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厚繭是常見的足部問題。穿着過窄的鞋、腳形問題及步姿不正確,都是形成厚繭或雞眼的高危因素。足部某些位置若長期受壓或摩擦,由於身體有自我保護機制,受壓位置皮膚角質層會變厚,日積月累形成厚繭或雞眼。萬一發現足部有不適的情况,應盡快求醫,同時應避免自行處理厚繭或雞眼,否則容易令足部問題「雪上加霜」。
雞眼 VS 厚繭 特徵有不同
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鍾雪玲指出,出現厚繭或雞眼的地方多集中於前掌、腳趾關節或腳與鞋子摩擦的位置。不過,厚繭和雞眼的特徵略有不同。她解釋,厚繭的範圍一般較大,主要是腳掌較大面積的摩擦而形成;而雞眼則是足部的某位置長期直接受壓,範圍較集中且較深入皮膚,猶如圓錐體,中心位置會呈白色或透明點狀,一般比較痛。
形成厚繭、雞眼兩大高危因素:腳形及步姿
鍾雪玲又表示,腳形及步姿問題都是形成厚繭或雞眼的高危因素,如患者有爪狀趾或拇趾外翻,凸出的關節處或腳底蹠骨處便會有較大機會形成厚繭或雞眼;不良步姿則會令腳掌壓力分佈不均,腳掌某處長期受壓,形成厚繭或雞眼。腳趾關節上的雞眼則常見於長期穿着高跟鞋或鞋款過窄的患者中。此外,由於足底的皮下脂肪隨着年齡愈來愈薄,失去保護作用,厚繭與雞眼在長者之中也很常見。另外,長者亦會因為足部變形及關節不靈活,從而影響步姿,導至厚繭或雞眼增生。
自行處理風險:細菌感染、灼傷皮膚
治療方面,鍾雪玲提醒如厚繭或雞眼的問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走路,便應該立即求醫,切忌自行處理。她解釋,部分人或會使用利器削厚繭或挑雞眼,但使用工具前大多未經徹底消毒,有細菌感染的風險。此外,有些患者亦會購買市面上的雞眼藥水或膠布,惟其成分主要是水楊酸,而且藥水濃度不一,選用不當有可能灼傷皮膚。
日常護理紓緩 每天浸溫水用浮石輕摩擦
如厚繭或雞眼的問題不太嚴重,鍾雪玲建議,可先從足部日常護理着手,例如每天雙腳浸溫水約15分鐘,之後用浮石輕力以順時針方向摩擦,令其變得平滑,最後塗上潤膚膏。另外,多做足部的運動亦有效保持足部靈活性,避免關節變硬,影響步姿。她重申如雙腳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瘀傷或傷口,便應立即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