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牙周病有惡性循環 嚴選有營食物控制血糖水平 助維持口腔健康

不少人或以為口腔疾病只是與口腔清潔欠佳有關,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水平控制欠佳,有可能引致牙周組織發炎,形成牙周病。因此,糖尿病人除了注重口腔衛生,控制血糖亦非常重要,建議從飲食中着手,多選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及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有助穩定血糖之餘,亦可維持口腔健康。 糖尿病與牙周病的惡性循環 須控制血糖水平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引述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士患上牙周病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這是因為糖尿病人血液中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及脂肪激素(Adipokines)增加,能抑制胰島素及免疫功能,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容易滋生,加劇牙肉發炎,甚至誘發牙周病。此外,一旦患上牙周病,會令糖尿病病情更難控制,這源於堆積在牙齒表面或牙齦溝上的牙菌斑,會刺激牙齦發炎,增強胰島素抗阻,令血糖控制更難穩定,形成惡性循環。 低升糖指數食物 餐後血糖升幅較平穩 要維持口腔健康,除了做足口腔清潔,控制血糖水平亦同樣重要,當中包括從飲食着手,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即是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進食後,對體內血糖水平上升的速度。羅銘駿表示,進食適量的低升糖指數食物,餐後血糖升幅相對會較為平穩,有助更有效控制血糖。 他提醒要留意食物的處理及加工過程,會影響食物的升糖指數,例如經去除穀物的麩皮和胚芽後的精製碳水化合物(例:白米、白麵包),升糖指數較高,較易被身體吸收致血糖上升,因此應多選吃全榖類碳水化合物,例如紅米、糙米等,當中含有的膳食纖維更可延緩身體吸收碳水化合物,而咀嚼高纖食物更有助去除牙齒表面污垢,有助減低患牙周病風險。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高纖食物選擇(每半碗含2-4克纖維) 種類及分量 部分食物選擇 五穀類*(分量按熱量需求及運動量而定) 紅米、糙米、薏米、麥米、燕麥、全麥麵包 綠葉蔬菜*(每日2碗或以上) 西蘭花、菠菜、白菜、菜心 水果*(每日進食2-3次,每次1份或半碗) 蘋果、橙、桃、啤梨 攝取鈣質及多元維他命 助維持口腔健康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亦有助維持口腔健康。羅銘駿指出,鈣質是維持牙齒的重要礦物質,同時有助保持齒槽骨的密度,如未能攝取足夠鈣質,或增加牙周病和蛀牙風險。 補鈣之餘,攝取足夠維他命D、維他命C及維他命B群亦十分重要。維他命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有助促進腸道中吸收鈣質,提供牙齒礦化鈣的需要,一旦缺乏維他命D,有機會令琺瑯質與象牙質發育不全,形成牙齒基質凹陷。 陽光照射維持體內維他命D 要注意食物中的維他命D含量並非很高,因此單靠食物來源一般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其實維持每星期2-3次、每次讓陽光照射臉部、手臂和手部皮膚約5-15分鐘,已足夠維持體內維他命D的正常水平。如有需要亦可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考慮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至於維他命C則有助維持口腔中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的健康,其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體內自由基,防止攻擊牙齦內的結締組織,同時可協助合成牙周組織的物質及修復傷口。維他命B群則主要協助身體新陳代謝及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其中維他命B2及B3有助預防牙齦發炎,保護口腔周邊及黏膜組織及促進細胞新陳代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含維他命及礦物質的食物選擇 種類 部分食物選擇 鈣質*(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1200毫克) 高鈣脫脂奶、高鈣豆漿、硬豆腐、果仁、深綠色的蔬菜 維他命D*(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約600-800國際單位) 深海魚、穀物早餐、牛奶、蛋黃 維他命C*(男士應攝取約90毫克;女士應攝取約75毫克) 奇異果、橙、草莓、西蘭花、燈籠椒 維他命B群 三文魚、吞拿魚、牛肉、豆類、奶製品、全穀物 Read more

牙痛、流牙血非熱氣 了解牙周病先兆 原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刷牙時流牙血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一般都會以為是「熱氣」,認為過兩天便會好,因而忽視這有機會是牙周病的先兆!牙周病早期並無明顯病徵,容易被忽視,亦未必知道原來牙周病竟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Read more

