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球認知障礙症患者不斷增加,當中阿茲海默症佔所有認知障礙症個案約六至七成。浸會大學研發一種嶄新納米材料,可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有助更有效實時顯示及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在腦內積聚的大小和數量,希望有助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及恆常普查。

新納米材料 實時顯示腦內「老人斑」
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是腦內異常積聚「β-澱粉樣蛋白」斑塊(俗稱老人斑),診斷及監察病情涉及以實時影像顯示腦內老人斑的狀况。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稱,現時的神經造影技術包括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及磁力共振掃描(MRI),惟兩種方法中,PET成本高昂,解像度低且具入侵性,而MRI現時則沒有臨牀上獲認可的顯影劑可實時顯示人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
兼具治療巨大潛力
浸大團隊今次則改造MRI常用作顯影劑、含有金屬「釓」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能附帶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把納米顆粒變成具生物相容性及無毒的材料。研究團隊於小鼠實驗中發現,經改造後的納米顆粒可滲透細胞膜及穿過血腦屏障,與「β-澱粉樣蛋白」結合,增強磁力共振信號,令影像中的「老人斑」有較多光點及更為明顯,有助診斷阿茲海默症。黃文成稱,新顯影劑除不會傷害神經,也可快速排出體外。他又說,是次研究實驗發現,經改造的納米顆粒能有效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積聚過程及神經毒性,認為在治療阿茲海默症有巨大潛力,日後將成為團隊另一個研究方向。
未臨牀應用 盼作恆常普查
黃文成表示,顯影劑多用途及敏感度高,惟發明距離臨牀實驗及應用仍需時,如可投入臨牀應用,便能就阿茲海默症作大規模普查,讓患者早日接受診斷及治療。
專題系列文章
- 【超加工食品】研究:攝取愈多UPFs 增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和早逝風險愈大
- 【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耐藥性威脅迫在眉睫 衞生署籲守護抗生素療效
- 許樹昌:H3N2病毒變種傳播力再提高 恐夏冬流感重疊 或需購南北半球疫苗
- 【器官捐贈】生命躍動 重燃希望 開啟對話 讓器官捐贈大愛延續
- 【流感】非感冒般簡單 ! 嚴重併發症可致長期身體損傷
- 【香港基因組計劃】3類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助精準辨病因做個人化治療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