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9歲染疫童不治無上呼吸道病徵 專家疑新陳代謝問題或免疫風暴 注意5個「腦部不正常運作」警號及血糖變化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確診新增個案單日破1萬宗。昨亦公布第4名染疫離世兒童,一名患肌肉遺傳病、沒有打針的9歲男童昨突然昏迷,入院時已無心跳,前後約數小時不治。有病理學專家指新陳代謝問題或「免疫風暴」,或可令受病毒感染兒童短時間內死亡。若小孩突然出現不願進食、打機、「亂講嘢」等5個情况,可能已經是「腦部不正常運作」的警號,而新陳代謝的問題,則有可能出現血糖過低。另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引述醫管局分析指九成染疫童現上呼吸道感染,近一成發燒抽筋,但9歲童死前沒這些病徵。 Read more

低卡meal plan 減新陳代謝更易肥 自製有營便當 飽肚不增磅

【明報專訊】外賣、帶飯變成抗疫新常態。為了避免外出食飯增感染風險,不少人選擇留在公司捱飯盒。有商家乘勢推出膳食計劃(meal plan),以低卡健康為賣點,餐盒直送工作地點;免卻自備飯菜、排隊買飯的煩惱,更聲稱可減重增肌。不過營養師提醒,小心這些低熱量餐盒的飽肚感不足,會減慢新陳代謝,或導致忍不住亂吃零食填肚,減肥變增磅! Read more

「入五」人士注意:新陳代謝率減慢 身形發福 肌肉流失? 營養師教你增肌餐單+ 2 招簡易運動

【明報專訊】踏入50歲,字頭變,身形也變,脂肪在腰臀積聚,體重節節上升,肌肉卻不斷流失,人也愈見疲倦。一心以為節食減少熱量攝取可扭轉「劣勢」?營養師在此勸你三思! 賽馬會流金匯註冊營養師廖芷珊不時在營養講座上,接觸到「入五」人士,熱門話題之一,是他們感到新陳代謝率隨年齡增長而減慢,身形「發福」;有感於活動量減少,認為進食量毋須像年輕時吃那麼多,覺得一天兩餐已足夠。 Read more

【有片】懶人塑身:帶氧負重交替做 提升新陳代謝率

  【明報專訊】 帶氧和負重運動交替進行 提升新陳代謝率 加強線條美 帶氧運動示範 跳繩 可雙腳跳或單腳輪流跳。如空間有限,可以不用繩子,雙手模擬跳繩動作。先跳1分鐘,轉做負重運動,交替進行,持續10分鐘 目的:鍛煉小腿及下腹肌 注意: 在瑜伽墊上進行 雙手握繩較易控制節奏及協調身體 模擬跳繩不會減低運動強度   負重運動示範 1. 深蹲 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彈力帶套在手腕上,雙手張開與肩同寬;身體緩慢地蹲下,之後慢慢站起。10次為1組,做3組 目的:鍛煉下肢及腹背肌肉 注意:蹲下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腰背保持挺直,眼望前方。彈力帶套在手腕,有助張開肩膀,令身體挺直 2. 腹背訓練 雙手及雙膝支撐身體;右手及左腳提起,盡量伸直,再返回腹部。重複10次,換邊再做10次為1組,共做3組 目的:鍛煉下背及腹肌 注意:提起時,肩膀、手腕、臀部、膝蓋與頭部保持同一水平,眼望地 3. 臀部訓練 側躺,右手前臂支撐身體,左手放在身前,協助平衡。把小型健身球放在雙腿之間,慢慢提起雙腿,再放下。10次為1組,共做3組 目的:鍛煉大腿內側及臀部肌肉 注意:手踭與肩膀垂直,發力時不可縮起肩膀;肩胛骨用力,張開肩膀,上身保持挺直。可用咕?代替健身球 4. 腹部訓練 平躺,左腳屈曲90度,右腳蹬直;雙腳交替屈曲。做10次為1組,做3組 目的:鍛煉腹部及下肢肌肉 注意:動作要清晰明快,蹬直的腳愈貼近地面,難度愈高 5. 進階版 平躺,雙腳伸直提起離地90度,左右腳互相打交叉,同時慢慢下降至離地10厘米,然後慢慢向上提起至開始位置。為1次,共做10次。   示範: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伸展鬆肌 減肌腱黏連 改善「媽媽手」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縮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Read more

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病發率愈來愈高的高尿酸症及糖尿病,原來與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失調有關。雖然尿酸和血糖過高未必完全只跟飲食有關,但不良或失衡的飲食習慣對於兩病的控制及預防影響深遠,不想因為「食」之過而墮入致病陷阱?有註冊營養師教路,要多加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飲食習慣,例如不少人愛喝的老火湯水、果汁、日常會吃的粥粉麵飯等,都有可能是尿酸與血糖失控的肇因,必須慎防這些飲食陷阱! 相關閲讀:【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高尿酸症:多吃高普林食物之過? 要了解飲食與高尿酸症的關係,首先要認識形成尿酸的機制。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指出,尿酸是普林 Purine(又稱「嘌呤」)的分解物,約八成是由新陳代謝產生,餘下兩成則由日常飲食而來。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尿酸都會經尿液排走,但遺傳、病患及藥物等,都可能影響身體處理尿酸的能力,導致尿酸濃度上升。 他補充,男性、有家族病史、年長及肥胖等均是高危一族;經常食用高普林食物的人士,亦會增加患高尿酸症的風險。 相關閲讀: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高尿酸症患者的飲食陷阱及建議 「一般而言,食物都含有普林,難以完全避免,惟不同食物的普林含量高低不一,故高尿酸症患者及高危族群,應該盡量減少進食高普林食物,例如紅肉、內臟、貝類及蝦蟹等。」