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設計圖片,bo1982、SteveLuker@iStockphoto/漁農自然護理署圖片/資料圖片)
蜜蜂螫針連毒囊 勿徒手拔 宜用硬卡挑走
蜜蜂同樣令人聞而生畏,但蕭粵中表示,在香港被蜂類螫傷的求醫個案中,大部分都不是蜜蜂造成,「蜜蜂相對溫馴,很少主動螫人,除非有人主動逗弄蜂巢」。不過其他蜂類,例如不同種類的黃蜂(黃腰胡蜂、果馬蜂等)侵略度較高,有時經過草叢騷擾到牠們,就會攻擊人。他亦留意到,很多時傷者求醫時會問醫生螫針是否仍留在體內,但其實蜜蜂的螫針肉眼能見,而被其他蜂類螫傷則不會留下螫針。「被蜜蜂螫傷後建議盡快移除螫針,因為有毒囊連着螫針,會不斷放出毒素」,惟不建議徒手拔,因為按壓時可能會把毒液注射到體內,可用硬卡如信用卡,把針挑出來;如果沒有硬卡,在拔針時應避免擠壓毒液囊。處理傷處時可以用冰袋或濕毛巾冷敷,減輕紅腫、痛楚,如果傷口很多就應該求醫檢查。另外,如身體對毒素產生過敏反應,影響可以很嚴重,包括過敏性休克、過敏性氣道障礙等,嚴重可致命,因此應盡快求醫。他指,現時消防處的救護員部分會配備「過敏急救筆」(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治療嚴重過敏反應。
猴子「露齒笑」 處備戰狀態
在郊野公園和山徑中,有時還會遇到大型動物,如野豬和猴子。「遇見野生動物,不要近距離接觸,更加避免餵飼。」蕭粵中表示,猴子靠近,不是想襲擊人,而是想搶走膠袋、背囊,拿取食物,因此避免手持膠袋和食物吸引牠們。要留意猴子像露齒笑的表情,其實代表牠們感到緊張、處於備戰狀態,要格外小心。另外,如果看見幼小猴子或野豬,千萬不要接近、逗弄牠們,因為牠們的母親通常在附近,會誤以為你要傷害孩子,向你襲擊。遇上野豬應該面向牠們然後慢慢退後離開,如果牠們顯露惡意,人根本不可能跑得比牠們快,所以應該立即爬到樹上或大石等高處,避開攻擊。
熱愛遠足——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熱愛長跑、遠足,並著有野外醫學書籍。(受訪者提供)
被動物襲擊受傷 壓法止血
如被猴子或野豬襲擊受傷,「除了要護理傷口,包括清洗傷口,可以用直接壓法止血,然後包紮,而且應該求醫」。動物口中帶有細菌,除了清創,醫生或會處方抗生素,減低繼發性傷口感染,亦可能需要接種破傷風和狂犬病疫苗,「哺乳類動物可能帶有狂犬病,雖然香港已超過20、30年沒有出現,但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疤痕修復】改善疤痕、傷口癒合 拆解飲食須知(附8種營養素食物來源和功效)
植物篇:毒菇無樣認 鮮色白色一樣中招
雖然植物不會攻擊人,但如果大家「手多多」或會出事。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提醒,在郊外不要觸摸不熟悉的植物,因為可能導致皮膚敏感,例如漆樹樹汁含漆酚,或引起過敏反應,「如果漆樹有缺口,流出樹汁,接觸後會引致過敏性皮膚炎,會紅腫、疼痛、痕癢」,應盡快用清水冲洗,輕微過敏會自己消散,但如果情况持續甚至惡化,便需要求醫。
再者,野外有不少有刺植物,一不小心也可能被刺傷。蕭粵中舉例,「跌倒時一手捉住一棵有刺的植物就會被刺傷,傷口可能很細,但可以刺得很深,而且植物可能帶有細菌,所以不要掉以輕心」。清洗傷口後要留意患處,如愈發腫痛,甚至發燒,就應盡快就醫。
植物不但有尖刺或含致敏物質,更可能有毒,小心病從口入!蕭粵中指,香港郊野有很多有毒植物,例如著名的「香港四大毒草」:羊角拗、斷腸草、洋金花和牛眼馬錢,服後會令人中毒,嚴重可引致死亡,因此切勿胡亂採摘郊野植物及果實食用。
此外,食用野生菇類而中毒的案例時有聽聞,本月初也發生過一宗懷疑個案。只要避開顏色鮮艷的菇菌,就不怕中毒嗎?蕭粵中表示,野外有不少有毒菇菌,有些外表跟食用菇菌非常相似,並且是白色,如常見的小托柄鵝膏菌和綠褶菇,「(前者)裏面的毒素會傷害肝臟,嚴重可導致急性肝衰竭。曾經有病人吃了後出現急性肝衰竭,需要肝臟移植治療」;綠褶菇則會引致類似腸胃炎的徵狀,上吐下瀉,嚴重可致脫水。他強調,「真的不建議大家在野外採摘菌類回家吃,應到適當地方如街市購買正常來源地的菇菌類,比較安全」。
牛眼馬錢(楊柏賢攝)
準備篇:急救包傍身 救人先注意安全
郊遊遠足時遇上意外,未必可以立即召得援兵,因此出發前要未雨綢繆,做足準備。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建議,可帶備輕便的行山專用急救包,內有消毒藥水、敷料、繃帶、三角巾,「在野外最常見到可能是跌倒、擦傷,可以用來止血、消毒傷口和包紮」,此外更配備野外求生用品,包括指南針、哨子、反光保溫氈、急救冰包等,若拗柴和被蜂螫傷都可以用凍包減輕腫痛。「山友不妨添置一個野外求生急救包,當然不想用到,但萬一出現意外就能在緊急情况幫到傷病者」。
「鼓勵參與野外行山活動的人,餘暇去學習急救。」蕭粵中表示,學習過急救的人面對傷病者會較鎮定和較有信心去處理。他更提醒,即使有急救知識也要注意安全,「急救大原則是確保施救者在安全情况下才去處理傷病者,譬如有人不幸掉下懸崖,就要看看會否有安全的路線可以下去救人,如果環境太危險,就應盡快召喚受過專業訓練的救護人員來協助」。
行山急救包——行山專用急救包,配備急救用品及野外求生用品,為野外應急的好幫手。(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