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衛生署最新的人口健康調查顯示,約半數人有睡眠困擾,當中有7.3%的人一周會出現3次或以上的間歇睡醒;另有8.3%受訪市民在調查前30日內,有22日或以上睡眠不足。精神科醫生表示,睡眠困擾通常是情緒及行為出現問題的「警號」,如情况持續一兩周未有改善,應及早求醫。
衛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訪問了12,022名15歲或以上人士,發現有48%的受訪者(推算約291萬人)在調查前30天出現睡眠困擾,包括難以入眠(30分鐘內無法入睡)、間歇睡醒,或早醒後無法再入睡,男女比例分別為43.7%及51.9%。以睡眠困擾頻率計算,一周3次或以上難以入眠、間歇睡醒及早醒後無法在入睡的比率,分別為6.8%(41.2萬人)、7.3%(44.4萬人)及6%(36.2萬人),當中女性所佔比率較高(見圖)。
結果又顯示,在調查前30天內,8.3%受訪者自我評估有22天或以上睡眠不足,男女比例分別為7.2%及9.3%,而男女睡眠不足的平均天數為5.6天及6.6天;以年齡劃分,9.7%的25至34歲人士睡眠不足達22天或以上,比例最高。
曾繁光﹕睡前玩手機 藍光影響睡眠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表示,睡眠困擾通常源自精神問題及身體痛症,他觀察到焦慮症患者通常會間歇睡醒,而抑鬱症患會早醒後無法再入睡。他又指出,「新失眠一族」問題亦不容忽視,市民習慣臨睡前玩手機或平板電腦,屏幕發出的「藍光」會令大腦誤以為是日間,同樣影響睡眠質素。
曾繁光說,幾乎每名向他求診的病人都有些許睡眠問題,睡眠困擾每周出現3次或以上,屬嚴重情况。他舉例,曾有病人連續3周失眠,「每晚睡一小時就醒,之後兩三小時都睡不着」,病人最後確診患抑鬱,需接受治療。
他強調,睡眠困擾通常是情緒、行為出現問題的警號,若持續一兩周睡得不好,應及時向精神科醫生求醫。
調查又發現,在調查前一年內曾有自殺意念的受訪者佔1.2%,當中青年比例最高,15至24歲有2.6%曾想自殺,有2.1萬人。至於曾嘗自殺佔想自殺者的8.9%,當中6100人試過4次自殺或以上。
「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表示,一些青少年或因情感上得不到支持,例如戀愛及家庭出現問題,一時想不開便自尋短見。他建議,身邊人需要多關心、多聆聽、多接納及多陪伴青少年,讓他們感受到即使遇到問題,身邊仍有人會支援,充實對自己及生活的希望。
就學童自殺問題,特首已委派勞工及福利局統籌跨局工作小組,包括教育局、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及其他部門代表,防止青少年自殺。相關工作於11月中展開,預計明年內完成工作。
專題系列文章
- 【痛症】長途機上睡覺致腰痠頸痛?自備充氣式頸枕不適合?(談痛說情)
- 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 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 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 【睡眠與疾病】睡眠窒息症患者 慎防青光眼來襲
- 【睡眠與疾病】告別失眠之苦 教你從飲食入手
- 【睡眠與疾病】老友記睡眠習慣改變 宜日間多活動 夜晚睡得好
- 【肥胖系列】睡眠窒息症 嚴重鼻鼾、經常扎醒勿輕視
- 【睡眠與疾病】睡眠衛生兩大原則做得到 自然睡得好
- 草本成分或與西藥相冲 亂用睡眠補充劑 隨時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