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易致兒童睡眠窒息症 注意張開口睡覺打鼻鼾 度身治療免損健康成長

睡眠窒息症是本港常見疾病,不少人或以為只有成人才有機會患上,但其實小童同樣有罹患風險,一旦沒有接受適切治療,對其身心發展有深遠影響,家長不應輕視。有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指出,鼻敏感是常見引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原因,因此治療睡眠窒息症必須由問題根源入手,有需要可能會處方口服藥、噴鼻劑,甚至讓患者佩戴呼吸機睡覺,以改善病情。 相關閲讀: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鼻敏感屬兒童睡眠窒息症高危因素 睡覺張口呼吸弊處多 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引述數據指出,本港有40%兒童患有鼻敏感,鼻敏感會引致兒童鼻塞,睡覺時需要張開口用力呼吸,從而令舌頭向下墮,阻塞氣道而令他們呼吸困難,引致打鼻鼾,甚至患上睡眠窒息症;此外,睡覺時經常用口呼吸,吸入的空氣缺少了經鼻孔過濾的過程,直接刺激扁桃腺發大,同樣會阻塞氣道,導致睡眠窒息症。因此,鼻敏感是其中一個導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高危因素,令其睡眠質素欠佳。 家長留意打鼻鼾、磨牙是警號 影響睡眠質素 吳醫生指出,要及早發現兒童是否罹患睡眠窒息症,家長需要多注意兒童就寢後與日間活動時的表現。 在睡覺時段,打鼻鼾是常見被家長忽略的症狀,其實年幼子女一旦一星期有3晚以上出現打鼻鼾,患有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是非常高,因此家長可留意子女打鼻鼾的頻率、睡覺期間有否磨牙、張開口呼吸或出現無法呼吸等情况,上述均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此外,睡眠窒息症亦會令兒童出現復發性遺尿的問題,一般5歲以上的兒童不會再有遺尿,一旦發現有持續尿床情况,亦必須警惕,及早帶子女接受檢查。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影響兒童專注力 情緒易衝動 由於睡眠窒息症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睡眠質素,因此對其日間的活動亦有所影響。吳醫生解釋,兒童日間會出現專注力不足,課堂難以專注,令學習能力下降;其情緒亦會較波動,變得容易衝動,可能會經常打斷別人的說話,因此子女突然性情有變及學業成績退步,都有機會是睡眠窒息症所導致。 吳醫生強調,不要低估睡眠窒息症對兒童身心帶來的影響,一旦延誤治療,其專注力及認知能力會在成長階段受到嚴重影響,有機會演變成過度活躍症,長遠更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建議及早求醫接受檢查和治療。 精準檢查揪出問題根源 要診斷兒童有否患上睡眠窒息症,吳醫生指出,醫生一般會先詳細了解其已有病徵及請家長填寫問卷,之後會安排兒童接受睡眠窒息測試,兒童在晚上睡覺時需要接駁特定的儀器,以測量呼吸頻律、血含氧量、鼻鼾聲浪等數據,由於兒童睡眠期間較容易翻來覆去,因此通常會建議家長讓子女在醫院接受測試,醫護人員可監察過程,一旦有任何儀器鬆脫,都可即時修正,診斷結果會更精準。 完成睡眠窒息測試後,會進一步安排睡眠內窺鏡檢查,注射藥物助兒童進入睡眠狀態,醫生會透過內窺鏡檢查找出阻塞呼吸的源頭,以助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治療度身訂造  對症下藥 吳醫生強調,睡眠窒息症的治療方案必須度身訂造,因為不同兒童患者的問題根源可以完全不一樣,如果問題主因是鼻敏感,則必須先控制鼻敏感病情,例如會處方類固醇噴鼻劑和抗敏感口服藥等,亦會教導患者用鹽水洗鼻;如果是跟扁桃腺發大有關,有需要可能會考慮切除扁桃腺;如果是上顎與下顎的形狀有問題,則可能會轉介至牙科醫生訂造牙托矯正。 肥胖患者宜戴呼吸機 如果是肥胖的兒童患者,則較適宜佩戴呼吸機,因為呼吸機能減少睡眠窒息的情况,從而增加產生飽腹感荷爾蒙的敏感度,令兒童不會經常感覺肚餓,有助減少進食,配合運動減肥,減重後能有助改善睡眠窒息的情况。 Read more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至十八及十九世紀更在歐洲肆虐。1882年3月24日,德國醫生羅拔特·郭霍(Dr. Robert Koch)發現結核桿菌,幫助日後治療結核病患者。為紀念這個重要日子,每年的3月24日獲定為「世界防癆日」。 結核病俗稱肺癆病 空氣傳播影響肺部 藉「世界防癆日」,世界衞生組織及夥伴會舉辦各種活動,促進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防癆工作。各社會團體及政府機構也會透過各種渠道,提高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 結核病俗稱為「肺癆病」,是一種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由結核桿菌引起,主要影響肺部。視乎傳染性及環境因素,肺結核病患者可在一年內感染多達5至15個密切接觸者。有效的結核病治療,可迅速降低傳染性,減低疾病傳播風險。 