羅銘駿提醒,不少人愛不釋手的老火湯,由於肉類湯料經長時間烹煮,會隨時間不斷釋放普林進入湯水中,因此喝得愈多,尿酸上升的機會愈大。 他建議,喜歡湯水卻害怕尿酸高,又或是已知的高尿酸症患者,應該以滾湯或素湯代替老火湯,若非「肉湯」不可,則應減少湯水連同肉類一起烹煮的時間,提早取走,有助減少湯水內的普林水平。 每日飲用足夠水 排走尿酸防結石 除了注意普林的攝取量,每日飲用兩公升水亦是不可或缺,因為足夠的水份有助身體排走尿酸及預防結石形成;若因為患有其他疾病或藥物限制等因素需要限水,則應遵從主診醫生指示。 糖尿病:吃糖太多/嗜甜所致? 羅銘駿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一般是由先天因素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而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是後天因素所致,如肥胖、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令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令血糖上升,當中肥胖是最大的風險因素。 「嗜糖的確可引致肥胖,不過若說『吃糖太多引致糖尿病』,則並不完全正確。」他解釋,因為影響血糖的因素不僅涵蓋一般人所認識有甜味的「糖」,而是包含所有碳水化合物,也稱為「醣」類,而「醣」類的攝取量是有效控制及預防糖尿病的關鍵。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對付糖尿病  戒糖抑或戒醣? 很多人認為控制或預防糖尿病的方法,只需完全戒糖便萬無一失,但羅銘駿強調,其實很多食物都含有天然糖份,如穀物類,水果及奶類製品等。若完全戒掉糖份,或會影響飲食均衡及導致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其實糖尿病人毋須完全停止進食所有糖份,反而應避免在飲食中添加額外糖份,更重要的是嚴謹控制碳水化合物(醣類)的攝取量。 「粗糧及全穀類屬低升糖指數食物的首選 ,而粥等稀爛食物屬易吸收及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應可免則免。此外,建議每餐應先進食蔬菜,盡量細嚼食物,有助提高飽肚感及避免進食過量;還要注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屬患有糖尿病人士,在餐後兩小時應檢驗血糖值,以了解自己有否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羅銘駿說。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陷阱和建議 他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對飲食陷阱提高警覺,例如部分長者或為了飲食清淡而少吃肉類,卻因而多吃飯麵等碳水化合物,這反而令血糖飇升;年輕人亦有機會誤以為運動飲品及果汁必屬「健康」之選,但卻忽視了高糖陷阱;至於湯水亦可能是血糖失控的元兇,部分常見的煲湯材料,如根莖類蔬菜,包括南瓜、淮山、薯仔,以至其他豆類食品等,均會令湯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餸菜的醬汁亦不得不防,因大部分均屬高糖、高油、高鹽,應可免則免。 預防尿酸及血糖過高要有法 高尿酸症及糖尿病都是慢性代謝疾病,兩者更是息息相關。有研究顯示,尿酸過高的人士,患糖尿病的機會比健康人士高兩倍;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不佳,會影響腎臟功能,繼而令尿酸過高。 羅銘駿強調,兩病有着共同的風險因素:因飲食過剩導致肥胖問題,故控制飲食是重要一環,他鼓勵大眾不妨從年輕時開始養成均衡飲食習慣,並且每周要做150分鐘中等程度的帶氧運動,有助消耗熱量,以預防肥胖,同時亦對控制尿酸和血糖有莫大幫助。 Read more

NMN可逆齡抗衰老?過量用或有副作用:腸胃不適、頭痛、傷肝腎、加速腫瘤生長   

【明報專訊】到底NMN是什麼呢?近年新興的NMN(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產品備受追捧,標榜可逆齡抗老;除了口服產品,面膜、乳霜等護膚品亦加入NMN,聲稱能提升肌膚彈性、擊退細紋……可信嗎?想知道NMN的功效,須先認識NAD+轉化機制。(編者按:如果服用過多的NMN會有副作用嗎?有專家提醒,會有例如腸胃不適、頭痛,影響肝腎功能等副作用,還要注意過量使用NMN護膚品同樣有可能導致以上風險!濕疹、敏感肌膚等人士要格外小心挑選護膚品。) NMN可延衰老、增肌膚彈性?專家:轉化NAD+ 具抗氧化功效 過量或有加快腫瘤生長等副作用 近年新興保健品NMN,動輒過千元一瓶,聲稱可以提升肌膚彈性、延緩衰老、防止脫髮等,被吹捧為現代長生不老藥。專家指出,NMN能轉化成NAD+。NAD+參與人體許多生化作用,包括促進新陳代謝率、增強體能、修復受損DNA。然而,NAD+水平太高可能令腫瘤生長速度加快。 維他命B3進入人體 轉化為NMN 再合成NAD+ NAD+參與人體許多生化作用,包括促進新陳代謝率、增強體能、提起精神、改善運動表現、修復受損DNA等。 身體透過不同方式製造NAD+,如從食物中轉化。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註冊營養師黃蘊芝指出,天然食物如肉類、魚類、種子可補充維他命B3,幫助身體製造輔酶及協助釋放能量;維他命B3進入人體後,透過不同途徑合成NAD+。 簡單來說,維他命B3首先會轉化成煙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再轉化為NMN,最後產生NAD+。 NMN是NAD+前體,近年在保健產品市場冒起。