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70歲王先生最近確診淋巴癌(lymphoma),正接受抗癌藥物治療。醫生處方抗B細胞單克隆抗體及標準化療方案,療效理想。治療期間生蛇(shingles)風險高,醫生因此同時處方預防生蛇的抗病毒藥物;可惜王先生未有遵從指示服藥,最終右腹皮膚生蛇,情况嚴重。
病毒潛伏 趁扺抗力下降誘發生蛇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s)家族有多名成員,其中包括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感染後可導致水痘(chickenpox)。兒時出水痘,癒後病毒長期潛伏感覺神經節(sensory neural ganglion)。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時,病毒有可能再度活躍,誘發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俗稱生蛇。受感染神經線的相關皮膚組織受影響,先有刺痛現象,繼而出現小水疱(vesicles)及紅腫反應;受影響部位或有劇痛,癒後仍可能持續一段非常長的時間。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及時服藥 水疱較快癒合減痛
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令皮膚水疱較快癒合,同時減輕感染帶狀疱疹後所引發的神經痛。發病72小時內服藥,效果較佳,長者及免疫力低的患者尤其受惠。治療生蛇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可供選擇,包括阿昔洛韋(acyclovir)、伐昔洛韋(valacyclovir)及泛昔洛韋(famciclovir)。必須服用相對較高劑量,始見成效。口服阿昔洛韋在腸胃難以吸收,伐昔洛韋乃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prodrug),口服後較容易在腸道吸收入血,然後在體內轉化成具藥效的阿昔洛韋。這些抗病毒藥物皆屬核苷衍生物(nucleoside analogues),其代謝物(metabolites)干擾病毒的去氧核酸合成工序 (nucleic acid synthesis),令病毒難以自我複製(self replication),繼而覆滅。
抗癌藥增生蛇風險
若傷口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患者須同時接受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如眼、耳或中央神經系統受病毒影響,又或患者免疫力下降,病情一般較嚴重,應考慮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治療期亦較長;個別患者或需要同時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以增強免疫力,加速康復。
高劑量類固醇及抗癌藥物增加患帶狀疱疹風險,建議同時服用低劑量抗病毒藥物,作抑制性治療(chronic suppressive antiviral therapy),降低生蛇機率;亦建議長者接受有效疫苗,減少患病機率。
相關閲讀:生蛇可再復發?72小時黃金治療期?接種疫苗可減後遺症?拆解5個生蛇常見問題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