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一蟹不如一蟹?

分享此內容:

醫療水平向前走

醫學界一向講究尊卑長幼,當然也存在世代矛盾。和老一輩醫生聚會,都少不免要聽他們對新生代醫生的牢騷。由言行舉止以至對工作的賣力程度,都是「老人家」的挑剔對象。似乎前輩醫生對年輕醫生最不滿的地方,是他們即使畢業了不少年,技術和經驗的累積仍不足令上司放心讓他們獨當一面:「想當年,我們學東西多快,實習完畢,再在醫院做三、五年,我們多大的手術也懂得做,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哪像現在的新醫生,當了院士成了專科醫生,還是什麼也不懂,事事要請示我們這些老鬼!」

兒言自得:一蟹不如一蟹?
時代改變——今天的實習醫生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不容許「胡作非為」。(gpointstudio@iStockphoto)

聽前輩醫生的不平鳴,似乎醫學界真的是「一蟹不如一蟹」,可是不爭的事實是,醫學是不斷進步,醫療水平也不斷提升。單看今天的外科手術的成功率和病人存活率,比以往的好了不知多少倍。以我自己的專業新生嬰兒科為例,不但新生兒死亡率比以前的低得多,許多以前活不了的早產兒,現在都可以正常存活。新生兒和嬰兒存活率、人均壽命等,都顯示現代香港人的健康和醫療水平都比上一代高,那麼「一代不如一代」的評語卻是從何說起?

不再如舊日「胡作非為」

上一代的醫生比現代的醫生是否真的更聰敏更有質素?事實是:單看「經驗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我們那一代的「老」醫生,當駐院醫生時學懂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的確比新世代醫生要快得多。但卻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苦了的是病人。記得當年我當實習醫生時,晚上收症多是單打獨鬥,當值的正式醫生鮮有露面。有一晚有病人入院時有明顯休克迹象,要緊急靜脈輸液搶救,可是他的休克狀况令四肢血管收縮找不到靜脈,有需要割開皮膚找尋,再把插管放進靜脈為病人輸液,可是這個手術我從來沒做過,唯有馬上向當值的正式醫生求救,可是他的回覆卻是出人意表:「這手術很簡單,你懂得怎樣做嗎?」「今天是我第一天當實習醫生,可是我從書本上看過怎樣做」,我不好意思地回答。「那好極了,你就跟書本做吧!不用再煩我。」眼看病人情况愈來愈危急,我唯有硬着頭皮,根據腦海中的記憶施手術,終於完成輸液過程。類似的事件,在我一年的實習醫生生涯,屢見不鮮。

今天的實習醫生,絕對不可能有類似經驗,他們備受關注,部門主管和上司都以病人福祉為前提,不容實習和年資淺的駐院醫生胡作非為,要他們慢慢地學,學懂了通過評估才可在病人身上應用,以策安全。

要是你是病人,你會選擇通過哪一個培訓模式的醫生給你診治?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