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明報專訊】現年59歲的社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昨早8時許於灣仔胡忠大廈社署辦公室內暈倒,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留醫深切治療部,下午2時許再被轉送東區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消息指,他腦部出現缺血性中風,涉及大血管。社署發言人證實事件,並表示十分關心林嘉泰的情况,已即時聯絡其家人並會提供適切協助。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相關文章:慎防中風來襲 了解中風徵兆、成因、高危因素與治療 把握復康黃金期 預防有法做足3件事
醫生:三高易誘發中風 小中風病徵:視覺重影、天旋地轉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另外,曾撞傷或扭傷頸椎者,亦有可能因血管受損而出現缺血性中風。黃指出,輕微中風者會手腳麻痺、平衡力差、口齒不清等,嚴重者有可能影響呼吸及四肢無力,小部分患者會昏迷不醒。他建議年逾50歲者定期身體檢查,飲食清淡,多做運動預防中風。
知多啲:
急性中風:出血性與缺血性 成因有不同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經年齡調整的中風病發率及死亡率雖呈下降趨勢,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中風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殺手,其中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多與血壓高、腦血管畸形或藥物影響等有關;至於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則多因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及膽固醇高,導致血管出現粥樣斑塊而堵塞血管。
相關文章:【三高與中風】高血壓患者運動前中後3大宜忌 慎防血壓藥物副作用
注意心房纖顫致中風 致命及致殘率高
不過,吳醫生指,近年缺血性中風的入院個案中,值得注意一個新趨勢。「大約每4人便有一人是由心房纖顫等心律不正問題而引致中風,這類中風通常也較嚴重,致命及致殘率亦較高;若病人及早發現,服用薄血藥物已有助減低中風的機會。」
針對急性中風的治療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方面更有顯著的進步。吳醫生表示,現時大部分急症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而治療關鍵時間亦由早期的黃金3小時有所延長,主要是針對一些發生大血管阻塞、掃描檢查顯示腦細胞未完全壞死的病人,可利用藥物溶栓,或以介入式手術取走血栓,令血管回復暢通。
接受溶栓或手術取栓治療 康復見成效
他引述研究顯示,每6至7名病人接受溶栓治療,或每2至3名病人接受手術取栓治療後,便有多於一名病人可以康復至能夠自理而毋須倚靠別人照料的程度。至於出血性中風的急救,則着重於控制血壓,以阻止血塊增大,有助提高病人癒後康復的機會,並可減低死亡風險。
急救錦囊:談笑用兵 注意小中風來襲
一旦懷疑中風或出現中風徵狀,必須分秒必爭,並要緊記「談笑用兵」的急救中風錦囊:「談」即出現言語不清;「笑」即面部表情不對稱;「用」即一邊手腳乏力和「兵」即立即求診,以便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救治。
此外,部分病人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只是這類小中風的徵狀會於一、兩小時後消失,容易令人忽視,但吳醫生提醒,在出現過小中風的個案中,多達一成人可於3個月內發生真正的中風。
「小中風其實已是一個提示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目前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及早接受評估及針對性治療,可以把中風機會減半。」
醫生Tips:中風可以預防嗎?
吳醫生強調,要預防中風,只要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1.) 要好好控制三高;
2.) 要提防心房纖顫;
3.) 改善生活習慣。
「有研究報告顯示只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及情緒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善,便可以將整體中風風險降低八至九成。」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