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女士一般在以下兩種情况下發現患上子宮肌瘤:一是月經過多,導致貧血求醫而發現;另一是從無不適、無明顯病徵,有小肚腩但誤以為是肥胖所致,直至接受體檢或產前檢查才驚覺子宮一直長有纖維瘤。部分患者按肚時會感到有小硬塊,小部分嚴重患者會感到下腹有下墜感、痛、小便頻密或大便時較辛苦。
可致子宮內出血或不育
月經期間,子宮會正常收縮。若子宮內長有肌瘤就有可能阻礙收縮。肌瘤長在子宮腔內,容易引致大量出血,亦有可能阻礙輸卵管導致不育。至於懷孕後才發現的患者,醫生更要小心監察肌瘤於懷孕期間的生長速度和大小。
今年發表的醫學研究,追蹤了175名處於生育年齡、被診斷有子宮肌瘤後一年內懷孕的婦女。她們每3個月接受跟進,直至產後6個月為止;其間她們都沒有急性切除子宮肌瘤的需要。結果發現,第一孕期(懷孕首3個月)子宮肌瘤直徑比懷孕前大,懷孕前中位數為22毫米、第一孕期35毫米;第二孕期(4至6個月)轉趨穩定,中位數為36毫米;第三孕期(7至9個月)亦趨穩定,中位數為37毫米;產後6個月子宮肌瘤則會收細,中位數大幅下降至14毫米,比懷孕前還要小。研究更發現,母乳餵哺對子宮肌瘤有抑制作用。此研究結果有助醫生處理相同個案時作為參考。
對付子宮肌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一旦太遲發現,或會因肌瘤長得太大而無法接受微創手術,創傷及手術風險亦相對增加。醫學界雖然並沒有設下檢查的指引,但女士們應該定期接受婦科檢查,當發現有肌瘤,要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並減少攝取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雞皮、黃豆及豆漿等。如月經長期過多以至影響生活,也應及早接受詳細婦科檢查,利用超聲波儀器檢查是否長有子宮瘜肉或肌瘤。
手術選擇:瘤細可用微創 少痛楚不留疤
子宮肌瘤大小並無特別指向,一般年輕時發現的較小。做手術與否需視乎肌瘤位置,若長在子宮內腔,即使體積小也容易影響月經;若肌瘤長至逾4厘米,就要考慮切除。
肌瘤大小、位置及徵狀,還有變癌風險和生育意向,都是手術與否的考慮因素。若屬於內腔肌瘤,會引致經量較多,亦增加小產風險。若子宮內壁長出子宮內膜瘜肉(即細小良性腫瘤),同樣會引起經血增加及不正常月經出血。一般手術可用宮腔內窺鏡,把鏡頭伸到子宮內,當見到子宮肌瘤或瘜肉便直接用手術電刀等儀器切除或削平,不會有傷口。這技術逐漸成熟,在國際上廣泛採用,不單可以減少痛楚,比起傳統手術,對外觀影響較小。最近醫學界亦嘗試利用HIFU(高效聚焦超聲波)達至治療效果,提供多一種選擇。
若長在子宮肌肉內或子宮黏膜外的肌瘤,則視乎不同位置和患者情况,可選擇開刀或微創。若患者已接近更年期又無生育計劃,可考慮切除肌瘤或把整個子宮切除;另外也要視乎肌瘤大小,較大的肌瘤要在子宮開刀,切出肌瘤後再把傷口縫合;子宮肌瘤直徑不大於12厘米則可選擇微創手術,將肌瘤削平。若不計劃生育,亦可用方法短暫阻塞子宮血管,有效令肌瘤縮細八成。
近年微創手術愈見精湛,但只適用於子宮肌肉內及子宮壁外的肌瘤。手術最初為多孔微創手術,肚臍有1厘米傷口,再加附近有3至4個約0.5厘米的傷口;至後來發展單孔微創,只需在肚臍開2至3厘米傷口,視乎醫生的技術和肌瘤的大小,縫合起來近乎見不到傷口。
文:李文軒(婦產科專科醫生)
編輯:陳志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