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潮濕易攰?木棉花袪濕清熱解毒?中醫提醒3類人士不適宜食用木棉花
【明報專訊】火紅的木棉花開得燦爛,近期成為春日主角。
木棉樹周身是寶,最為人熟悉是木棉花,作為五花茶主角之一,適合春夏潮濕天氣時清熱祛濕,木棉樹皮則可紓緩牙痛,木棉樹根能散結止痛。然而,中醫提醒,經常坐冷氣房、愛吃生冷食物、缺乏運動的人,不宜食用木棉花。
五花茶主要成分 清熱解毒
木棉花性涼味甘、淡,歸脾經、肝經、大腸經,具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註冊中醫嚴耀堅說,木棉花可用於治療泄瀉、痢疾、血崩、瘡毒。用藥以曬乾為主,容易保存。註冊中醫潘咨遐指,木棉花可用作煮涼茶,例如五花茶就以木棉花為主要成分之一;也用以治療口臭、暗瘡及痱滋等「熱氣」徵狀。
根據《本草綱目》,木棉花「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抗癌本草》亦有載木棉花為抗癌藥方。惟潘咨遐強調,治療癌症需同時配合不同藥物服用,使用任何聲稱可抗癌或抗腫瘤的藥物前,必須諮詢中醫意見,不可隨便亂用。
拾花煲水飲 蟲卵細菌入肚
正值木棉花盛開,有人或會問可否拾起掉落的木棉花曬乾煲水?嚴耀堅表示有衛生問題,「自己曬乾比較麻煩,建議去藥材舖買」。潘咨遐補充,新鮮木棉花容易變壞,不適合入藥,亦不建議「自製」木棉花乾。路邊木棉花攙雜汽車廢氣,花內可能有蟲卵、細菌,單用清水未必可徹底清洗乾淨,「吃了仲衰」。中藥材經過嚴謹加工過程,最好還是到有信譽的藥材舖選購經處理的木棉花乾。
秋冬不宜服 偏涼傷陽氣
除了木棉花,樹皮、樹根亦有藥用價值。潘咨遐指,木棉樹皮又稱海桐皮,味苦;與木棉花一樣有解毒清熱祛濕功能,可散瘀止血,治療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胃潰瘍等。而木棉根味性辛平,有祛風除濕、散結止痛的效果。嚴耀堅補充,木棉樹皮入藥可治療牙痛,木棉根則清熱利濕、收斂止血,可用於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跌打扭傷等。而新鮮的木棉花蕊,含有豐富纖維,有助排便,但脾胃虛寒的人多吃或容易泄瀉,尤其是脾胃虛弱、經常泄瀉的人不適合食用。
縱木棉花可祛濕,但並非人人宜用,要視乎體質、季節而定。潘咨遐指,木棉花可解濕熱及去暑氣,在春、夏服用較好,秋、冬不宜。其偏涼易傷陽氣,亂用或導致「寒上加寒」,引發腹瀉、腸胃不適等反效果;經常在冷氣房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的人,或經常進食生冷食物的人容易有虛寒體質,慎服。
知多啲:木棉花籽有毒?
當木棉花期結束,果實爆開,棉絮漫天紛飛。棉絮中有一顆種子,根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木棉花的種子含多種胺基酸和脂肪酸;還含有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等不同成分」;惟網上有指木棉花籽有毒性,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肝、腎功能,到底中醫會否用木棉花籽入藥?註冊中醫潘咨遐翻查過不少中醫書籍,暫未見有關木棉花籽詳細資料,未知有無毒性;加上中醫用藥時一般會以整朵曬乾的木棉花入藥,她自己亦未曾使用木棉花籽,形容「上述成分只會在實驗室內抽取出來,中醫用藥時不會特別留意」。
註冊中醫嚴耀堅補充,另有一款名為木棉子(又名棉花子)的藥材,名字與木棉花、木棉花籽相似,惟兩者沒有關係;木棉花屬木棉科,木棉子則是錦葵科植物的種子。木棉子味辛性熱,具溫腎、活血止血之功效,治療陽痿、遺尿、胃痛、腎虛腰痛等,陰虛火旺者忌服。木棉子可以入藥,不過很少用。
祛濕食療:茯苓陳皮煮粥 溫和掃濕氣
春天潮濕易倦,想飲祛濕湯水,註冊中醫潘咨遐表示,木棉花清熱祛濕的效果較強勁,脾胃虛寒的人服用後,脾胃抵受不住或會肚瀉;小朋友、長者等體質或較虛弱,亦不適合食用寒涼食物。
木棉花不是祛濕首選,潘咨遐設計兩款食譜,用效果較溫和藥材入饌,一掃濕氣。如有疑問,宜先諮詢中醫。
■ 茯苓陳皮粥
功效:健脾利濕
材料:茯苓15克、粳米200克、陳皮6克、冰糖適量
做法:
1. 陳皮刮囊,洗淨
2. 洗淨茯苓、粳米,與陳皮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爛
3. 加入冰糖略煮即成
注意:孕婦慎服
■ 淮山赤小豆白扁豆豬𦟌湯
功效:健脾祛濕
材料:淮山12克、赤小豆15克、白扁豆12克、豬𦟌500克、生薑2片、水1.5公升
做法:
1. 洗淨所有材料,赤小豆、白扁豆浸泡1小時
2. 豬𦟌汆水
3. 把所有材料放進煲內,水滾後轉文火煮1.5小時加鹽即可
注意:孕婦、痛風人士慎服
切忌亂飲:感冒飲五花茶難癒
提起木棉花,馬上想起「下火」五花茶。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五花茶主要能清熱解毒、祛濕涼血,春夏飲用比較適合,「對於一年四季都進食煎炸、辛辣、油膩,經常食火鍋、鐵板燒的人來說,適當地飲用還是可以」。但體質虛寒、脾胃虛寒的人則少飲為妙。
註冊中醫潘咨遐指,五花茶適合口乾欲飲、因濕熱引起大便穢臭的人飲用。然而,中醫一般不建議隨意飲用涼茶,涼茶針對的是體內熱邪過盛、實熱體質的人;但一般人未必分清自己屬實熱還是虛熱,「 表面好熱氣,實際好虧」;過度清熱,有可能會削弱陽氣,令人變得虛弱、怕凍、暈眩、疲乏、小便頻密、泄瀉等。
不宜飲用涼茶人士
1. 風寒感冒患者:正氣更虛,感冒會更難痊癒
2. 脾胃虛寒或寒底人士:加劇體虛情况,容易腹瀉、頭暈、手腳冰冷
3. 老人及小孩:陽氣較弱,不宜盲目清熱
4. 孕婦:容易流產
5. 行經期間婦女:容易有痛經,月經較難排出
文:姚穎彤、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 【世界肥胖日】有效管理體重 飲食為重要關鍵 (衛生處方)
- 打網球拉傷肩膊不能發力舉高手?原來旋轉肌腱撕裂 手術修補(醫路同行)
-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 骨質疏鬆症增骨折風險 補鈣飲食知多啲 附高鈣食譜 (食得smart)
- 【失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出好睡眠質素?教你滅壓 放鬆練習改善抑鬱焦慮
- 【新冠康復者】轉陰或退燒後有口乾、疲倦、胃口差 雪梨清熱 不同體質配搭南北杏、川貝、蘿蔔(養生帖)
- 你有拖延症嗎?勤運動、減肥、戒夜睡?專家:實踐健康目標7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