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癘,雖感染者眾,但總有人不受感染,到底是什麼原因?盧肇聯說:「根據《黃帝內經》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為他們正氣充足存於體內,能有效抵抗外邪,邪氣就不能干擾他們。」正氣猶如西醫所講的抵抗力,抵抗力強,打敗細菌、病毒而沒有發病。中醫沒有病毒、病菌之分,凡使人生病的東西都是「外邪」,新型冠狀病毒亦是邪氣的一種。
-
減社交接觸 避免人群聚集
中醫體系中也有跟「隔離」類似的概念,盧肇聯說:「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即避開致病因素。例如避免到街上人多的地方,因可能有潛伏的患者;又如辦公室座位對着風口位,也應避開該位置,或作適當調整,避免生病;人多觸摸過的地方,很大可能有殘留的病毒,亦應盡量避免接觸,或在接觸過後盡快洗手。」而一旦自己不幸感染疾病,亦應該作隔離,避免接觸別人,以免將病毒傳播。
-
忌亂試偏方 按體質進食補肺氣
麥超常(資料圖片)
人人都在叩問抗炎秘方,坊間不斷流傳各種來歷不明的藥方,是否一試無妨?註冊中醫麥超常認為不能亂試:「那些藥方的性質不是偏寒就是偏熱,不是人人適合。體質燥熱人士若服用了偏熱的藥方,會火上加油;寒性體質人士誤服性質寒涼的清熱藥方,反而清走正氣,肺氣更弱,更易受感染。」2003年SARS時期,他便有體質偏寒的友人盲目服用板藍根抗病,寒上加寒,連續服用兩天便頭暈,抵抗力反而變弱。
他推介以下3種性質偏平性的藥材,不寒不燥,有助補肺氣,適合多數人的體質。「中醫認為,所有外感病皆先入肺,所以加強肺氣功能尤其重要。不過以下藥材不宜時常服用,而若不了解自身體質,宜向註冊中醫查詢。」
不宜常服——白朮(左)與淮山(右)分別有健脾、補肺氣之效,雖性質偏向平和,但亦不宜經常服用。(資料圖片)
五指毛桃:性質較平和,可配合不同食材煲湯,例如防風、白朮。
黨參:微溫性,可配合不同食材煲湯,例如加雲苓、白朮煲湯,兼有健脾祛濕之效。
淮山:蒸煮後食用,或用以煲湯、粥或放在白飯上蒸煮,新鮮淮山與乾淮山作用一樣,如使用新鮮淮山,需把用量增加大約兩至三倍,才達至相若功效。
加強肺氣——中醫認為,所有外感病皆先入肺,所以加強肺氣功能尤其重要。(deeepblue@iStockphoto,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除中藥材外,食物都有分不同性味(見主圖),同樣要配合自身體質作選擇,才能壯大正氣。麥超常解釋:「人的體質可分為很多種類,但為使一般人易於理解,可粗略按寒、熱分辨。寒性體質的人士須避開寒性的食物,熱性體質人士則要避開熱性食物,否則會傷身。在避開傷身食物的大原則下保持均衡飲食,便可達至身體的平衡。」
-
減少外食 避免煎炸凍食
由於周圍皆有可能埋伏隱形患者,麥超常建議減少外食次數。「堂食時,客人會脫下口罩進食,一旦客人、員工之中有隱形帶菌者,傳播病毒的風險便會較高,若廚師受感染又沒有戴上口罩,食物上亦有可能殘留病毒飛沫。當年豬流感在墨西哥爆發時,當地食肆禁止堂食,只限外賣,減少人群聚集,有助疫情控制。」而購買熟食外賣後,回家後再經翻煮,亦會較為安全。
此外,此時宜減少吃煎炸食物,因會引致喉乾、口腔黏膜水分減少,增加受感染的風險。「戒凍飲、生冷食物及肥膩食物亦很重要,這些食物均會傷脾胃,從而影響肺功能,削弱抵抗力。」
-
過度恐慌削抵抗力 勿盲搶物資
忌過度恐慌——城中口罩短缺,不少人通宵達旦排隊搶購口罩,中醫認為這是恐慌的表現。過度恐慌會影響身體正氣,削弱抵抗力。(資料圖片)
近日不少市民紛紛到超市搶購米糧、罐頭、廁紙、清潔消毒用品,又因口罩短缺,通宵達旦排隊購買。
麥超常認為,這些都是恐慌的表現,「恐慌的心理會影響身體的正氣,削弱抵抗力。因負面的情緒可導致肝鬱,出現脾虛,從而影響吸收,令身體更差」。他不建議排隊買口罩,一來附近可能潛伏隱形患者,而且捱更抵夜、吹風容易引致感冒,得不償失。恐慌過度亦令不少人為求安心而亂試偏方,或盲目追求貴價的補身藥材,若體質不適合服用,反令身體更差。
-
晚上11時半前睡覺
早睡早起——為保存正氣,中醫建議晚上9至11時半入睡,令五臟六腑得到最佳調養和休息。(RyanKing999@iStockphoto,設計圖片)
中醫認為晚上9時是最理想的睡眠時間,因當時「三焦經」當值,三焦為大腑會影響其他臟腑(如心、肝、脾、肺、腎),如能在這段時間睡覺,五臟六腑便能得到最佳的調養和休息,對身體十分有益。但因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或因下班時間較遲,往往很難做到,故麥超常建議最遲在11時半前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