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近3個月,醫學界預測疫情難以消退,疫苗或藥物仍在研發階段。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獲政府400萬元資助,探討患者腸道微生物失衡情况等,初步發現有患者即使無腹瀉,腸道仍積聚較多惡菌並惡化;患者腸道益菌亦減少,增加病毒入侵人體機率。團隊期望一年內研發出「益生菌配方」,日後有望提供疫苗、藥物以外選擇,增強市民免疫力,以及調理患者腸道菌群以降低嚴重程度。
明報記者 許芳文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的團隊探討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情况,了解腸道菌如何影響病情,以及患者糞便是否具傳染性等。黃表示,團隊已招募110人參與研究,其中50人染新冠病毒,普通肺炎患者及健康人士各佔30人。
團隊於1月底、本港出現首名確診者後啓動研究,初步分析15名年約20至70歲確診者的腸道細菌,當中2人危殆。團隊發現患者的腸道與健康者比較,益菌少、惡菌多。她舉例,患者腸道較少維持人體免疫力的益菌「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較嚴重的患者體內較多「羅斯氏菌屬(Clostridium hathewayi)」等惡菌。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