然而,NMN並非有效成分,對人體真正有功用的是NAD+。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進一步解釋,NAD+就好像「身體裏面的錢」,各種生化反應都需要NAD+,沒有「錢」就做不到。如果NAD+不足,身體無法分解糖分以產生足夠能量,細胞新陳代謝亦會減慢。此外,NAD+具有抗氧化功效,有助清除造成老化的自由基。NAD+增多時,有助修復身體機能。 相關閲讀:【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沒證據可治脫髮、新冠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補充,NAD+是身體細胞所含有的一種輔酶,可用作修復細胞及促進新陳代謝等。體內NAD+水平會隨着年齡下降,有研究指出,若提高身體內NAD+水平,有可能減低退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認知障礙症,甚至具抗衰老等作用。然而,目前相關研究還未足夠證實此關係,暫時亦沒有證據顯示NMN可以治療脫髮或者白髮,至於外用NMN護膚品的功效也有待證實。 NMN產品不但標榜逆齡抗衰老,還聲稱可以對抗新冠,預防或改善新冠後遺症。蘇子謙提到,有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體內NAD+不足。「新冠重症患者通常是長者,他們本身的NAD+水平不足,加上身體對抗任何病毒感染都需要動用許多NAD+,因此重病後體內NAD+水平會下降。」理論上,補充NAD+可以加速身體復元,令免疫系統重新活躍,惟臨牀上未有充分科學證據證實服食NMN產品能治療新冠。 黃蘊芝亦指,NAD+水平會隨年齡下降,30歲後新陳代謝減慢,使身體機能運作不如年輕時的狀態。「然而,NMN產品是否確實能提升體內NAD+水平、提升多少NAD+,以及能否被人體運用,這是存疑。」現時許多NMN產品研究來自動物實驗,人體試驗仍處於早期階段,暫時未有大型臨牀研究支持NMN產品的功效。 副作用:腸胃不適 頭痛 傷肝腎 服用過多的NMN有可能造成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頭痛,影響肝腎功能。林嘉雯提醒,由於NMN可以透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過量使用NMN護膚品同樣有可能導致以上風險。此外,濕疹、敏感肌膚等人士要格外小心挑選護膚品,建議先諮詢醫生意見。 由於暫時未有臨牀研究建議劑量多少,切勿同時服食多種NMN產品。黃蘊芝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服食NMN產品前應諮詢醫生、藥劑師或營養師意見,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及留意產品成分。蘇子謙補充,NAD+水平太高有可能令腫瘤生長速度加快,因為腫瘤生長需要許多NAD+。癌症患者服食NMN產品可能有風險,服食前應諮詢主診醫生的意見。 知多啲:服大量維他命B3 傷肝面紅等過敏反應 既然維他命B3可以合成NAD+,為什麼不直接服食維他命B3或NAD+,反而選擇NMN?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表示,雖然維他命B3在體內亦會轉化成為NAD+,但攝取大量維他命B3會使血管擴張,出現面紅「㷫烚烚」的過敏反應、低血壓,更會令肝臟受損。至於NAD+則由於半衰期短,直接服食會很快被消化,而且NAD+分子太大不能穿過細胞,所以不會直接補充NAD+。然而,對於NMN產品的臨牀試驗尚未完成,目前關於補充劑量、是否需要長期服食等數據不足。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讓身體自然產生NAD+:遵晝夜節律、 識食、多運動 與NMN產品相比,以下方法有較多科學證據支持提升NAD+水平;靠身體自然產生NAD+,不用擔心過量NAD+的問題。 ‧NAD+水平受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的監督,參與生理時鐘調節。充足睡眠及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能夠增加NAD+ ‧多做運動,可逆轉NAD+因年齡而下降 ‧不應暴飲暴食,過量攝入脂肪和糖。高脂或高糖飲食需要動用許多NAD+來消化,令體內NAD+減少 ‧透過均衡飲食,每天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3(建議成人每天16毫克)、蛋白質(人體每天所需能量的10%至15%)等都有助提升NAD+水平,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及能量釋放 ‧在攝取足夠鐵質、維他命B6、維他命B2的前提下,從食物中攝取的tryptophan色胺酸(胺基酸的一種)亦可在體內轉化成維他命B3。色胺酸可以從雞肉、奶類、芝士、果仁等食物中攝取 (資料提供: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註冊營養師黃蘊芝) 「凍齡」秘訣:防曬、心境開朗 防膠原蛋白流失 想養顏抗衰老,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認為,最重要是預防膠原蛋白流失,「20歲後,皮膚膠原蛋白開始下降,最重要是每日塗上有效的防曬產品,因為紫外線是破壞皮膚膠原蛋白的主因」。另外,保持心境開朗、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都是科學化的「凍齡秘訣」。 