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年齡增長,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記憶力衰退,但如果忘記約會、遇到舊朋友想不起名字、被身邊人指說話重複等,就需要多加注意,這有機會是患上輕度認知障礙。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輕度認知障礙是正常老化及認知障礙症之間的中途狀態,一旦未有改善,有可能惡化成認知障礙症,因此如有任何懷疑,建議求醫接受認知功能測試以作篩查。
長者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情況並不罕見,邵醫生表示,研究估算在60至64歲長者當中,約有7%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到80至84歲發病率跳升至25%;而每年約有10%至15%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衰退成認知障礙症,較一般長者的1%至3%發病率高。另外,有本地研究顯示,香港每年有6.3%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但亦有部分受訪者在出現症狀後五年,認知能力維持相若或有改善,證明患上輕度認知障礙也有機會逆轉。
腦部不同區域主管不同功能,例如額葉負責思考、記憶、行為和動作;顳葉負責聽覺、學習及感情,腦退化症的症狀就取決於哪個區域受到影響。如何判斷是「無記性」或患上輕度認知障礙?邵醫生指,無記性的人多數會偶然忘記最近發生的事,但過一會便能想起;亦可能間中詞不達意,但知道個人心中想說的內容;而且判斷力、方向感及時間觀念正常。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則忘記事情的頻率較多,有時要別人提醒才能記起;語言方面有較多時間詞不達意;當要處理較複雜及多步驟的事情,例如網上銀行轉帳、使用電子支付等,要較多時間處理,亦容易在新環境迷路。
進行評估以量度不同認知領域
輕度認知障礙主要分為遺忘性及非遺忘性。遺忘性較為常見,即記憶力退化,此類發展成阿茲海默症的機會較高。非遺忘性主要出現語言及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及判斷力下降。邵醫生指,65歲以上、教育水平較低、有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病史、有高血壓、中年糖尿病及中央肥胖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人士,也屬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高危一群。帶有高危基因或有抑鬱等精神症狀、吸煙及缺乏運動,都是患上輕度認知障礙的重要因素。
邵醫生指,醫生會先了解長者病史、查問其認知問題、檢視藥物副作用、查看睡眠質素及觀察心理問題,並進行全面的醫學和神經系統檢查,以排除非退化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過程中會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進行篩查,以量度不同認知領域,評估需時大約10至15分鐘,並會根據年齡及教育程度決定評分是否正常。有需要時會轉介臨心理學家進行詳細測試,評估患者大腦的各項認知能力;一般還會配合神經影像進行診斷,例如透過磁力共振(MRI)觀察細微變化,有否出現海馬體或顳葉縮細、輕微中風或微出血等。
多活動 刺激大腦功能
要減低認知能力減退或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邵醫生強調應多運動、多動腦筋及保持社交活動。他指出,目前沒有藥物根治輕度認知障礙,最重要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預防腦部創傷,維持腦部健康,良好控制血糖、血壓及體重,戒煙及戒酒等。另外,世建議65歲或以上健康的長者應定期進行體能運動,平日應多活動,如每日步行30分鐘;每星期亦要有兩至三日進行中高強度的體能運動,如急步行、游泳或行山,以增強肌肉耐力及增強心肺功能。同時亦可進行鍛煉肌肉運動,強化下半身的肌肉及提升平衡力。邵醫生補充,長者應依照健康飲食金字塔飲食,遵循三低一高(即低脂、低鈉、低糖和高纖),攝取均衡及優質營養;也要有充足睡眠,保持心境開朗,這都有助維持長者的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