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隨着市民對關節問題增加認識,出現早期病徵時便已求醫,故現在很少需要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大多是局部人工關節置換便已足夠。鄧偉文醫生表示,人工關節有三部分,分別置於股骨、脛骨及中間的耐磨物料,以補充軟骨磨蝕的部分。若人工關節與骨骼接觸面不夠,人工關節的擺位就要更精準。利用機械臂進行局部置換手術,可用電腦分析不健康骨骼部分,限制手術位置,確保醫生準確磨走壞骨,不會磨走過多骨頭;而且放置人工關節的準確度高,僅在0.5 度範圍內。
服藥減腰痛嚴重需動手術
腰椎為身體提供支撐、活動及保護。每節椎骨中間有一塊名為椎間盤的「軟墊」,用作承托腰椎的負荷;連接兩塊椎骨的小面關節,則用作椎骨活動。如這兩部分出現問題,便有機會造成腰痛。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表示,不論年輕或年長人士都有機會出現腰痛問題。例如長時間坐著,會增加椎間盤嚴重受壓而產生腰痛。隨年紀增長,亦會出現椎間盤退化,椎間軟骨開始脫水(如車軚洩氣),導致腰部受力增加而出現疲倦及疼痛等情況。如椎間盤移位,會影響五節腰椎的神經線,令下肢麻痺及無力。
椎間盤移位難以自行修復,需透過磁力共振檢查,了解問題與神經線病徵是否脗合。高天祐醫生指出,若沒有神經線受損,會先用藥物止痛、消炎,並要放鬆肌肉及進行物理治療。如神經線疼痛或受損,需要考慮進行腰椎間盤切除手術,例如利用內窺鏡進行手術,只需放入8 毫米管道,不會對器官造成傷害;配合局部麻醉,病人可即時知道痛楚情況有否改善,一日內可出院。
小面關節有眾多神經線圍繞,痛症較為複雜,患者會出現關節退化、發炎、增生水泡壓神經線等病徵。小面關節在拗腰時郁動幅度最大,因此高爾夫球玩者經常出現此問題。一般透過休息或服消炎止痛藥即可消除痛楚,若情況嚴重,可利用射頻,止痛效果能達到六個月,並要糾正姿勢,避免問題再發生。
下肢酸麻需留神
高天祐醫生指出,腰椎退化未必產生痛楚,但要留意椎管狹窄導致靜脈充血。假如步行一小時已感到雙足痠麻,可用拉筋或放鬆肌肉紓緩病徵,若步行十分鐘已出現痠麻及神經功能缺損,則要考慮進行減壓手術,磨走骨刺,令椎管有正常血液流動空間。另外,也要留意腰椎不穩情況(脊椎滑脫症),因腰椎不斷移位令神經線收窄,會引致經常腰痛,可進行關節柔軟運動及肌肉訓練,如持續出現下肢麻痺及無力,可考慮進行手術。
腰椎失去支撐身體能力,需要用手術進行固定、溶固,甚至矯型,以達至減壓效果。高天祐醫生表示,傳統手術會在背部開刀磨走骨刺,打入螺絲釘令腰椎回復正常結構,再令骨骼產生溶固效果支撐身體。現在會以導航技術,提升打入螺絲釘的準確度和速度,減輕傷口創傷,然後放入支架以支撐磨蝕的椎間盤。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5.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6.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7.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8.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09.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10.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05_11.mp4;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1-5.jpg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左)及高天祐醫生鼓勵市民多做運動,減低膝關節痛及腰痛機會。;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2-2.jpg大批市民出席講座,關注膝關節及腰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