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牙周牙石常見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中大研究:感染率可達七成 甚於幽門螺旋菌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幽門螺旋菌一直被認為是胃癌主要風險因素,惟僅有1%至3%感染者會患胃癌。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常見於人體口腔、鼻咽等部位的「咽峽炎鏈球菌」亦可引致胃癌。該研究透過小鼠實驗確立致癌機制,證實該細菌透過誘發胃部產生炎症及胃萎縮,促使胃腫瘤生長。研究團隊稱咽峽炎鏈球菌的感染比幽門螺旋菌普遍,且動物實驗顯示倘同時感染兩菌,患胃癌風險顯著提高。(編按:患牙周病及牙肉發炎者口腔多數有咽峽炎鏈球菌,會隨唾液入胃引發其他病症,呼籲市民注重口腔衛生。)

中大:咽峽炎鏈球菌感染率可達七成 幽門螺旋菌四成

研究團隊觀察到胃癌病人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峽炎鏈球菌,根據實驗,近八成中國胃癌患者的胃黏膜測出該菌;咽峽炎鏈球菌的感染亦較幽門螺旋菌普遍,前者在中國人群的感染率可達七成,後者則為四成。

團隊利用小鼠模型,發現小鼠在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後很快出現急性胃炎,繼而發展成慢性發炎、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團隊透過對照實驗發現,對比只服用致癌劑,同時給予小鼠致癌劑和咽峽鏈球菌的腫瘤發生率大增,證明咽峽炎鏈球菌促使胃癌發生及發展,另透過實驗發現咽峽炎鏈球菌促進胃癌生長的具體致病蛋白因子,確立該菌的致癌機制。研究已在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細胞》發表。

牙周牙石常見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中大研究:感染率可達七成 甚於幽門螺旋菌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相當常見的「咽峽炎鏈球菌」可引致胃癌。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左方)亦有參與研究,身在新加坡的他昨以視像形式參與記者會。中和右為中大消化疾病所所長于君、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生付凱莉。(賴俊傑攝)

同時感染兩菌 料胃癌風險增兩三倍

研究通訊作者、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說,咽峽炎鏈球菌可適應酸性較高的環境,能在胃黏膜存活及定植,亦能適應偏鹼環境,故亦能活躍在腸部,相信與腸癌形成亦有關。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及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沈祖堯說,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但今次研究為理解胃癌發病機制開拓全新方向。

沈祖堯說,幽門螺旋菌感染者患胃癌風險是常人的兩三倍,根據今次研究的動物實驗結果推測,倘同時感染該菌和咽峽炎鏈球菌,料患胃癌風險會再增兩三倍。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牙周牙石可帶菌 隨唾液入胃

咽峽炎鏈球菌感染率較高,被問應否為大眾做胃鏡篩查,沈祖堯強調目前暫無需要,應先驗證根除咽峽炎鏈球菌能否顯著降低人體胃癌發生機率,並提醒「病從口入」,該菌亦常見於牙周及牙石,患牙周病及牙肉發炎者口腔多數有該菌,會隨唾液入胃引發其他病症,呼籲市民注重口腔衛生。至於已有胃癌癌前病變的病人,可持續監察病情有否惡化。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未來研以該菌作治療靶點抑制

于君形容今次發現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一小步」,指自發現幽門螺旋菌到確定其致癌率,前後歷時20年,而確定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後的致癌率將是個漫長研究過程,將做追蹤研究,對比感染和未感染咽峽炎鏈球菌者的胃癌發生率,於人體印證動物實驗結果;下一步將研究以該細菌作為治療靶點,研究是否有抗生素或益生菌可抑制此菌,以減低胃炎及胃癌風險。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