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張先生現年60歲,患有糖尿病;最近兩個月內,感覺體力逐漸下降,做事好像力不從心。在家庭醫生的建議下,他接受了冠心動脈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右邊冠狀動脈嚴重栓塞,而左主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支動脈亦有輕微栓塞,轉介到心臟專科跟進。
張先生心電圖異常,心臟科醫生懷疑他曾患上無徵狀心肌梗塞(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這是一種沒有明顯心絞痛徵狀的心肌梗塞。這種情况較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心臟科醫生建議張先生做心臟血管鏡檢查,其家人卻擔心檢查具入侵性。因此醫生建議先做心臟磁力共振檢查,評估心肌的缺血情况再作決定。針對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磁力共振可以提供以下資料,以幫助醫生作病情評估:
- 心肌梗塞,即已壞死的範圍及嚴重程度
- 受缺血性心臟病影響的心肌的範圍,用以預測心導管手術的成效
- 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射出分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其他相關資料包括心瓣、心包甚至肺積水等狀况
無輻射 顯影劑致敏風險較低
雖然心臟磁力共振較電腦掃描需要較長時間,但不涉及任何輻射,而且採用的顯影劑引起過敏風險亦較低。在檢查前,醫生會指示病人避免服用特定藥物、食物及飲品。一般在檢查當天,透過靜脈注射,注入一些增加心肌負荷的藥物,藉此模擬日常運動的狀態,顯示心肌缺血的部分。
張先生的磁力共振結果顯示,心臟下壁內膜下纖維化(inferior wall subendocardial fibrosis),即是由右冠狀動脈供應血液的一帶心肌,有部分出現梗塞,而其他部分的心肌在負荷測試時也出現缺血情况,但整體心臟功能尚可。以張先生病情為例,接受血管擴張手術(俗稱通波仔)或植入支架,病情通常會有所改善。相反,假如心肌梗塞範圍很大,或者心臟功能不理想,手術則未必對病人有幫助。
張先生在通波仔後,體能有明顯改善,醫生囑咐他除了定時服用心臟藥,更需要好好控制血糖水平,和監察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血壓和血脂,以避免心血管病復發。
文:郭勁明(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
- 【基孔肯雅熱】曾祈殷:約3成半患者發病首星期病徵輕微或未察覺 勿輕視長期後遺症
- 慎防基孔肯亞熱 「疫區」返港噴蚊怕水14日防潛伏期傳播
- 基孔肯亞熱多地爆發 衛健委:可母嬰傳播 暫無疫苗
- 不用日行一萬步?研究:日行7000步可降25%心血管病、38%認知障礙風險
- 【致敏食物】研究:鑑定11種蟹致敏原 首發現皇帝蟹獨有MDH 冀免不必要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