病徵持續咳嗽發燒 可影響其他器官 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病徵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持續發燒、體重下降、夜間出汗。除了肺部,結核桿菌亦可通過肺部的淋巴管及血管,影響淋巴、胸膜、心包、骨骼、關節、腦部、泌尿生殖系統等其他器官。 時至今日,結核病仍是全球須關注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全球約四分一人口曾感染結核菌,當中約有十分之一人會病發,約一半在感染後數週至5年內發生。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近年新冠疫情的侵襲,亦阻礙到結核病控制的工作。面對種種挑戰,防癆工作絕不能鬆懈。 結核病診斷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X光肺片及驗痰(塗片和培養細菌)。一部分患者需要胸部斷層掃描、支氣管內窺鏡或相關活組織或標本(如肺部、淋巴、胸膜、胸水)檢查幫助診斷。 準時服藥 6個月治療可康復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治療耐受性及進展,更改藥方和療程。醫護人員亦會監督病人服用抗結核藥物,以便鼓勵病人準時服藥。在沒有耐藥性的情况下,大多數結核病患者在接受 6 個月的治療後會康復。 衞生署胸肺服務設有17間胸肺科診所,為結核病提供免費的結核病診斷和監督治療,並為結核病人的緊密接觸人士進行篩查及治療服務。關於衞生署胸肺服務,詳情可瀏覽胸肺服務的網頁 (

Read more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體檢解構(下) 癌症指數的迷思

上期剖析了肝功能指數,今期由我為大家拆解癌症指數的迷思,究竟健康人士在體檢中,如果發現某一類癌症指數高於正常水平,是否等同證實罹患癌症? 當人體細胞處於發炎狀態或發生癌變,便可能會產生某種蛋白質或其他物質,透過檢驗血液中個別生物標記的濃度,就能得出「癌症指數」;然而,癌症指數高於正常水平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例如不良生活習慣、良性或慢性疾病等,因此指數的高低僅屬參考性質,醫生一般會按情况安排更詳細的檢查以找出問題根源。 以下數種常見癌症的生物標記,能協助大家對癌症指數有初步理解: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大腸癌–癌胚抗原(CEA)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如果血液中的CEA指數愈高,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愈大;然而,有吸煙習慣的人士同樣可令CEA指數上升。如有懷疑,醫生會先安排大便隱血測試,有需要會建議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期間可抽取組織化驗或移除瘜肉。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抗原(PSA) 如果血液中的PSA水平達4ng/ml或以上,反映有機會患上前列腺癌,惟患有良性前列腺肥大的男士,PSA水平同樣有機會超出正常水平。因此,醫生一般會進一步安排肛門指檢,透過觸碰前列腺以確認有否不正常硬塊,有需要更會安排活組織抽針檢查。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鼻咽癌 –艾伯斯坦-巴爾病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DNA 能引起鼻咽癌的EB病毒會在血液中釋出其DNA,因此EBV指數愈高,罹患鼻咽癌的機會愈大;惟EB病毒的DNA並不一定是來自腫瘤,因為病毒可以長時間潛伏於體內,有時可無故激活(Reactivation),令指數上升。如有懷疑,醫生一般會建議為病人進行內窺鏡檢查,以確認鼻咽有否不正常組織,有需要可以在檢查期間,同時抽取組織化驗。 癌症指數正常,其實不代表沒有患癌,因為早期癌症並不一定會令指數飈升,建議除了定期接受體檢之外,如有任何不適,應盡快求醫。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 潘明駿醫生 Read more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大家可能聽過,情緒病跟腦內傳遞物質有關。其中一種廣為人知的傳遞物質是血清素,還有其他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病人會問,我是否因為缺乏了血清素而抑鬱?其實這是一個複雜問題。 血清素水平低不等同患上抑鬱症 情緒病是壓力反應 首先,在日常臨牀應用上,我們不能透過量度血液裏面的血清素水平,來診斷病人是否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患上情緒病,因為血液裏的血清素水平不能反映腦內水平;即使我們量度腦部液體的血清素含量,亦不能反映在神經末梢的血清素活動水平。因此,除了研究層面外,在診斷和治療情緒病過程中,我們不會量度血清素水平。 現今醫學界對血清素這傳遞物質和情緒病的關係還未完全了解。