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牙周病處理不當,不但有損口腔健康,導致牙肉萎縮、牙齒鬆脫,影響外觀和咀嚼;口腔細菌更可能循血液游走影響身體其他部位,增加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甚至早產等風險。(編者按:治療牙周病,首先要清理牙石。若已發展至牙周炎,須考慮牙根刮治,無論是非手術和手術兩類,都需要用麻醉藥。非手術方法是把工具延伸到牙齦底位置清理;手術則要把牙肉𠝹開,露出牙根清潔,然後把牙肉縫合……)
及早治療牙周病可減心腦血管併發症 注意口腔細菌經血管游走全身
新冠疫情除了留下「長新冠」後遺症,有牙醫指出,疫後牙周病患者亦見增加,估計是因為疫情期間不少人都暫停到牙醫診所檢查和清潔牙齒。坊間有傳牙周病可致癌,牙醫汪才生指出,暫沒文獻確定牙周病會導致癌症。不過,牙周病由細菌引起,細菌可由血管傳到身體不同部位,尤其需要血液供應的地方。牙周病得到治療,會減少其他併發症出現,例如心腦血管疾病;另外,牙周病亦會增加懷孕時的風險,所以年輕女士懷孕前,最理想是找牙醫檢查有否牙周病。
相關閲讀:【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暫無文獻證牙周病致癌
牙醫梁柱恒亦指,有研究發現,牙周病跟心血管病、呼吸系統病、早產、不良妊娠結果等有關連。至於跟癌症的關係,目前研究只是對癌症病人的一些觀察,未有足夠統計數據證明牙周病是引致癌症的風險因素之一。
成因:不良刷牙習慣 食物殘渣分解成牙菌膜惹禍
牙周病患者大多為35歲或以上人士,汪才生指出,青少年若沒有從小養成良好刷牙習慣,年齡漸長容易出現牙周病。牙周病成因與不良刷牙方法有關,「沒好好清潔牙齒,食物殘渣在37℃環境下存留,口腔內細菌會把它們分解成牙菌膜。沒有效清走牙菌膜,慢慢會形成牙石」。
梁柱恒指,口腔內有逾500種細菌,某些細菌會影響牙周健康。「牙菌膜在牙齒和牙肉邊緣形成牙石,成為細菌溫牀。而免疫系統會對抗細菌,牙周病就是免疫系統對抗細菌的發炎反應。簡單說,是口腔細菌與免疫系統的博弈過程。牙石積聚愈多,細菌愈多,免疫系統作出反應愈大,導致牙周組織被破壞。」
梁續指,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包括遺傳病、糖尿病、吸煙,還有一些會引致牙肉增生或腫脹的藥物,以及不平滑的牙齒填充物和咬合創傷等。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輕微牙齦炎 紅腫流血口臭 惡化成牙周炎
診斷牙周病,汪才生指出,牙醫會用一支鈍頭探針,在牙齦附近測度牙周袋的深淺度,並拍下X光,了解牙骨狀况,才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
輕微的牙周病稱為牙齦炎,牙齦出現紅腫流血,伴隨口臭。梁柱恒表示,「此階段清理牙石,配合正確刷牙方法和使用牙線、牙縫刷,問題可解決;若牙齦炎沒適當處理,慢慢惡化為牙周炎。此時,細菌向牙根、牙牀骨方向滋生,破壞牙周組織,出現牙齦和牙牀骨收縮」。
牙齦收縮致牙齒敏感痹痛 到甩牙階段難逆轉
牙周炎破壞牙周組織,梁說:「由於牙齦收縮,牙齒變長,牙齒與牙齦間出現『黑三角』,即牙齦萎縮出現小洞。另外,因牙根外露,沒有琺瑯質保護,導致牙齒敏感,出現痹痛。」若情况再嚴重,可能牙齒變鬆,咀嚼乏力,甚至甩牙。到了這階段,病人即使接受治療把牙周病根治,情况亦不可逆轉。
牙周病不但影響口腔衛生,還會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梁指出,牙齒鬆動,影響進食,有礙營養吸收。而牙肉收縮,牙齒不合比例變長;或門牙鬆動,形成哨牙;或門牙脫落,病人說話漏風;以上都影響儀容。「有研究發現,牙周病人的生活品質大降,從而影響心理質素。」
治療方法:首要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治療牙周病,首先要清理牙石。牙醫梁柱恒指出,洗牙方法主要有兩種,「普通洗牙毋須使用麻醉藥,針對牙齦以上及牙齦以下1毫米內的牙石, 可以治理牙齦炎」。但當發展至牙周炎,就須考慮牙根刮治,「分非手術和手術兩類,都需要用麻醉藥。非手術方法是把工具延伸到牙齦底位置清理;但有些情况非手術方法處理成效不彰,就會考慮手術。用小手術把牙肉𠝹開,露出牙根清潔,然後把牙肉縫合」。
牙醫汪才生指出,不少病人抱怨洗牙辛苦又痛,因牙石較多。「若病人3至6個月洗1次牙,牙石累積較少,位置較淺,洗走牙石困難不大,病人不舒服的時間很短。但1至2年才檢查牙齒1次,牙石積聚較多,洗牙亦較花時間。」早前新冠病毒疫情,很多人不敢看牙醫;相隔數年,到診病人幾乎個個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建議大家及早檢查。
拆解謬誤:牙周病≠熱氣 漱口不可代替刷牙
牙肉又腫又痛,不少人即時想起「熱氣」,飲杯涼茶紓緩。牙醫汪才生指出,不少病人將牙周病誤以為「熱氣」,因而延誤治療。另外,有家長認為小朋友的乳齒會更換,故疏於教導孩子護理牙齒。汪才生強調,「應教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和正確的護齒習慣」。亦有人誤以為漱口或用漱口水便可清潔口腔,「這觀念絕對是錯。漱口不可代替刷牙;用牙線、牙縫刷等輔助工具更是必須,尤其35歲或以上的人」。
正確刷牙有效去除牙菌膜
預防牙周病,最基本是日常要有效地刷牙,以及使用不同工具防止牙菌膜形成和積聚。不過,不少人刷牙時忽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後方牙齒或門牙內側,汪指,這些地方牙石積聚較多,牙周病亦多在這些地方出現。
他提醒病人要定期檢查牙齒,牙醫會視乎病人牙齒位置、手部靈活度、領悟力等,提供適切治療和護理方案。牙醫梁柱恒則指出,視乎牙石形成速度,建議每隔6至12個月洗牙1次。
正確刷牙方法十分重要,梁指出,美國牙科協會推薦改良了的貝氏刷牙法(The Bass Method),有效去除牙菌膜。
勿忘刷後方牙齒、門牙內側
1.橫放牙刷,刷毛對着牙齒和牙肉交界位置,跟牙齒形成45度角
2.把牙齒分為3個區域:外側面、內側面、咬合面
3.由外側面最入的大牙刷起,每2隻牙為1組
4.每組左右來回非常輕力刷8至10次,由一邊刷向另一邊;再刷內側面,最後是咬合面
5.門牙內側,位置較窄,牙刷刷頭較大,難對準位置。梁建議,把牙刷打直,上下來回清潔
6.花點時間刷舌頭,預防口臭
文:馮淑玲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