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臟腑功能與四季變化相關。為何夏天要養心?註冊中醫潘咨遐指出,「心藏神,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中醫所指的心,包括心臟及「神明之心」,前者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心臟,後者是無形的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編者按:養心秘訣戒大喜大悲、戒怒戒躁,飲食宜清淡少辛辣,也可以適當配搭紅色食物來養心,如紅棗、杞子、紅豆。不過,糖尿、痛風患者則慎吃。)
夏天屬火 養心秘訣「靜養」: 戒怒戒躁 飲食低鹽低脂少辛辣
心氣可從面部色澤反映出來,心氣充足則面色紅潤有光澤,心氣血虛則面色蒼白。另外,「舌為心之苗」,舌象是心的外在表現,可以反映心臟健康,例如舌質紫暗或有瘀斑,代表血脈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常見於冠心病患者。潘咨遐強調,中醫辨證包括望、聞、問、切和結合臨牀徵狀,不能只靠舌象,若有上述徵狀或任何懷疑,應諮詢註冊中醫。
夏天屬火,對應五臟屬心。夏氣與心氣相通,炎熱天氣令心火旺盛,容易緊張、情緒波動、煩躁不安。因此夏季養生重點之一是養心。另一方面,立夏後天氣漸熱,身體出汗較多。潘咨遐解釋,中醫有「汗血同源」之說,出汗多易傷心陰、耗心陽,還會影響脾胃消化功能。而為了適應炎熱的天氣,人體腠理(毛孔)開泄,使陽氣外散;結果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悸、疲倦、乏力、失眠、口渴等徵狀。因此,立夏養生,養心之外亦要養陽。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