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大腸癌=濕熱?

分享此內容:

醫徹中西:大腸癌=濕熱?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近期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檢,鼓勵市民參加,希望透過篩查找出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

 

大部分的大腸癌是由良性瘜肉慢慢生長而成,良性瘜肉變成大腸癌需要十年時間。所以如果能夠在瘜肉變惡前,把瘜肉切除,就能防止大腸癌的發生;另外,亦逐漸有科學證據證明大腸癌的形成和腸道細菌有關,有多種的腸道細菌(簡單如某些類型的大腸桿菌)亦發現和大腸癌有關。

 

那麼中醫如何看大腸癌形成呢?現代科學能否解釋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大腸癌大多是因為濕熱積聚引致。什麼是濕熱呢?濕熱就是身體的垃圾。濕熱這兩個字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一般人所感受到的是輕微的濕熱,只有嚴重的濕熱積聚很久才會致癌。輕微的濕熱徵狀例如大便感到有灼熱感、大便粘連、裏急後重(即使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是排得很少,有排不乾淨的感覺),亦可有肚瀉。中醫認為濕熱和香港南方的氣候有關,但最為有關的還是食物。至於哪些食物產生濕熱,可參考本專欄之前的文章。

 

現代研究亦發現,食物會改變大腸中的細菌組成(Microbiota),例如長期進食紅肉,大腸中引起發炎的細菌會增多,導致大腸黏膜長期發炎,加速了腸道瘜肉和腫瘤的形成。這種慢性發炎和一般的急性腸胃炎不同,病人未必有徵狀。但現在已有初步研究,透過檢查不同人的大便細菌組成,推敲患大腸癌的風險。傳統中醫問診很着重病人大便的形態。或許在不久將來,看醫生時只要留大便樣本,便可以驗出癌症,這和中醫一脈相承。

 

至於如何改變大腸中的細菌組成分佈?

第一,透過食物。中醫常叫病人戒口,用食療醫病。

第二,進食益生菌。益生菌是益菌,腸道益菌和壞菌互相競爭,可減低有壞菌數量。市面上有各種益生菌補充劑,進食前宜先請教醫生。

第三,現在有研究把健康人的糞便,稀釋後移植到病人身上,讓好菌進入病人大腸中,從而治療腸道疾病。這方法證實可治療因長期服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厭氧細菌肚瀉。未來能否用這種方法醫治大腸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治癌着重大便暢通

無獨有偶,中醫一些常用來治療大腸癌或治療濕熱的藥物,都有不同的抗菌功能。例如黃連、馬齒莧、敗醬草等。現代草藥研究發現這些中藥有消炎抗菌的功用。如上述所說,腸道慢性發炎是引起大腸癌的一重要因素。而這些壞菌分泌的毒素,正是引起大腸慢性發炎的原因。透過這些殺菌消炎的中藥,把壞菌殺死,消除腸黏膜中的慢性發炎,有可能治療或預防大腸癌。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個方向,窺視中藥治癌的奧秘。

 

中醫治癌,非常着重保持大便暢通。因為大腸屬於「五臟六腑」的「六腑」,所謂「六腑以通為用」,保持大便暢通能夠把各種「毒素」和「濕熱」排出。這可能與現代醫學所說大腸內的細菌毒素、黏膜發炎因子類同。透過保持大便暢通,維持正常健康的黏膜,即所謂以通為用。

 

當然中藥着重整體調理,不能單靠幾味中藥治療。在臨牀中發現腸癌病人,除了有濕熱的中醫證候,有部分兼血瘀的情况。血瘀即是人生正常的血液運行受阻,從而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經絡的運行阻滯,從而慢慢積聚成腫瘤。愈多的積滯血瘀更加厲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若然利用中藥去治療癌症,必先請教自己的醫生和中醫。疾病機理和身體治療階段都有不同,不能死守一種方法墨守成規。經常見市面或網上說某一種中藥或補充品能夠醫治所有癌症,筆者甚為存疑。正如之前的篇章有提到「用藥如用兵」,從未見過一種方法可以打勝所有的仗,就正如沒有一種藥物能夠完全醫治所有的疾病。調兵遣將,行軍佈陣,從來需要將軍的部署謀略,那麼行醫治病是否同明理,就留給讀者自己思考。

 

作者簡介:既是西醫又是中醫,兩位醫生輪流親筆分享中西醫學的優劣異同。

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