過去數十年,醫學界一直認為腦內血清素活動水平跟抑鬱症等情緒病有關,繼而研發出血清素類藥物以治療抑鬱症。這些藥物都經過臨牀實證有效,我們相信這些藥物是透過調節腦內血清素以達到療效。但血清素跟情緒病關係我們還未完全明白,背後會否有其他原理使情緒病好轉,我們還未完全了解。 對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情緒病是一個壓力反應。不能用一個好像「缺乏維他命」的概念,去理解缺乏血清素便會導致情緒病。當中,這些傳遞物質的混亂可能只是壓力反應其中一個表現。當藥物幫助調節了傳遞物質,紓緩情緒病徵狀,但如果沒有找到背後壓力來源,情緒病便可能再出現。 相關閲讀: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先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值得一提的是,當情緒很差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處理壓力。因為處理壓力需要心力,過程並不容易。所以當情緒使我們感到辛苦的時候,先用藥物把情緒徵狀處理好,然後再探討背後壓力成因,便會事半功倍。 要記住,壓力來源不止是說外間的壓力,思想和價值觀亦影響着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最出名例子是半杯水:看到半杯水,有人感到放心,可以慢慢喝;有人卻感到擔心,怕喝完了這半杯後便會渴死。為什麼有些人比較悲觀,有些人卻樂觀一點?這跟我們成長和過去有關。我們過往的經歷都會影響着我們的價值觀,繼而微妙地影響着我們對人的反應和對事情的選擇,這些正正是壓力來源的重要因素。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藥物可平衡腦內傳遞物質 助回復狀態 簡單而言,情緒病不止是生物層面傳遞物質的混亂,它其實是一個壓力反應。當壓力太大或持續,身體承受不了便會出現情緒病徵狀。藥物可以透過平衡腦內傳遞物質改善徵狀,使我們回復狀態,但探討壓力成因也是重要的。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生蛇】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免疫力下降帶狀疱疹伺機發作  72小時內服藥減後遺症 (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有長者長期受到不同大小痛症困擾,在習以為常下,即使腰部無故疼痛起來也不以為意,視之為等閒事,尤其是痛處沒有紅腫瘀青,只自忖年紀大就是病痛多的尋常表現。(編者按:無故腰痛,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所引發,是否因身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生蛇?會出現哪些症狀?生蛇後會有後遺症嗎?打「蛇針」有效嗎?) 相關閲讀: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生蛇:免疫力下降病毒伺機發作 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是警號   實情是,痛楚是一個警號,告訴我們身體哪兒受到侵襲破壞而需要處理。這些損傷並不局限於拉扯碰撞的外傷,也可以是病毒細菌在身體作怪。 就長者而言,腰部在沒有受到外力衝擊狀况下出現痛楚,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它由匿藏於神經線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或年長令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病毒便伺機發作,引致痛楚,而腰部是常見發病位置之一。 皮膚現紅疹 72小時內服抗病毒藥物減神經痛 一般人認知當中,生蛇除了帶來疼痛,患處還會出現疱狀紅疹,但在病發初期未必出現這些皮膚症狀。在這段時期,它看似跟一般腰患分別不大,容易讓人掉以輕心,患者很多時待紅疹出現後才醒覺要處理! 目前治療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需要在紅疹出現後72小時內服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包括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出現的機率。醫學文獻顯示,約10%至20%生蛇患者在痊癒後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不時產生如閃電、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可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不等,並且沒有有效的處理方法,是一種非常棘手的後遺症。 因此腰部無故出現刺痛,尤其是痛楚位置較接近皮膚表面或帶點痕癢,輕輕觸摸也產生灼痛感的話,便需要密切留意患處;倘若出現疱狀皮疹,便得趕緊求醫處理。