改善頭皮健康防脫髮 至於防止脫髮,就要在改善頭皮健康方面下工夫: ‧洗頭水溫應在37℃以下,不可過熱,否則會使頭皮乾燥,甚至灼傷頭髮及頭皮 ‧使用低溫風筒吹頭 ‧户外活動時,戴太陽帽保護頭皮 ‧盡量減少染髮電髮 攝維他命B群:五穀、蛋、奶 少吃「垃圾」 從營養學角度,註冊營養師黃蘊芝建議均衡飲食,含維他命C與E、多酚類、硒等具抗氧化功能的食物,可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有助抗衰老。此外,日常飲食攝取足夠維他命B群,例如五穀、肉類、奶、蛋。維他命B群是輔酶,幫助身體促進新陳代謝和生化作用,有助保持皮膚和毛髮健康。另一方面,應少吃煎炸或「垃圾食物」,這些食物會令自由基增加。 充足睡眠 勿日夜顛倒 敷白芷服石斛 先諮詢中醫 兼具註冊中、西醫資格的蘇子謙提醒,充足睡眠對皮膚健康尤其重要,因為身體會在睡眠時修補基因破損。不過,這個重要功能都是以「晝夜節律」為基礎,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會影響此機制。 中醫亦有外敷內服的方法,譬如將白芷磨成粉末敷面,有助美白去斑;石斛內服具養陰作用,現代研究發現石斛某些成分有美白和抗氧化作用。此外,沙參、麥冬、當歸、熟地黃有利頭髮和皮膚健康。因應個人體質不同,建議外敷內服前先諮詢中醫意見。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你有拖延症嗎?勤運動、減肥、戒夜睡?專家:實踐健康目標7個建議

【明報專訊】兔年你有什麼新的健康目標?勤做運動、減肥成功、不捱夜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一份有關拖延症的研究發現,逾九成人的新年目標到年尾都失敗,原因是大部分人一直拖延開始的日子,是因為意志力不足?專家認為成功不是靠意志力,先要認清背後動力來源,訂定baby steps,才有望打破失敗循環,一起be a better me!要實踐健康目標,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等提供了7個建議,幫助大家新一年坐言起行! 相關文章:【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拖延症因意志力不足?運動、減肥、戒夜睡 健康目標難達成? 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人在年初訂立各種計劃,其實是心理學的「新開始效應」(fresh start effect),指很多人習慣在新一年、整歲數(如30歲、40歲)、重要日子等訂立新目標,改掉舊習慣。「新年目標失敗,亦與這個效應有關係。」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黃仲遠(Mills)解釋,透過「新開始效應」訂立目標,容易會變拖延,「一年有太多這些有標誌意義的日子,每月開頭就有一次,令人認為下次開始都可以」。例如想控制飲食,有些人認為享受過元旦新年的「最後大餐」,留待農曆新年再開始也不遲,結果一再拖延。 「新開始效應」 易推遲起步 加拿大心理學教授Timothy Pychyl在其一份拖延症的研究中,引述一項有關實現新年目標的調查,該調查發現僅8%人成功在一年後實現年初訂立的目標,原因是大部分人一直拖延開始的日子;Mills認為「最重要是目標背後的動力,(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何要現在做」,才是成功最重要的元素。 專家教路 實踐健康目標無難度: .目標要具體 有期限 至於如何訂立目標?Mills舉兩個英文字母:S(Specific,具體)和D(Difficult,困難)。目標要夠具體,清楚訂出明確目標。「『減肥成功』是很差的目標,怎樣才算『成功』?磅數?脂肪?還是其他身體部分都要瘦?」目標愈具體愈好,如體重降到幾多,最好有時間框架,幾時開始、幾時結束。最終目標亦要有一定難度,增加成功感,如果整體太容易,也會讓人拖延。 .動力比意志重要 從最小步開始 進入實戰,第一步永遠最難。一般人認為執行目標需要有無比意志力,Mills卻說意志力並非最重要一環。「當認為它最重要,就會很集中鍛煉意志,做不到就會自我感覺很差,從而放棄,實際上逾九成人都會輸給意志力;因此意志力並非最重要,而是實踐目標的動力,有動力就可幫助提升意志力。」 他提醒大家別高估自己的意志力,第一步應訂下baby steps,從最小步開始,「要幾乎毋須意志力都能開始」。如長達一年的目標,首一兩個月的階段目標訂得愈短、愈小愈好。以建立跑步習慣為例,第一步可能只是買裝備,第二步是每周下樓行一個圈,當覺得很容易,原來自己做得到,就會愈來愈熱中,慢慢才增加難度。 .目標公開、視覺化 「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因為有時會忘記、中途會放棄。」他建議將目標視覺化,例如目標是收身,可買一條裙或褲放在經常見到的地方,或者拍照後放在書枱或錢包等,經常提點自己;亦可以將目標告訴身邊人,「目標愈公開,成功機率愈大」,讓更多人幫忙監察、提點。 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還有以下建議,幫助大家新一年實踐目標。 .多做運動 從低強度開始 運動有益健康,年初很多人都雄心壯志說要做運動,最後卻無疾而終。「最大藉口是很忙,其他事情優先,而不投放時間在運動上,其實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已夠做運動。」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教授、註冊物理治療師曾志聰認為,大家需先認識自己的健康風險,覺得有做運動的必要,才會有動力將運動放在優先次序之上。舉例說,長者年紀大,易有骨質疏鬆、肌肉力量變差、平衡力下降,跌倒後易骨折,需要做負重或改善平衡力的運動;而上班族久坐少郁動,心肺功能下降,行兩層樓梯已氣喘,因而要做帶氧運動改善問題。 了解自己需要,然後選擇合適運動。他建議從低強度開始,以跑步為例,從緩步跑開始,讓身體適應;首幾次目標跑步時間可訂得較短,如每日跑5至10分鐘,持續1星期,如發現自己能夠完成,可增長時間;僅僅完成的話,就維持下去,試多幾個星期再調整。