【牙周病、蛀牙】牙痛慘過大病 牙齒問題成因多 世界口腔健康日:好好保護32顆牙齒 0蛀牙

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成年人有32顆牙齒,如何做到0蛀牙呢?不少人都感受過「牙痛慘過大病」,事實上牙齒問題及其成因有很多,流牙血、牙周病、蛀牙、磨牙、剥智慧齒、牙齦發炎……若不及時處理和治療,會有什麼後果呢?如何好好保護自己的牙齒到晚年呢?年齡漸長,牙齒問題亦愈來愈多,若牙齒變黃、變灰,有機會重拾美白牙齒嗎?有營養師指出,被稱為「陽光維他命」的維他命D,對於人體的骨骼健康,包括牙齒,以至抗炎及免疫能力都非常重要。怎樣曬太陽才能讓身體自行製造維他命D呢? Read more

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一旦發現自己刷牙時有血,都會擔心自己是否患上了牙周病。牙周病的成因主要是口腔衛生欠佳所引致,患者的牙齦會發炎、腫脹、出血等,嚴重者更會牙齦萎縮,導致牙齒脫落。醫生一般會透過評估患者的牙槽骨、牙齦情况、生活習慣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等,來判斷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及發展速度。一般而言,輕微牙周病患者只需注意日常口腔衛生、定時洗牙便可逆轉,嚴重患者則或需要麻醉,接受深層治療。 Read more

增廣健聞 – 腦退化與牙周病有關?

【明報專訊】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一種腦退化症)或與牙周病有關。腦退化症成因,目前仍是眾說紛紜,有指是基因加上生活環境影響,又或是感染所致。剛在Science Advances刊登的研究報告發現,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卟啉菌(P. gingivalis)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kwanchaichaiudom@iStockphoto 研究員分析100個遺體的腦細胞樣本,發現在阿茲海默症的樣本中,找到卟啉菌產生的牙齦蛋白酶明顯較對照組多。研究同時利用老鼠做實驗,發現感染卟啉菌的老鼠,腦部受破壞,出現類似早期阿茲海默症徵狀。英國國民保健署指出,此研究只初步發現阿茲海默症病人腦細胞中有牙齦蛋白酶,但兩者有沒有因果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然而,無論是否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大家都應保持口腔衛生。 資料來源:英國國民保健署 ■2019運動新指引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最近更新了運動指引: 3至5歲:全天保持活躍 6至17歲:每天最少1小時中至高強度運動,包括帶氧運動、強化肌肉及骨骼運動 成人:每周最少150至30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75至150分鐘高強度運動;每周最少兩次負重運動強化肌肉 老人:運動指引與成人相同;但要按自己能力調節,並建議選擇多類型運動,鍛煉心肺、肌肉和平衡 懷孕及哺乳婦女:每周最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新指引強調,運動不但控制體重,預防三高,亦證實與大腦、情緒健康有關,又可防跌、防癌。新指引又刪除成人每次運動最少要10分鐘的要求,鼓勵大家不受時限,隨時動起來。 資料來源:newsinhealth.nih.gov ■毋須預約 關顧癌症病人身心 第一家Maggie’s癌症關顧中心(銘琪中心)於1996年設於英國愛丁堡,為癌症病人服務,英國至今已有10間銘琪中心。香港銘琪中心坐落於屯門醫院,為所有受癌症影響的人士,包括剛確診的癌症患者、正在接受治療、復發或已經康復的人士、照顧者等等,提供免費資訊、情緒、社交及心理支援。 中心內有癌症支援專科護士、註冊社工、臨牀心理學家、營養師等提供不同服務,費用全免,亦毋須預約或轉介。訪客可以在中心內輕鬆與人交談,或是靜心品嘗一杯茶。 開放時間:周一至五上午9:00至下午5:00,公眾假期休息 電話:2465 6006 網址:www.maggiescentre.org.hk   Read more

