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驚蟄陽氣生發 護胃腸祛濕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春三月,從立春至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六個節氣。驚蟄是第三個節氣,根據傳統曆法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而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便提到:「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有:「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隨着驚蟄的到來,自然界天氣回暖,春雷開始出現,驚醒蟄伏了一整個冬天的昆蟲;意味着驚蟄的到來,萬物逐漸生機處處,過冬的蟲卵也開始孵化起來。由此可見,驚蟄這節氣形象化地反映出自然物候現象。但真正使冬眠中的萬物蘇醒的,並不是雷鳴響聲,而是陽氣生長,溫度回升到一定程度所致。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季為四季之首,萬象更新之始,自然界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天氣開始回暖多風,乍暖還寒。由於氣溫逐漸回暖,很多人都會放鬆了警惕,在穿衣、飲食、作息等方面都不再像冬季那樣注重身體。其實在驚蟄時節,更應注意養生,一能防止疾病的復發,二可提升身體的陽氣生發,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氣溫雖上升,但仍需注意保暖,不要冷倒。

乍寒還暖 更需保暖

春季陽氣漸生,驚蟄氣候變化仍較大,冷暖變化未穩定,「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長袖衣物,感冒往往是感受風寒而致,突然着涼便會「攝親」。還有,隨着氣溫上升,細菌、病毒開始大量繁殖,因此,春天是疾病多發的季節,如近日發生的流行性感冒,所以要注意肺部的保護。春季要夜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還要廣步於庭,多到戶外鍛煉運動,使體內陽氣生發。

少吃生冷宜清淡 少酸增甘

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大地充滿生機,人類與自然界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後,開始頻繁地活動。萬物逐漸蘇醒,這也意味環境之中的細菌、病毒會不斷地滋生活躍起來,尤其是腸胃方面,容易病從口入。所以,飲食上更要講究衛生,少吃生冷食物、冰凍飲品,注意個人衛生,做適當運動提高人體正氣,能有效地預防疾病。食物應從冬季的濃郁厚味改變為春天的和暖而清淡;春季的進食熱量需求比冬季少,油膩、煎炸等食物宜少吃,可多食用新鮮的蔬菜,鮮春筍、芹菜、山藥、大棗也是不錯的選擇。「春天宜少酸增甘」,食物的五味與人體五臟有密切關係,酸味有收斂的特性,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發,所以要少吃酸,而多吃甘味食材能有補益脾胃的功效。

細菌活躍 保持室內乾爽

香港春季陰雨連綿,加上地理屬嶺南地區,容易出現潮濕。中醫常言:「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重濁,纏綿難癒」,說明濕邪致病的纏綿特性,但只要我們注重養生細節,持之以恆,濕氣便能遠離我們,達至保護陽氣的作用,精力旺盛,無濕一身輕。緊記要多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也可運用抽濕機,使室內保持乾爽,否則病菌容易滋生,身體也容易生病。

煲粉葛薏米 通絡風濕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平時要戒食生冷,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有助提升脾的升清功能,好讓陽氣、陰血等精華物質運行全身;而脾胃功能好,有利濕濁之邪排出體外,身體便能健康運作。身體的濕邪一去,體內的陽氣便能運行正常。如果人體長時間待在濕氣過重的環境,便容易形成風濕關節疼痛的問題。可用粉葛、老桑枝和薏米煲湯解肌通絡、祛濕氣,適合潮濕時節。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胃酸倒流狂食木瓜更傷 睡前2小時勿食太飽

腹大「便便」 行路搓肚消腩

保護腸道健康 慎防腸胃病

新醫學研究:腸道不健康 大腦都「閉塞」?

小滿陽氣漸盛 儲正氣迎初夏 注意飲食遠離濕邪

便秘食菜一定通便?可能適得其反

知多啲:貪涼傷脾胃 損氣血生白髮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474d0a13c4496d04e23356911e879324.jpg 春回大地,萬物生機勃勃,適合去戶外活動,提升身體的陽氣生發。(圖:yaruta@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