當跑步時間增加後,再提升速度。「剛開始無論運動量、次數、強度都較低,但不要緊,因為這是起點;向前望,慢慢加上去,就會見到健康效果。」他提醒大家毋須心急,「運動帶來的健康效果需要4至6周後才感受到,如果運動後更開心、輕鬆、走路更快,可變成持續的誘因」。 .改正坐姿 校鬧鐘提醒 都市人常以不良姿勢玩手機、使用電腦,長期易致胸椎弧度增加、頭向前傾,造成寒背。曾志聰指,日復日每天好幾小時維持這不良姿勢,會導致頸胸肌肉緊張,頸椎受壓;長遠或導致頸椎病,出現頸痛、手部麻痹。怎樣改善?「建議在辦公室用電腦的人,用手機設鬧鐘,每1、2小時響1次,提醒自己矯正坐姿,或(定時)站起來放鬆肩膀。」 .戒翹腳 認知帶來健康風險 翹二郎腿是常見不良姿勢,曾志聰表示,翹腳久坐可致骨盆後傾,增加椎間盤壓力;翹腳時盆骨歪斜,左右不平衡,令腰椎周圍肌肉受力不平均,出現痛楚。當壞習慣形成後並不容易改,最重要認知到翹腳的風險,每當準備翹腳時,想起所帶來的問題,就會自動放下一隻腳。 .多飲水 加青檸增意欲 很多人忙起來時滴水不沾。註冊營養師潘卓琳指,「水可補充身體因新陳代謝、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對於維持體溫、輸送養分、排走身體廢物都很重要」。我們自小被灌輸一日要飲6至8杯水,潘卓琳指這只是一般指引,每人實際所需水量不同,體重、運動量、氣溫等都有影響。建議以「體重(kg)×30毫升」,計算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水分。以50公斤重成年人為例,每日便需要1.5公升水分,如果每杯240毫升計算,即至少需要6.25杯水,或湯、粥等流質食物。 計好自己需要水量後,可以買個大約1公升大水樽,確保自己1日飲到2瓶;「有些人會買有飲管的水樽,隨手拿過水樽就飲,毋須很專注在飲水上」,她續說,亦有人會下載專門提醒飲水的手機應用程式。「如果覺得水沒有味道,可以添加薄荷或水果片如青檸等,提升飲水意欲。」 .不捱夜 睡前半小時避用手機 為爭取me time,不少人即使早早上牀,仍玩手機至凌晨才入睡,影響翌日精神。想戒去捱夜惡習,潘卓琳建議訂立作息時間表,如晚上11時上牀,12時前睡覺;睡前30分鐘做些較靜態活動,如冥想、閱讀,並避免接觸熒幕,「可在睡前半小時將手機設定為『睡眠模式』,讓提示信息不再彈出」。睡前2小時可吃一些幫助入眠和改善睡眠質素的食物,如含豐富鎂和鉀的香蕉,可助放鬆肌肉,並含有色胺酸,可產生助眠的褪黑激素;而牛奶、芝士等乳製品同樣含色胺酸,還有蛋白質,可助分泌褪黑激素,提升睡眠質素。 相關文章: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儲存糖分及分解毒素等重要功能,一旦肝功能出現問題,脂肪有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常見的「脂肪肝」問題;一旦患上脂肪肝,有機會引致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更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可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處理,並列舉四大護肝建議,以助提高逆轉病情的機會。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透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等,有望逆轉脂肪肝。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脂肪肝沒明顯病徵 隨時無聲致糖尿病、肝硬化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正常情况下,脂肪一般只佔肝臟重量的4%-5%,一旦佔比高於10%,可界定為脂肪肝;據統計,現時約有一成至三成港人患有此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接受超聲波肝臟掃描,才有機會意外發現,因此相對容易被忽略,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若果肝功能受損,肝臟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形成糖尿病;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纖維化,引致肝硬化,甚至最終演變為肝衰竭。 早發現並改善  助提高逆轉機會 余思行認為,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同時盡快按醫學建議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她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如能按營養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有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可見脂肪肝並非完全不能逆轉。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營養師四大建議 逆轉脂肪肝 余思行列出四大建議,提醒市民如何注意飲食,從而提高逆轉脂肪肝的機會。 1. 