【有片】蛀牙、牙周病 分分鐘「傷心」 箍牙點止為靚

【明報專訊】箍牙幾年,牙齒「忍辱負重」受束縛,就只為一個「靚」字? 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說,牙齒排列參差、上下顎咬合不正,可影響進食、發音,亦可能增加牙周病、蛀牙等風險。 箍牙療程長達數年,費用數以萬元計,做這重大決定前,要考慮什麼? 天生「哨牙」、「倒及牙」,如何矯正? 「一般人以為,箍牙只為貪靚,其實有沒有其他健康上的考慮?」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江志恒問。 咬合不正 影響咀嚼發音 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梁達志表示:「不止為貪靚,其實牙齒參差不齊,難以刷乾淨,容易藏污垢,增加蛀牙及患上牙周病的風險,牙周病有可能令牙槽骨受破壞、牙肉萎縮、牙齒移位或鬆脫,現時更有愈來愈多研究指,牙周病與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有關。」 此外,牙齒有咀嚼、發音的功用。牙齒不整齊,例如上下門牙無法對齊而咬合不正,如嚴重的「哨牙」、「倒及牙」,可導致「開咬」,梁達志解釋:「即上下門牙在咬合時不能碰在一起,一方面可能影響發音的準確度,一些需對齊門牙才能發出的音節,無法完成。另外常見是進食時,無法用前齒咬斷食物,反而將咀嚼的任務交給後齒,有可能令後齒受損、琺瑯質磨蝕。」 「哨牙」、「倒及牙」是否天生、無得救?梁達志說:「嚴重的情况,尤其由上下顎比例不對稱、面骨比例不正確引致,未必能夠預防。」但有些情况下,及早發現,很多牙齒問題都有方法改善,「建議在小朋友六七歲開始換牙時見一次牙齒矯正科,有些問題如小朋友長期食手指引致的『哨牙』、乳齒位置不當或蛀牙未處理,阻礙恆齒生長等,若及早在換牙前處理,可避免日後情况愈趨複雜」。此外,小朋友換牙階段,若乳齒過早脫落,或會影響日後恆齒的生長空間,也可考慮箍牙,令恆齒有足夠空間長出。 發育期戴矯正器 減箍牙時間 梁達志指,如小朋友因上顎前突、下顎過短而引起「哨牙」問題,可嘗試趁小朋友的顎骨仍處於發育階段時,施加治療影響生長。「例如使用功能矯正器,佩戴在上、下顎位置,可自行拆戴,一般建議小朋友每日放學後佩戴十至十數小時。以下顎為例,由於佩戴後,下顎須用力將下巴伸前,才可順利咬合,猶如讓下顎『做運動』,從而刺激過短的下顎生長。另外,亦有一種功能矯正器如一個『頭箍』戴在頭部,接駁橡筋帶拉緊上顎,試圖阻礙前突的上顎過分生長,通常療程長達一年,以求慢慢改善上下顎比例不當的問題。但『哨牙』問題,通常不能完全改善,只有一定作用,以減低將來箍牙的複雜性及時間長度。」 至於因下顎太長而引起的「倒及牙」,情况比較複雜,功能矯正器的效果不強,需要由牙醫定期監察,待恆齒生長完成後,才能處理,或可能需藉手術矯正。 文:陳雅君、吳穎湘 圖:黃志東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血癌大致分為三大類:「淋巴瘤」、「骨髓瘤」及「白血病」,三類血癌個別亦分為急性和慢性,以及其他特有的種類。急性血癌的病情進展較快,病徵較明顯,病人較易察覺身體有異;慢性血癌進程則較慢,有機會毫無病徵。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建議,日常可留意有否突然出現不適,例如發燒、流牙血、流鼻血、身體有瘀斑或頭頸、腋下有腫塊等,如有懷疑應求醫;同時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血常規檢查或能針對血癌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 血癌三大類 淋巴瘤新症佔多 骨髓瘤、白血病次之 養和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每年約有1,000多宗淋巴瘤的新症,是三大血癌中佔比最多;骨髓瘤及白血病則每年分別約有300宗新症。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淋巴瘤:唯一有固體腫瘤的血癌 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化成癌細胞後失控增生而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個,甚或是某一堆淋巴結,常見發生在頸部,是能夠讓人摸得到、感覺到的固體腫瘤。由於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系統在全身循環,一旦出現擴散,它可以出現在任何有淋巴結的器官或身體部位,甚至在骨髓,因此其擴散的程度及走向難以預測。 淋巴瘤可劃分為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病人比例在本港約為1:9。何傑金氏淋巴癌雖然個案較少,惟它的病徵獨特,會令病人身體痕癢難耐,但不會有皮疹。