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張先生現年60歲,患有糖尿病;最近兩個月內,感覺體力逐漸下降,做事好像力不從心。在家庭醫生的建議下,他接受了冠心動脈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右邊冠狀動脈嚴重栓塞,而左主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支動脈亦有輕微栓塞,轉介到心臟專科跟進。
張先生心電圖異常,心臟科醫生懷疑他曾患上無徵狀心肌梗塞(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這是一種沒有明顯心絞痛徵狀的心肌梗塞。這種情况較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心臟科醫生建議張先生做心臟血管鏡檢查,其家人卻擔心檢查具入侵性。因此醫生建議先做心臟磁力共振檢查,評估心肌的缺血情况再作決定。針對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磁力共振可以提供以下資料,以幫助醫生作病情評估:
- 心肌梗塞,即已壞死的範圍及嚴重程度
- 受缺血性心臟病影響的心肌的範圍,用以預測心導管手術的成效
- 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射出分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其他相關資料包括心瓣、心包甚至肺積水等狀况
無輻射 顯影劑致敏風險較低
雖然心臟磁力共振較電腦掃描需要較長時間,但不涉及任何輻射,而且採用的顯影劑引起過敏風險亦較低。在檢查前,醫生會指示病人避免服用特定藥物、食物及飲品。一般在檢查當天,透過靜脈注射,注入一些增加心肌負荷的藥物,藉此模擬日常運動的狀態,顯示心肌缺血的部分。
張先生的磁力共振結果顯示,心臟下壁內膜下纖維化(inferior wall subendocardial fibrosis),即是由右冠狀動脈供應血液的一帶心肌,有部分出現梗塞,而其他部分的心肌在負荷測試時也出現缺血情况,但整體心臟功能尚可。以張先生病情為例,接受血管擴張手術(俗稱通波仔)或植入支架,病情通常會有所改善。相反,假如心肌梗塞範圍很大,或者心臟功能不理想,手術則未必對病人有幫助。
張先生在通波仔後,體能有明顯改善,醫生囑咐他除了定時服用心臟藥,更需要好好控制血糖水平,和監察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血壓和血脂,以避免心血管病復發。
文:郭勁明(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器官捐贈】每日逾2000人等候器官移植 大愛恩人花園捐贈者長眠 救活逾230病人
- 愛滋病毒HIV「晚發現」個案佔比增 年長者易忽略感染風險 防護中心籲有性行為者檢測
- 乳癌篩查次階段轉攻帶基因突變家族病史者 逾半患者由MRI確診 專家倡用
- 研究:逾六成半在職青年每周運動少於2次 逾半運動為減肥健美
-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