慎選健康脂肪  減脂肪攝取 除了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大眾亦應慎選食物,攝取更多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屬於健康脂肪,建議多選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等食物,都有助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至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則有損健康,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西餅及煎炸食物均含有這類脂肪,應少食為妙。 2. 減糖分攝取 一般食物中常見的蔗糖,當中有一半的成分是果糖,果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而這些脂肪不會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只會在肝臟積聚。此外,經常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和飲料,會引致肥胖,提高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常見的高糖分、高熱量飲食包括果汁、汽水、能量飲品、蛋糕及雪糕等。 至於新鮮水果,雖然含有果糖,惟只要每天限制於兩至三份,對健康人士而言一般沒有問題。 3. 避免酗酒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常人高3.6倍,這是因為酒精含有毒性,肝臟會率先將其處理分解,因此如過量攝取,會令其未能及時分解其他營養素,包括脂肪,間接令脂肪積聚;而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亦即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變相增加了脂肪攝取。酗酒人士長期攝取過量酒精,亦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如未能避免飲酒,男士應限制每日飲酒量為*一至兩份;女士則每日少於*一份。 *一份酒精等於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紅、白酒;或30毫升烈酒。 4. 控制體重防肥胖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這是源於中央肥胖會令脂肪代謝及儲存出現問題,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加,導致大量脂肪湧進肝臟,當肝臟未能及時分解,便會積聚,形成脂肪肝。 建議肥胖人士應積極減肥,因為有研究發現,減去5%至10%的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然而,減肥並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計劃地訂下減重目標,循序漸進。首先,肥胖人士應先了解自身的脂肪及肌肉比例,再訂下合適的減重目標,之後可按個人的飲食喜好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餐單,以提升新陳代謝率,減走多餘脂肪,長遠是維持標準體重。減肥人士需注意,提升新陳代謝率在減肥中尤為關鍵,因為它有助避免減肥進入平台期,有需要可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Read more

孕婦感染新冠要注意的5個問題 中醫分享懷孕確診如何自療紓緩喉痛失聲

【明報專訊】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風險相對較高。註冊中醫黃晶晶懷孕12周時確診,隔離期間以中成藥「自療」,配合按摩和湯水紓緩咳嗽、喉嚨痛、失聲等不適症狀,剛誕下健康寶寶的她分享康復之路。若孕婦不幸確診,新冠病毒會否影響胎兒?隔離期間應否如期產檢?可否服用中成藥或抗病毒藥物?請來中西醫一同解答,關於懷孕期中招的5個問題。 中醫懷孕期間感染新冠 按穴DIY湯水「自療」 5個孕婦確診問題 2022年初,註冊中醫黃晶晶繼丈夫發燒並確診後,翌日亦發燒,快速抗原測試結果呈陽性。當時她懷孕12周,但遲遲未獲安排送院,一直居家隔離等候。隔離期間,無法外出就醫,在有限資源下,她憑自己的中醫知識,採取一些方法自救,紓緩症狀。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發病初期發燒、喉痛、咳嗽 體質各異 忌自行服中成藥 黃晶晶憶述,發病首3天有發冷、發燒、喉嚨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跟感冒差不多。第一晚持續幾小時輕微發燒,徘徊38℃左右。她服食感冒清熱冲劑中成藥,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之效;亦服食了清熱解毒抗病毒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以幫助退燒及緩解喉嚨痛,但擔心藥物可能會影響胎兒,故把劑量減半。 不過,她提醒,因自己具備中醫知識可按病情用藥,大家不應仿效。「一旦確診新冠,切勿自行服食中成藥,必須尋求專業意見。每人體質各異,在缺乏醫囑下胡亂服藥,可能適得其反。」 發了一晚燒後,出了一身汗,開始退燒,周身骨痛亦緩解了。中成藥服了3、4天後,大部分症狀減退,便停止服藥。唯獨喉嚨痛始終沒有緩解,且愈來愈嚴重,病發第3天更完全失聲。 粥水湯水為主 加陳皮健脾開胃 她表示,懷孕早期孕吐較明顯,胃口原本已不好,確診後胃口變得更差,加上疲憊不堪,根本沒有進食意欲,每日亦未必食足三餐。但要抵抗疾病,又不得不補充體力及水分。她採取清淡、容易消化的飲食原則,以粥水、湯水為主,略加陳皮,有助健脾開胃。 