此外,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同時可再分為急性和慢性,由於急性淋巴癌的腫瘤生長得快,病人較容易察覺,例如頸部有可能長出無痛硬塊,並於短時間內生長至很大的體積;病人亦有機會出現發燒、消瘦、夜間盜汗等病徵;至於慢性則可能沒有病徵,容易被病人忽略。 骨髓瘤:別忽視骨痛的潛在危機 骨髓瘤一般牽涉骨頭問題,不少患者通常會出現骨痛,表面上好像較容易察覺。然而,由於年輕人或上班族可能早晚都需要用電腦或其他電子器材,容易誤以為是長期勞損帶來的腰痠背痛問題,因而延誤求醫;年長病人則可能以為骨痛乃骨質疏鬆所致,因而掉以輕心,往往服藥後未有改善,直至疼痛惡化,甚至骨折,最終才確診骨髓瘤。此外,骨髓瘤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貧血,容易疲累,體能變差;亦有機會有蛋白尿,出現小便多泡的情况,以上徵狀需分外警惕。 相關閲讀:牙痛、流牙血非熱氣 了解牙周病先兆 原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白血病:癌細胞佔據「造血工廠」 白血病意指造血的幹細胞變質、增生,癌細胞充斥在骨髓,以致只能製造出失去正常功能的壞血球。白血病可劃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同時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急性白血病代表癌細胞在骨髓內增生得非常快,正常血球及血小板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一般會引致患者有發燒、容易流血等徵狀。急性白血病可再細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前者較常見於小童,病情相對較嚴重,但有較大機會能治癒;後者則以成人患者居多。 求醫檢查  捉緊每個蛛絲馬跡 日常除了警惕有否明顯病徵,以盡快求醫檢查之外,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亦十分重要。詹醫生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部分病人可能長期沒有病徵,在接受定期身體檢查時,即使透過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白血球指數及淋巴性白血球指數升高,甚或連續數年都高於正常水平,病人仍可能因為沒有不適或徵狀而忽略,但其實這些數據有機會是罹患白血病的警號,如有懷疑,建議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及早接受更詳細的檢查。 識別變異基因  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詹醫生指出,大部分血癌個案都有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例如不同染色體對調,引致形成組合基因及組合反白,激活多個細胞訊息傳導系統,以致癌細胞急速生長,最終引致血癌,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為病人檢查癌細胞基因圖譜,以識別出變異基因,有助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治療血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還有嶄新的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均是可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治療方案並沒有單一方程式,醫生必須先透過詳細檢查,為病人所患的血癌進行精確分類,按照其分類、病情及需要,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明報專訊】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裏的黯然銷魂飯(叉燒煎蛋飯),教人垂涎三尺,但不少長者因為吞嚥困難或咀嚼困難,與叉燒「絕緣」。到日本參觀安老院舍,發現同一餐單有4種選擇:常食、柔軟餐、軟餐及糊餐,在顏色配搭和圖案設計花了心思,單看賣相也能提升食慾。所以我決定製作「黯然銷魂飯軟餐」,長者毋須靠電影回味這道美味料理。 相關文章:【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軟餐非固體食物加水攪拌 吞嚥困難或咀嚼困難者有更多選擇 11月初舉行的第六屆樂齡科技博覽高峰會(下稱樂齡展),標誌着我加入安老服務、推廣軟餐文化的第五年。 軟餐一詞在5年前並未普及。在安老院舍,食物形態一般分為正常餐、碎餐、剪餐及糊餐;而大眾只會把固體食物加水攪拌後的形態視為「糊餐」。無論患者有沒有吞嚥困難,只要吃不到正常餐(如牙齒咬得不好),就只有糊餐的選擇。