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分享此內容: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音樂治療——失意時唱歌聽歌玩樂器,並不等同音樂治療。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周雪甄(圖)解釋,音樂治療是透過音樂技巧和音樂元素,配以心理學和輔導學的知識,以達到治療目標。(林靄怡攝)

【明報專訊】反修例運動至今已超過100天,港人負面情緒積累。近來不少市民在香港各區大合唱,齊齊集氣,可否為悲傷憤怒不安找到出路?
音樂治療的應用範疇廣泛,包括情緒受困擾的人、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等。一起合唱感覺治癒,是否等於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 須配合心理輔導

相信不少人都試過,失戀時找來一班朋友大唱慘情歌「療傷」。然而平時唱歌、玩樂器、聽歌,並不等同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在英國、美國、澳洲、德國等國家,音樂治療屬於輔助醫療,必須由註冊音樂治療師進行。目前,香港部分醫院提供音樂治療,例如基督教聯合醫院瑪麗醫院。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及註冊社工周雪甄(Cat Chau)表示,治療師與參加者之間建立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透過音樂技巧、心理學和輔導學的知識、音樂元素,以達到治療目標。

 

應用廣泛 藉樂器互動梳理情緒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互動梳理——音樂治療並非純粹聽音樂,治療師會利用樂器與參與者互動,幫助他們梳理感受、情緒和需要。(林靄怡攝)

音樂治療的應用層面廣泛,對象包括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認知障礙長者、長期病患者、情緒受困擾人士等,治療目標視乎參加者的年齡和需要而定。在歐美等國家,音樂治療師更會入產房,透過音樂協助產婦在自然分娩時減痛。

以情緒困擾為例,反送中運動持續數月,市民大眾的負面情緒或未及梳理。周雪甄透過音樂治療,為受事件影響的人提供情緒支援,當中有求助人受社會氣氛影響,勾起本身已有的問題,例如家庭關係、童年經歷。「很印象深刻的一次,有一名女士告訴我,不知道在這段時間自己在做什麼。當看到電視畫面的情景,她就覺得好傷痛,又不停追看社交媒體的資訊。」當周雪甄用鋼琴彈奏簡單音調,對方的眼淚便流個不停。

 

樂器選擇彈奏方式 反映困擾原因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樂器選擇——接受音樂治癒時,參與者可選擇喜歡的樂器,譬如沙槌、波板糖鼓。而選擇什麼樂器、如何彈奏,可能都反映困擾背後的原因。(林靄怡攝)

 

音樂治療不是純粹聽音樂,治療師會利用樂器與參與者互動。「我邀請她選一件樂器一起參與,她想要音量較細的樂器,便選了一個蛋形的小沙槌。原因是她覺得自己在這個社會裏,沒有什麼可以做,就好像這隻雞蛋,聲音又好細,她說自己的人生就好像鵪鶉一樣,有很多不滿很想講出來,但不敢發聲。」周雪甄指出,參加者如何彈奏、選擇什麼樂器,都有背後的原因;音樂治療就是利用音樂和樂器,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需要。

求助人後來快速敲打鐵片琴,奏出明快而連續的琴音。周雪甄接着與她一起彈奏,以音樂作回應,讓她重新演繹和說出感受。她透露家人經常吵架、家無寧日,回家得不到安寧,但又不願出去面對社會這種氣氛。「音樂不是要去改變一個人,而是在對方接受到的情况下,慢慢與她一起找出她本身的內在資源(潛力、特質)。透過玩樂器,她發現原來可以輕力敲打,或是節奏不用太頻密。退一步不是抑壓自己,其實是給自己一個空間,而正正是她在這段時間需要的。」周雪甄認為,音樂治療可讓參加者透過與音樂連結而有所領悟。

 

作歌詞 助焦慮症小學生表達感受

音樂治療的過程除了聽歌、玩樂器,還可以創作歌曲。周雪甄提到,一名患有讀寫障礙和焦慮症的小四學生,從來都收藏自己的情緒,無論開不開心都不會說出來;接受大約7節音樂治療後,透過創作歌詞,開始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言語有時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受,音樂治療就正正可以補足。透過音樂和輔導技巧,協助參加者將內在感受呈現。」

 

自閉兒由無反應到模仿音節回應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馮桂儀(李祖怡攝)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項目經理馮桂儀表示,任何人的本能都對音樂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及反應,而對於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音樂是一把能打開他們與外界溝通之門的鎖匙。在學校教育裏,可利用音樂介入的策略幫助他們,但要視乎學生的能力和特殊需要去決定使用什麼樂器,譬如鼓勵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可以打非洲鼓等敲擊樂以釋放多餘的能量。

對於語言及表達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可用樂器或歌詞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至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兒童,也可透過輪流打樂器訓練他以非言語的方式互動。一名今年升小二的學生,患有嚴重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從未接觸過音樂,花約一年時間上了30節訓練後,開始懂得以音樂與人溝通。「他的轉變是由完全沒有反應,到有動作反應,直至現在有聲音反應。他會模仿音節,譬如聽到lu la la lu la la,他便跟着尾音發出lala……」

馮桂儀提醒,如果當事人對音樂沒有興趣,則難以利用音樂刺激反應,亦不會有治療成效。因此,家長亦毋須迫子女學樂器,否則音樂只會變成一個懲罰。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大合唱≠音樂治療 有情緒困擾快求診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