相關閲讀:【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雪梨南北杏湯 紓緩喉嚨痛失聲 雪梨南北杏湯是她當時經常炮製的湯水,材料及做法簡單,2個雪梨(連皮),加適量南北杏、少許陳皮、清水煲成湯水。「雪梨潤肺,南北杏化痰止咳,陳皮健脾化痰,此湯有潤肺之效,有助紓緩喉嚨痛、失聲的不適。想味道更可口開胃,可再加1個蘋果(去皮)煲,蘋果潤腸,有助排便。當時胃口欠佳,較適合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此湯湯渣煲至腍身,易於入口。除補充體力外,多飲這類潤肺湯水,有助緩解喉嚨不適,畢竟一確診,口腔已好乾涸,喉嚨持續有恍如刀割的痛楚。」 按摩兩穴位 助止咳平喘 孕吐加上咽痛咳嗽,滋味很難受。當時黃晶晶受咳嗽困擾,但又不想食止咳藥,故按摩兩個有助止咳平喘穴位,分別是定喘穴(位於背部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中間,往左右各半寸)及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有兩種按摩方法,一是用手指加按摩油輕輕從上至下推揉穴位,另一種則是溫熱穴位。每日按1至2次,每次按1至3分鐘。 她指出,懷孕晚期確診若有慢性咳嗽,會較辛苦。因為用力或頻繁激烈咳嗽,會增加腹腔壓力,原本已挺着的大肚承受的壓力更大,有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影響胎兒;建議這時應求診,亦可按摩上述穴位,紓緩咳嗽。 樂觀抗疫 多休息做伸展運動 準媽媽確診最擔心當然是病毒會影響胎兒,黃晶晶也不例外。一般18至22周後開始感覺到胎動,超聲波檢查才可較詳細地檢查胎兒結構及其發育情况。當時她懷孕12周,無法在隔離期間做相關檢查,難以了解胎兒發育有否影響,難免擔心。 「上網瀏覽相關資訊,知悉確診孕婦之後誕下的孩子都十分健康,所以跟自己講:『一定會大步檻過』, 心態積極很重要。確診後精神不好,便多休息,做一點伸展運動、看電視,輕鬆一下,以正面心態抗疫。」直至核酸檢測結果變回陰性,她急不及待趕去私家醫生處做超聲波檢查,知道胎兒發展無異常,終於放下心頭大石! 接觸過不少新冠確診病人,自己也受過病毒煎熬,經此一役,她有一番感受,「新冠傳播力較強,就算注射了疫苗,大多數人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症狀,體質較好的人康復較快,亦較少新冠後遺症;體質差的人康復時間慢,較多後遺症,如氣管敏感、疲勞、流鼻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食慾減少等。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大家平時不要放棄鍛煉身體,適時養生,多飲暖水,少飲凍少食生冷,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免疫力就會好」。 懷孕前已接種兩針疫苗,一直有運動習慣,加上不飲凍不吃生冷。她笑言,新冠康復後沒有新冠後遺症。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確診應對:懷孕後期中招 重症風險較高 【明報專訊】孕婦不幸確診新冠,要注意什麼?且聽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心怡以下的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問:孕婦染疫風險如何? 答: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各種病毒風險較高,包括新冠病毒。香港婦產科學院鼓勵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學院網站亦提供備孕及懷孕人士接種新冠疫苗的建議,詳盡解釋於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利弊。雖然新冠病毒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並不常見,但亦有可能令孕婦出現嚴重症狀及早產的風險。 作為婦產科醫生,我會依照學院指引,為準媽媽解釋接種疫苗的疑慮,令她們有足夠資訊衡量接種的風險與好處。她認為接種疫苗是準媽媽個人選擇,不論接種與否,該決定亦應被尊重。不過無論有否接種疫苗,都應該做好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地方等,減低感染風險。 問:確診孕婦會出現哪些症狀? 答:處於適育年齡的女性,大部分都沒有長期病患,再加上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病徵一般較輕微,如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等,甚至沒有症狀。但亦有孕婦會出現較嚴重病徵,如肺炎、氣喘、呼吸困難、胸口痛等。特別是懷孕後期(即5個月或以上)才感染,較大可能有嚴重症狀或併發症,甚至需進入深切治療部(ICU),或者需要使用呼吸機。對胎兒構成的風險更大,增加早產風險。 呼吸難、心口痛、胎動少 即睇急症 問:確診後,孕婦下一步要怎樣? 答:視乎症狀而定。如果症狀較輕微,例如有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肌肉痠痛、流鼻水、咳嗽等,可以透過醫管局的流動應用程式「HA Go」,查詢並預約新冠指定診所求醫,這些診所專注處理輕微感染症狀的新冠病人。 但如果出現嚴重症狀,例如神志不清、氣喘、呼吸困難、心口痛、使用退燒藥後仍持續兩天發熱(超過38.5℃)、胎動減少(對於超過24周的孕婦)等,就要立即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盡快接受適切治療。 不會用抗病毒新藥 問:居家隔離期間,確診孕婦怎樣監測自己的病徵? 