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半年,部分市民或有所鬆懈,出現「抗疫疲勞」!本港已出現第三波疫情,為預防「中招」,除了佩戴口罩外,不少人還會穿上雨衣或長期戴手套,究竟是否有效呢?要預防新冠肺炎來襲,市民必須繼續做好各項防疫保護措施,還要再次提醒自己和家人要時刻做好個人衛生,才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全民檢測在即 市民對病毒檢測四大謬誤 專科醫生逐一拆解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預防新冠肺炎 做足防疫保護措施
養和醫院高級護理主任(品質及安全)、感染控制統籌主任陳惠玲指出,過去不少個案都反映,受感染者未必出現病徵,令他們有機會在不知情下傳播病毒,成為「隱形傳播者」,因此個人衛生和防疫保護尤其重要,包括出外戴口罩及勤洗
陳惠玲提醒,雙手觸摸四周物件後,要避免接觸五官,尤其眼睛、鼻和口,以防病毒經黏膜感染自己;也要謹記佩戴口罩時,切忌觸摸口罩表面,如因咳嗽、說話、打噴嚏等令口罩沾濕,或口罩受到外界污染或損壞,就應該更換。她亦提醒,應由個人及家居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注意生活細節 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 用餐時使用公筷,有效預防交叉感染
- 外出回家後,最好立即洗手、洗澡及洗頭
- 如廁後習慣冚蓋沖廁,留意廁蓋及坐廁邊的衛生
- 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家中地板、家具、地墊和玩具表面
- 定期更換床單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穿雨衣、戴手套不等於安全 手部有傷口妥善處理
疫情期間也會見到不少人選擇穿上雨衣或長期戴手套,陳惠玲表示,如果雨衣沾有污物或病毒,脫下雨衣時隨手觸摸,反而無補於事。而戴手套會予人一種錯誤的安全感,或會增加觸摸五官的機會。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都是時刻做好個人衛生,例如在公眾地方觸碰欄桿、電梯按鈕後盡可能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搓手至少20秒。如果手部有傷口,必須妥善處理及清潔後,再貼上防水膠布才外出。
家長以身作則 由「細」做起
子女未必會明白戴口罩及勤洗手的重要性,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也可透過較生動方式教導子女相關知識,例如利用娃娃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佩戴口罩、保持雙手清潔等。
與子女外出或到遊樂場玩耍時,家長應確保他們接觸任何設施後都要清潔雙手,以免他們無意間觸摸雙眼及口鼻;外出後衣服及鞋子表面都有機會沾有病毒,建議盡快更換衣物及鞋子;如果家中有嬰幼兒,也應該沐浴後、確保雙手乾淨才觸摸他們。
專題系列文章
- 【痛症】 肩夾擊綜合徵?非肩痛元兇 運動重塑肌腱促進康復
- 阿茲海默症非無藥可醫 清除腦內元凶「類澱粉蛋白」延緩退化
- 健身瘦身要攝取蛋白質 小心高蛋白產品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肝腎
- 血壓愈高腎功能愈壞成惡性循環 腎衰竭不可逆 腎病患者飲食遵5原則
- 公共交通座椅扶手隱藏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防護方法你要知
- 40+港人 7人有1人膀胱過度活躍 致突然尿急或尿失禁
- 【超加工食物】化學工序多超加工可致肥胖或慢性病 營養師教你智選健康食品
- 脊柱側彎 青春期可迅速惡化 3D打印矯形腰架輕便透氣 增穿戴依從性
- 【精神健康】開學了!關注孩子情緒 童年正向經驗7元素 助緩解逆境負面影響
- 婦女尿失禁|尿滲尷尬 年紀大無法控制肌肉?骨盆底肌肉運動4正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