况持續逾半年,經肌肉訓練後仍沒有改善,就需要看看有否其他成因,包括膀胱過度活躍症、膀胱石、間質性膀胱炎、糖尿病等。江舉例指出,如婦女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即膀胱神經線過敏,錯誤傳送信息至大腦,令其常有尿意,就需接受藥物治療。
器官脫垂壓尿道 可致排尿困難
女星湯唯產後尿頻新聞曝光,有人揣測或因子宮及膀胱脫垂而起。江穎珊表示,女性懷孕時,胎兒擠壓盆底肌及韌帶,自然分娩時,或會扯傷盆底肌肉及韌帶,致盆底肌鬆弛,不能如常支撐及固定腹腔器官位置,如子宮、膀胱、直腸等,部分器官因而脫垂至陰道位置,「肚腹感到有東西下墜,甚至在陰道口摸到有東西突出來,這情况不但疼痛,並可能出血,以及有活動障礙」。
但江穎珊澄清坊間謬誤,子宮及膀胱脫垂不會造成尿頻,反而會引致排尿困難。因膀胱或子宮脫垂,令尿道受壓屈曲,患者不能如常小便,「有些患者會經由陰道,用手推移已脫垂的膀胱,才可順暢地小便」。她指出,若患者延遲醫治,膀胱脫垂情况惡化,會引致膀胱上方的輸尿管遭拉扯至歪曲,不能如常排尿,造成腎積水。
更年期盆底肌退化易中招
然而,子宮及膀胱脫垂並非產後女性獨有,江指出,患者常見於年過50歲女性,病因包括自然分娩多胎、常拿重物及常咳嗽,致盆底肌消耗大;當踏入更年期及停經後,缺乏女性荷爾蒙,盆底肌肉退化,導致膀胱及子宮脫垂。她引述2013年美國研究指出,1000名女性中,約五成出現不同程度脫垂(見主圖),當中約一成情况較嚴重,需要手術治理。
盆底修復手術 增承托力
台灣女星Ella(陳嘉樺)早前亦曾自揭,產後出現子宮及膀胱脫垂,飽受尿滲及失禁之苦。江穎珊指出,女性自然分娩過程中,可能會扯鬆膀胱括約肌,致括約肌不能收緊,不能控制尿液排出,出現尿滲,甚至失禁。如果同時患有嚴重的子宮及膀胱脫垂,需要同步接受盆底肌復位手術及尿管懸吊手術。
在盆底肌復位手術方面,患者可選擇「人工網膜手術」,以剖腹或微創方式,放置骨盆底人工網膜 (Pelvic Floor Mesh),採用吊網原理,支撐及固定膀胱及子宮位置。病人亦可選擇「盆底修復手術」,醫生會以針線拉緊盆底肌的筋膜,增強盆底肌的承托力。至於尿管懸吊手術,醫生會以一條直徑約1厘米粗線,輕微懸吊病人的尿管,減少尿滲,粗線能同時刺激尿管周邊的纖維增生,減少括約肌鬆弛情况,有助病人控制排尿。
文:鄧安琪、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專題系列文章
- 兒童流感12嚴重個案 可併發肺炎、休克或腦炎 專家籲留意食慾小便量神志等病徵
- 手足口病個案上升 病徵發燒、口潰瘍 學者料幼園腸病毒仍活躍
- 【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流感】兒童免疫力較弱首接觸病毒:高燒、喉嚨痛、腸胃不適 及早打疫苗減併發症風險
- 港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孔繁毅:多於流感高峰後出現 調查:滿50歲六成港人未接種因不知有疫苗
- 新冠BA.2.86易免疫逃逸 感染者病徵頭痛發燒流鼻水 學者稱近年市民多戴口罩乏呼吸道病毒抗體
- 【新冠疫苗】莫德納二價疫苗對曾感染者XBB.1.5中和抗體增7.5倍 月中供港私家醫院診所
- 【膝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配合類固醇注射新療法 港大:紓緩術後疼痛加快康復
- 【深近視】6至8歲學童近視率較疫前升近五成 5個控制近視加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