答:醫生會為孕婦處方藥物紓緩症狀,例如處方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馬來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來紓緩發燒和流鼻水,以及喉糖、止咳藥等。至於現時用來治療新冠的抗病毒藥物、抗體治療,則不會應用在孕婦身上,畢竟這些新藥使用在孕婦方面的數據不多。平時孕婦應每天記錄呼吸、心跳、體溫,以及胎動,若有任何異樣,應盡快聯絡醫生。 問:確診孕婦應否如期做產檢? 答:確診後,孕婦應立即聯繫其主診的婦產科醫生,以便醫生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專業建議。一般而言,如過往檢查結果屬低風險懷孕,主診醫生有可能建議推遲產檢,以減低確診患者感染其他人的風險。若懷孕屬於後期,或懷孕風險較高,醫生可能安排於隔離房間做產檢。 Read more

蘋果皮含豐富膳食纖維、抗氧化物 飲蘋果醋要稀釋 避免侵蝕牙齒琺瑯質(食得smart)

【明報專訊】蔬菜和水果是健康飲食中不能缺少的一環。衛生防護中心建議「日日二加三」,即每日進食最少二份水果和三份蔬菜(一份水果相等於半條香蕉或一個中型蘋果、橙或梨),有助改善腸道健康及減低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和部分癌症的風險。而不少人將「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句話掛在嘴邊。價錢大衆化、方便攜帶的蘋果,究竟對身體有什麼好處?(編者按:蘋果皮含豐富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蘋果醋中的醋酸有穩定血糖及控制體重?飲用時要注意什麼,以免牙齒琺瑯質受損?)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蘋果皮含豐富膳食纖維、抗氧化物 飲蘋果醋要注意稀釋 一個中型蘋果能提供約80千卡熱量。雖然維他命C含量不及柑橘類水果,但同樣含有豐富具抗氧化功效的類黃酮 (flavonoids)。人體在正常新陳代謝時會產生自由基(free radicals)這種影響細胞老化的代謝副產物。當體內自由基濃度過高,令抗氧化物被過度耗損,便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白內障和癌症等疾病風險,而蘋果中類黃酮便能發揮其抗氧化功效對抗自由基。 水溶性纖維果膠 助益生菌生長 此外,蘋果亦含有豐富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水溶性纖維形成凝膠狀,有助延緩食物於胃部的排空時間,令飽肚感增加,幫助控制熱量攝取和體重,並可與油脂物結合再排出體外,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和維持血糖於正常水平。而蘋果最主要的水溶性纖維為果膠(pectin),是益生菌食物——益生元(prebiotic)。雖然益生元不能被人體分解和吸收,但可被腸道中益生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SCFAs),促進益生菌生長和維持活性,幫助維持腸道健康。研究更指出,由益生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或有助預防慢性疾病,減低過重或肥胖、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過敏和致癌等狀况。 雖然蘋果含有許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但是大部分的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都在蘋果皮。然而,人們總是會擔心蘋果皮上有農藥殘留的問題而把皮削掉,大大削減營養價值。無可否認,蘋果的農藥殘留量一向都是蔬果中名列前茅。根據美國環境工作組織(EWG)2022年公布「含有最多有害致癌農藥殘餘物的非有機新鮮農作物的名單(Dirty Dozen)中, 蘋果排行第五,更是水果類別當中的三甲。而科學研究更表明,多食用農藥殘留量高的產物會損害健康。雖然如此,削掉蘋果皮並不是減低農藥殘留問題的唯一方法,只要徹底洗淨或選購有機的產品,便能有效減少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蘋果醋須稀釋 免壞牙傷胃 新鮮、未經加工的整個蘋果的營養價值最高,這是毋庸置疑。而蘋果的產物,例如蘋果乾、蘋果醬和蘋果汁等,營養價值會因其加工處理的過程而減低。另外,時下流行被視為「減肥與控糖恩物」的蘋果醋,即由蘋果汁加入醋酸菌二次發酵而成。蘋果醋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短鏈脂肪酸之一的醋酸,而有部分研究顯示,醋酸同樣有延遲胃部排空、穩定血糖及控制體重。不過飲用時要注意必須把蘋果醋稀釋,避免因酸性太強導致牙齒的琺瑯質受侵蝕及胃部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大部分人蔬菜量未達「日日二加三」 根據本港2018至19年度健康行為調查發現,超過九成15歲或以上人士每天所進食的蔬果量未達「日日二加三」的建議標準,更有超過三成人並非每天都有進食水果的習慣。因此,即使蘋果營養再豐富也好,必須建立及配合均衡飲食的習慣,才可以有效控制體重和維持身體健康。 相關文章:【磨牙】長期磨蝕牙齒礙進食 致牙骱痛、頭痛 磨走琺瑯質增敏感牙齒機會 注意睡眠窒息、壓力響警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邵嘉晞(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註冊營養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