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曾患水痘者 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生蛇 儘管只有曾患水痘的人士,身上才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而引發生蛇;但在臨牀上,看見不少人士由於對兒時記憶模糊,或當年病情輕微,而誤會自己未曾感染水痘,毋須擔心生蛇找上自己而輕忽相關症狀。 建議50歲或以上打蛇針 由於帶狀疱疹可引發神經痛,並有可能造成肺炎、腦炎、失明、失聰等嚴重後遺症,因此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也發出指引,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兩劑帶狀疱疹疫苗(蛇針),以減少生蛇及相關併發症。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Read more

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當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腸漏症原來更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亦指出,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腸漏症患者感肚痛腹瀉 同時患有脂肪肝、血糖偏高 一名40多歲女士首次求診,她在律師樓工作,近幾年受着一些健康問題困擾。首先,她經常感覺肚痛及腹瀉,很多生活飲食習慣都需要改變,例如要避開至愛的下午茶、甜點、魚生等。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此外,醫生更發現她有脂肪肝,膽固醇及血糖也偏高,不謹慎的話便容易導致肝硬化及冠心病。 求診當日,她拿着《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文章來問我:「陳教授,我是否患上了『腸漏症』,令我出現這麼多的健康問題?」 腸漏症易引發腸易激 腸壁滲漏招菌可影響多器官 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它是一種近年新興的醫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讓致敏原、有害細菌及毒素等從腸道進入體內。這些外來物質刺激腸道黏膜慢性發炎,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甚至炎症性腸病。當這些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動物研究發現腸漏症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 高糖、高脂食物、酒精等易引發或加劇腸漏 人體的腸壁由細胞組成一層保護膜,面積多達400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有害物質入侵體內。然而這保護膜並非密不透風,細胞與細胞間的縫隙有如入境海關一般,控制有益及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血液。當這些縫隙過大或穿洞,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疾病。現今研究指出很多環境因素可能導致腸壁滲漏,例如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回應當日這名求診的女士,我向她解釋至今「腸漏症」仍是一種流行的醫學理論,我們還需要很多臨牀研究才可以確定它在多種疾病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量度腸道是否出現滲漏及其嚴重程度,但這些科學技術暫時不適宜應用於臨牀診斷。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修補這些腸壁上不正常的裂縫,並透過減少腸壁滲漏去改善健康。無論如何,現今醫學已指出腸道健康不單是為了改善消化功能,並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關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Read more

【脊椎關節病變】腰背痛或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腰、關節及其他器官 持續痛宜盡早求醫

年輕一族常駐辦公室,久坐易勞損;運動或健身時亦常缺乏熱身或動作不當,容易導致腰背痛。但腰背痛不一定屬勞損或肌肉傷患,患者如持續數月疼痛不減,有可能是患上脊椎關節病變 —— 屬風濕病的一種,即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病人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己身體的關節,甚至其他器官。 腰背痛持續?或脊椎關節病變 免疫系統攻擊腰及其他器官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黃佩茵醫生指出,脊椎關節病變男性患者比例相對較高,且多在40歲前病發。