這是因為當時市場欠缺選擇,市面並未流行使用軟餐酵素粉、食物凝固粉等改變食物形態,甚或用模具塑形。 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我們團隊一直有留意日本的長者食品市場。因為日本社福機構對長者健康和飲食相當重視,照護食(日語稱為「介護食」)發展多年。日本就吞嚥困難作研究,發現吸入性肺炎是當地長者常見死亡原因之一。有見及此,日本早於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研究照護食科技,例如食物軟化技術、食物凝固科學等,以及設計一系列社區服務配套,例如訂購式(subscription based)送飯服務。日本介護食品協議會還提倡通用設計食品(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見表)。 日本一直倡議「經口進食」的理念,希望延遲吞嚥困難患者使用鼻胃喉的需要,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飲食選擇。 記得第一次參觀日本東京安老院舍「青葉之鄉」,院長特意為我們準備院舍的日常餐膳。相同餐單有4種選擇,質感各異,分別是常食(即正餐)、柔軟餐、軟餐及糊餐。即使是糊餐,在顏色配搭和圖案設計花了心思,單看賣相也能提升食慾。院長分享說,只要能讓長者微笑,他們都會盡力做。他們以長者福祉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深感動了我。 我當時剛剛加入社福界,眼見香港安老院舍長者欠缺食慾、體重下降,桌上剩下的廚餘像沒吃過一樣,長者臉上一點笑容也沒有,我心想:「為什麼『吃』不是院舍生活最重要的部分?」「真的沒有辦法嗎?」看過日本院舍精細的「介護食」,我希望把軟餐製作技巧和技術帶回香港,設計長者喜歡的本地食品,只有這樣才能把技術本地化。於是我和團隊動動腦筋,湊巧聯想到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裏,家燕姐吃完史提芬周煮的黯然銷魂飯後,驚呼一句對白:「點解?點解要畀我食到一碗咁好味嘅叉燒飯?我第日食唔番點算呀!」 黯然銷魂飯的味美固然教人垂涎三尺,但對我而言「食唔番點算呀」才是重點,不少長者因為吞嚥或咀嚼困難而與叉燒「絕緣」,所以我們決定把這道經典電影菜式製成現實中的「黯然銷魂飯軟餐」,希望長者毋須只靠電影回味這道美味料理。一碗「黯然消魂叉燒飯軟餐」就這樣誕生了。 讓吞嚥困難者吃得有尊嚴 2018年第一次參加樂齡展,帶着戰戰兢兢心情,穿上廚師制服,把一碗「黯然消魂飯軟餐」端出。我非常記得,很多長者充滿好奇上前詢問:「這是否假食物?」當知道是軟餐,又會問:「我是否有吞嚥困難?」當時他們不知道哪裏可以買到專門給吞嚥困難患者的食物,哪裏尋找相關資訊。 回顧這4年,除了為社區照顧者和院舍廚師舉辦軟餐學堂,更走進學校和社區中心分享軟餐技術。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在疫情下舉行了23場「流動五感大茶樓」,發現院舍長者對照護食需求非常大,幾乎每家院舍都有一半或以上長者的食物需要特別處理成軟餐。而參加「流動五感大茶樓」的長者每次都非常感激能夠透過軟餐重拾飲茶「一盅兩件」的滋味。  軟餐的道路愈走愈闊,第一年樂齡展只有4個軟餐攤位,到今年有超過13間非政府機構、社企和商家參與,還有社會服務聯會提供公眾教育特設的「照護食體驗及教育館」,除了展示運用不同製作技巧的軟餐膳食,還有言語治療師的評估和復康介紹,以及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  樂齡展印證不同持份者的努力,感恩能夠參與這個過程,認識一班擁有共同理念的朋友,讓我們繼續履行使命, 維護長者有尊嚴地飲食!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文:文慧妍(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眼乾、口乾可以是因為天氣乾燥、經常用電腦或飲水不足等外在因素引起,不過,若已補充足夠水份和休息過後,口乾、眼睛乾澀情况依然沒有改善,便要小心可能是「乾燥綜合症」(Sjögren’s-syndrome)!這種屬於風濕病之一的疾病,不但影響口水和淚水分泌,有時甚至會引發關節痛、血管炎及腎炎等徵狀……目前乾燥綜合症的成因不明,但卻常見於女性,大多於40至50歲發病。 Read more

長者常見牙齒問題:裂齒、牙肉收縮 恆常檢查避免問題惡化

牙齒缺失、蛀牙及牙周病都是長者常見的牙齒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帶來痛楚,更會引致咀嚼無力而影響進食和消化,大大影響長者的生活質素。除了上述三大牙齒問題,長者的牙肉亦會因退化而逐漸收縮,加上平日飲食習慣,容易令牙齒出現裂痕、變黃等情况,很多時長者都會以為只是小問題而未有及時見牙醫處理。好好保養、保持牙齒健康,進食時才會有「牙力」,因此長者應定期檢查牙齒,不能忽視簡單的牙齒問題。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