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香港人生活繁忙,不少人因而忽略個人健康、疾病預防及控制的意識。
香港65至84歲的人口中有64.8%患有高血壓。治療高血壓,需要長期作戰,病人要從自我監察、認識和管理藥物、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多方入手,預防高血壓引起的慢性腎病、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個案
不「聽話」患者 血壓爆燈 心臟病發
我叫阿萍,是一個家庭主婦,這幾個月對於我而言,好像比1年更長。回想4個月前,當我一邊在廚房做飯,一邊等着丈夫阿明回家時,手機響起,來電顯示一個陌生號碼,接過電話,從此生活就變得不一樣了!
是醫院的來電通知我,阿明在回家路上突然胸口劇痛、無故昏厥暈倒,被送往醫院,情况非常嚴重。我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全身發抖,在電話再三與護士確認是丈夫的名字及資料後,便除下圍裙趕往醫院。
阿明(50歲)一直有吸煙習慣,縱使我不斷勸他戒煙,卻未能成功。20多年前他在內地設廠經營橡膠生意,大部分時間留在內地,每星期只回港兩天。因為工作關係,較多應酬,他經常飲酒,飲食不節制,最愛吃醃製食物,嫌健康食物淡而無味,而且甚少進食蔬果。他在10年前一次感冒求醫時被診斷患有高血壓,但因為忙於工作,他沒有定時覆診。由於他平日沒有任何不適,大部分時間都甚少服用血壓藥,只在感到頭暈或頭痛時,才自行到藥房購買血壓藥服用。
心臟兩條主要血管90%阻塞
到達醫院見到阿明的樣子非常疲累,神志模糊,真令人擔心。主診醫生解釋阿明入院時的血壓遠遠超出標準,初步檢查發現他患有急性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需要立即接受心臟導管檢查。結果發現阿明有兩條心臟的主要血管有90%阻塞,需要立即安排「通波仔」手術。非常感恩,手術挽回阿明的生命,渡過危險期,漫長的一天終於過去。我暫鬆一口氣,但每次家裏的電話響起我都惶恐不安。
經過約兩星期治療,阿明情况漸趨穩定,醫生建議他出院,並安排他定期回醫院接受早期的心臟復康訓練。
這段日子度日如年,我經常在醫院及家中來回,忙得透不過氣,幸好有家人支持,給予安慰及鼓勵才得以熬過。雖然阿明今次幸運地撿回一命,但往後康復的路仍很漫長。只怕他過了一段時間便回復過往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心臟病再次復發。
高危:不良飲食、肥胖、煙酒、家族史
高血壓患者大多無病徵
繁忙的生活往往令人忽略個人健康、疾病預防及控制的意識。人稱高血壓為隱形殺手,實在非常貼切,因為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都沒有徵狀,需要主動量度才知道血壓是否正常。以成人來說,若收縮壓持續處於140mmHg或以上,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mmHg或以上 ,便是患上高血壓。
併發腎病、中風、冠心病
據衛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至84歲人士從自述或在身體檢查時,量度發現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7.7% (女性25.5%,男性30.1%),其中47.5%在人口健康調查前未被確診。高血壓的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比例由15至24歲的4.5%,上升至65至84歲的64.8%。
研究證明超過90%的高血壓個案沒有明確病因,一些高危因素包括攝取過多鹽分、肥胖、靜態生活模式、吸煙、飲酒過量、睡眠不足、壓力、高血壓家族史等,因此,均衡和低鹽的飲食、恆常運動、保持適中體重、戒煙、避免飲酒和處理壓力,均有助預防高血壓。疏忽處理高血壓及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引致嚴重併發症,包括慢性腎病、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若在確診初期能認真處理高血壓問題,可減低往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左文的個案正是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對象之一。即將在葵青區開展首間地區康健中心,目的包括:
- 加強公眾對疾病預防的意識
- 提升公眾對個人健康管理的能力
- 及早診斷並治療慢性疾病
- 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疾病管理知識及支援
鑑於現時不少上班族工作時間長,為讓更多有需要人士能夠使用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中心將提供每星期6天,每天10小時的服務(早上10時至晚上8時),以方便市民。
文:蔡宇思醫生(食物及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長)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專題系列文章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
- 新一季流感疫苗接種9.25開始 涵注射式滅活疫苗及噴鼻式減活疫苗
- 【精神健康】港學童睡眠時間不足 睡眠失調影響情緒及學業 中大研AI改善
- 【精神健康】專家:男士多怕尷尬 家事、壓力不願求助 籲勇敢踏出第一步
- 應對過敏症學童病發 家校合作過敏反應應對方案 處理緊急狀况
- 【開學在即】陪伴孩子閒談減焦慮 提升學習適應力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