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半年,部分市民或有所鬆懈,出現「抗疫疲勞」!本港已出現第三波疫情,為預防「中招」,除了佩戴口罩外,不少人還會穿上雨衣或長期戴手套,究竟是否有效呢?要預防新冠肺炎來襲,市民必須繼續做好各項防疫保護措施,還要再次提醒自己和家人要時刻做好個人衛生,才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全民檢測在即 市民對病毒檢測四大謬誤 專科醫生逐一拆解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預防新冠肺炎 做足防疫保護措施
養和醫院高級護理主任(品質及安全)、感染控制統籌主任陳惠玲指出,過去不少個案都反映,受感染者未必出現病徵,令他們有機會在不知情下傳播病毒,成為「隱形傳播者」,因此個人衛生和防疫保護尤其重要,包括出外戴口罩及勤洗
陳惠玲提醒,雙手觸摸四周物件後,要避免接觸五官,尤其眼睛、鼻和口,以防病毒經黏膜感染自己;也要謹記佩戴口罩時,切忌觸摸口罩表面,如因咳嗽、說話、打噴嚏等令口罩沾濕,或口罩受到外界污染或損壞,就應該更換。她亦提醒,應由個人及家居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注意生活細節 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 用餐時使用公筷,有效預防交叉感染
- 外出回家後,最好立即洗手、洗澡及洗頭
- 如廁後習慣冚蓋沖廁,留意廁蓋及坐廁邊的衛生
- 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家中地板、家具、地墊和玩具表面
- 定期更換床單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穿雨衣、戴手套不等於安全 手部有傷口妥善處理
疫情期間也會見到不少人選擇穿上雨衣或長期戴手套,陳惠玲表示,如果雨衣沾有污物或病毒,脫下雨衣時隨手觸摸,反而無補於事。而戴手套會予人一種錯誤的安全感,或會增加觸摸五官的機會。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都是時刻做好個人衛生,例如在公眾地方觸碰欄桿、電梯按鈕後盡可能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搓手至少20秒。如果手部有傷口,必須妥善處理及清潔後,再貼上防水膠布才外出。
家長以身作則 由「細」做起
子女未必會明白戴口罩及勤洗手的重要性,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也可透過較生動方式教導子女相關知識,例如利用娃娃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佩戴口罩、保持雙手清潔等。
與子女外出或到遊樂場玩耍時,家長應確保他們接觸任何設施後都要清潔雙手,以免他們無意間觸摸雙眼及口鼻;外出後衣服及鞋子表面都有機會沾有病毒,建議盡快更換衣物及鞋子;如果家中有嬰幼兒,也應該沐浴後、確保雙手乾淨才觸摸他們。
專題系列文章
- 拆解急性與慢性鼻竇炎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炎症嚴重可損視力致腦膜炎
- 【平安藥包】外出旅行必備 藥劑師列舉藥物清單:止痛退燒、腸胃不適、止暈、急救包……
- 「鎂」助眠神器?塗抹皮膚放鬆肌肉一秒入睡?拆解「鎂」功能及食物攝取
- 眼痛警號不容忽視或眼睛發炎?急性青光眼?低頭族必做護眼「20-20-20法則」
- 長者無故頻跌倒 沒先兆跌後「全無感覺」 小心或潛藏腦出血…
- 紓緩鼻敏感 抗組織胺效用副作用、噴鼻劑、洗鼻3步驟知多啲
- 諾如病毒康復者糞便帶病毒可達2周?營養師:腸胃炎期間7個飲食注意
- 爆肺興肺纖維化有關?氣喘咳嗽胸口不適病徵難辨?
- 質子治療精準應對兒童癌症 減少長遠後遺症及對發育的影響
- 嵌甲/倒甲、捲甲、灰甲有分別?足病診療師:小心剪腳甲選鞋6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