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 | ✗ |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 | 經常小睡 |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 | 太餓或太飽就寢 |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 | 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 | 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分享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