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睡眠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然而現代生活模式往往影響人們的睡眠質素。究竟為何會失眠?淺睡易醒會令人更感疲累?「鬼壓牀」與深層睡眠有關?想有優質睡眠,可以在日常生活上如何準備?有精神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解構睡眠之科學,了解睡眠與大腦運作的原理,以及睡眠的作用,踏出建立健康睡眠習慣的第一步。(附:睡眠的四大重要任務及解救失眠7個Tips)
一生人大概會花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上,適當的睡眠可以讓身體休養生息,增強免疫功能,但若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有可能影響內分泌平衡及免疫力,導致各種身心疾病。

睡眠四大重要任務
養和精神健康門診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解釋,睡眠是一個重要的生理過程,期間我們的大腦與身體其實正在進行許多重要任務:
- 清理日間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
- 修復細胞和肌肉組織、補充身體能量;
- 大腦會將日間所獲得的短期記憶(如新資訊等),在晚上睡眠時整理及建立長期記憶,是學習的一部分;
- 做夢有組織記憶及處理白天積累情緒的作用,也是深度學習的過程。做夢與潛意識有密切關係,有時日間解決不來的問題,我們的潛意識或會透過做夢流露一些提示或信息。
潘醫生表示,睡眠是一種複雜的大腦活動,所以只有高等生物才會睡眠。科學上,睡眠可分為「慢波睡眠」及「快波睡眠」——「波」代表腦電波,是由腦神經細胞的電壓差別所形成的腦神經信息傳遞方式。人們在非睡眠狀態、尤其精神高度集中時,腦電波的頻率會加快;當開始有睡意時,腦電波會相應減慢。而在入睡後,同樣有「快波」與「慢波」之別。
慢波睡眠:沉睡的舒適狀態
剛開始入睡(即第一及第二階段睡眠)是從清醒狀態入睡的一個階段,屬於較淺層的睡眠。入睡一段時間後,便會過渡至深層睡眠,腦電波會進入「慢波」階段。此時,身體肌肉會處於放鬆但可以活動的狀態,如轉身、伸展四肢等。通常睡得滿足、「瞓得冧」便是處於此階段。
再過一陣子便會由「慢波」階段過渡至「快波」階段,再次進入看似較淺睡的狀態。此時,眼球會同時有快速的活動,這就是眼球快速活動的快波睡眠,也是做夢的時間。
快波睡眠:快速腦電波、肌肉癱瘓形成「鬼壓牀」
潘醫生續稱,睡眠的階段是循環進行的,由淺入深、再由深去淺。一晚的睡眠大約有4-6次快波與慢波睡眠的循環;中間或會醒來,但未必會記得。
而坊間俗稱的「鬼壓牀」,其實是指我們在快波睡眠期間,除了眼球及呼吸肌肉可活動外,身體其他肌肉處於癱瘓的狀態,這可以保護在做夢期間不能做出可致受傷的活動。
相關閲讀: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大腦結構與睡眠各階段互為呼應
睡眠主要會受到身體4個機制所控制。潘醫生指,這些機制恰好與大腦不同部位互為呼應。只要理解箇中原理,便可因應作出調整,得到一覺好眠。
生理時鐘:視覺神經核
首先是生理時鐘,亦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節奏;而負責此項功能的是視覺神經之上的神經核。它與視覺神經如此接近,正好說明光照與生理時鐘關係密切。
潘醫生解釋,神經核有密集的神經細胞,負責統籌不同的生理系統,如荷爾蒙分泌、肌肉、能量、新陳代謝等,讓身體可以因應光線而調整清醒或入睡的節奏,全面應付日常作息所需。而長途飛行後的時差(jet lag)導致失眠,正是因為生理時鐘與地理時鐘不吻合所致。
清醒促進機制:腦幹的網狀結構
另一機制是「清醒促進機制」,其相應的大腦部位為分佈在腦幹的網狀結構,它會連繫大腦的不同部位,能夠「點着」或關閉整個腦部,控制全腦功能,讓我們能夠在沒有活動時入睡、活躍時則不會睡去。
快波睡眠:腦橋及腦幹 慢波睡眠:前腦基底
至於慢波睡眠與快波睡眠,潘醫生指,快波睡眠是由腦橋及腦幹控制(可沿脊髓通往四肢);慢波則為前腦基底(可讓大腦意識降低)。控制快波睡眠的部位可統籌全身肌肉的活動與放鬆狀態,讓我們即使發噩夢,身體都不能作出襲擊自己或別人的郁動,以免造成危險。
相關閲讀:【睡眠質素】瞓得差與荷爾蒙有關?增患心臟病及癌病風險?了解睡眠周期
解救失眠7個Tips 由生活入手
潘醫生指,要解決失眠,一般會建議先由生活習慣及睡眠衞生入手:
- 睡眠節奏:盡量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進睡與醒來,有助建立睡眠的節奏;即使失眠亦應避免翌早「補眠」至中午,擾亂生理時鐘。
- 適當運動:睡前進行劇烈運動,會令大腦較難靜下來進入睡眠狀態;但日間有適量運動,加快身體的能量消耗,有助加強需要休息的信息,在晚上容易觸發睡意。
- 睡前輕食:睡前吃些小茶點或飲品,有助令血液流往胃部作消化,讓腦部輕輕缺血可製造疲倦感。然而,咖啡、茶等有刺激提神作用的則不適宜。
- 舒適環境:睡房配置舒適的燈光、寢具及穿着舒服的睡衣,可製造助眠的環境。
- 心態調整:愈擔心失眠愈會導致失眠。如未能入睡,可先離開睡牀聽聽音樂或看看書,目的是避免令睡牀與失眠構成聯想,讓自己更加擔心失眠。
- 認知行為治療:透過個人睡眠日記,可認識自己的睡眠習慣、找出睡眠欠佳的因素,以及哪些提升睡眠質素的方法對自己有效,如鬆弛運動、靜觀練習等。
- 服用藥物:潘醫生表示,安眠藥及鎮靜劑均屬醫生處方藥物,需小心使用。至於非處方藥物,如褪黑激素有助調節生理時鐘,抗組織胺藥物(如舊式傷風藥)則有昏睡的副作用,可作助眠之用。
潘醫生提醒,許多長者長期受失眠、淺睡或易醒等睡眠問題困擾,加上自身患有的其他病患,睡眠不足會令生活質素大受影響。長期失眠的人士可尋求醫生專業意見,使用不同的方法助眠,無需長期承受失眠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