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張先生現年60歲,患有糖尿病;最近兩個月內,感覺體力逐漸下降,做事好像力不從心。在家庭醫生的建議下,他接受了冠心動脈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右邊冠狀動脈嚴重栓塞,而左主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支動脈亦有輕微栓塞,轉介到心臟專科跟進。
張先生心電圖異常,心臟科醫生懷疑他曾患上無徵狀心肌梗塞(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這是一種沒有明顯心絞痛徵狀的心肌梗塞。這種情况較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心臟科醫生建議張先生做心臟血管鏡檢查,其家人卻擔心檢查具入侵性。因此醫生建議先做心臟磁力共振檢查,評估心肌的缺血情况再作決定。針對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磁力共振可以提供以下資料,以幫助醫生作病情評估:
- 心肌梗塞,即已壞死的範圍及嚴重程度
- 受缺血性心臟病影響的心肌的範圍,用以預測心導管手術的成效
- 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射出分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其他相關資料包括心瓣、心包甚至肺積水等狀况
無輻射 顯影劑致敏風險較低
雖然心臟磁力共振較電腦掃描需要較長時間,但不涉及任何輻射,而且採用的顯影劑引起過敏風險亦較低。在檢查前,醫生會指示病人避免服用特定藥物、食物及飲品。一般在檢查當天,透過靜脈注射,注入一些增加心肌負荷的藥物,藉此模擬日常運動的狀態,顯示心肌缺血的部分。
張先生的磁力共振結果顯示,心臟下壁內膜下纖維化(inferior wall subendocardial fibrosis),即是由右冠狀動脈供應血液的一帶心肌,有部分出現梗塞,而其他部分的心肌在負荷測試時也出現缺血情况,但整體心臟功能尚可。以張先生病情為例,接受血管擴張手術(俗稱通波仔)或植入支架,病情通常會有所改善。相反,假如心肌梗塞範圍很大,或者心臟功能不理想,手術則未必對病人有幫助。
張先生在通波仔後,體能有明顯改善,醫生囑咐他除了定時服用心臟藥,更需要好好控制血糖水平,和監察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血壓和血脂,以避免心血管病復發。
文:郭勁明(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