病變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影響中軸腰椎,即是強直性關節炎;另一類是周邊性的脊椎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較為相似。如屬影響中軸腰椎的那一種,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脊椎,令每節腰骨產生病變,久而久之會形成類似鈣化、骨質增生的情况,令兩節脊椎連起來一起生長,導致背部強直及僵硬。 脊椎關節病變除影響腰部外,亦會影響身體其他周邊關節,例如膝頭、腳踭、其他小關節等,甚至有些病人的牙骹或胸椎亦受影響。脊椎關節病變亦有機會攻擊其他器官。有些病人首先可能是眼睛出現問題,如眼紅、眼痛、眼睛怕光,求診眼科專科醫生時發現患有虹膜炎或葡萄膜炎。另有病人首先是皮膚出現問題,通常是銀屑病;另外一類脊椎關節病變的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會攻擊腸道,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等腸道問題,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便屬於這個類別。 相關閲讀: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分辨腰痛:發炎性質多出現晨僵 勞損則走動時疼痛 病人有腰痛時,最重要是分辨症狀為勞損性質,抑或是發炎性質(即與自我免疫系統有關),如果是發炎性質,病人通常會出現「晨僵」,即是一早起床會有腰部僵化的情况,需要20至30分鐘才好轉。若屬勞損性質,起床、長時間休息後痛楚可得到紓緩,但在做動作、走動時會較易出現疼痛。 成因不明 遺傳及環境誘發皆有可能 有關免疫系統疾病,大都是成因不明,於脊椎關節病例當中,的確有一類病人與遺傳基因有關。除了先天性遺傳外,也有很多其他環境因素誘發此病變,例如吸煙、飲食不均衡、腸道益生菌不平衡等。 治療脊椎關節病變,首先要對病人進行詳細的病歷診斷,包括病人創傷歷史、家族病史、有否患上發炎性的腰背痛等,繼而再進行一連串抽血或掃描檢查,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然後才能為病人初步診斷出病因是勞損、其他關節病,或是脊椎關節炎。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把握治療黃金期 盡早改善病情紓緩痛楚 如病人能及早在治療黃金期內求診風濕病科,有望盡早獲得適切醫治以減輕痛楚,從而提高其生活質素。較嚴重的病人發炎指數相對高,部分還可能有家族病史及基因遺傳,這些病人需要採用比較進取的治療方法,並以減低痛楚為優先考慮,及早使用改善病情的風濕病科藥物。而另一類則是疼痛未算太嚴重的病人,可以先採用消炎止痛藥,亦可考慮配合物理治療以紓緩病情。 部分病情更嚴重的病人,若未能透過以上方法改善疼痛等問題,便可能建議採用比較嶄新的生物製劑。黃醫生表示,生物製劑是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抑制體內免疫系統,從而減低對關節的攻擊及疼痛,可選擇針藥或口服藥。此外,亦有傳統抑制免疫系統的口服藥物,不過這種藥物對於周邊性關節炎相對較有效。 如病人在發病後幾年才求醫,關節病變已經形成,相對是較難根治,不過這類病人仍然有機會透過接受以上治療改善病情,即使未能完全逆轉病情,仍可望減輕病人承受的痛楚。研究發現及早求診及用藥的病人,可相對減低停藥後復發的機會或延遲停藥後復發的時間。 多做伸展運動、飲食均衡、勿吸煙 除藥物醫治外,黃醫生亦建議病人多做運動,尤其是伸展運動、游泳,同時也要保持身體健康,盡量減低壓力、避免吸煙、注意飲食均衡、減低益生菌不平衡引致的腸道發炎。維持身體健康及抱持正面生活態度,對控制脊椎關節病變有關鍵作用。 Read more

【罕見病】認識白化症 身體缺色素皮膚毛髮全白 做足防曬免皮膚眼睛受損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出問題會導致罕見的先天疾病,較多人認識的包括黏多醣症、結節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就由醫學遺傳專家講解其中一種罕見病──白化症(albinism)。患有白化症,全身皮膚、頭髮甚至眉毛也是白色的,當白晢身驅失去「黑的保護」,原來需要面對不少問題。 白化症屬罕見病 隱性基因遺傳 患者缺色素保護  白化症患者「從頭白到腳」,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這是由於患者的體內缺乏色素所致,眼珠因而呈紅色、毛髮與皮膚顏色則呈現白色。白化症是基因遺傳造成,目前已知有5個基因會影響人體內製造黑色素的過程、分布和功能。 林醫生指出,大部分個案都屬於隱性遺傳,即是父母都並非白化症患者,卻攜有這致病基因。若父母雙方都攜有致病基因,誕下的嬰兒有四分一機會患白化症;若其中一方有白化症,而配偶非白化症,以有隱性基因的機會是二萬分之一來計算,所誕下的嬰兒約七十分之一機會患白化症。目前估計本港約有300至400名白化症患者。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皮膚易曬傷  視力較弱易斜視 身體所製造的黑色素,其實是一個保護皮膚防禦紫外線的重要機制。林醫生解釋,當受到紫外線照射,就會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抵擋陽光避免曬傷甚至癌變。然而,白化症患者的皮膚缺乏色素保護,若經常受陽光照射,皮膚又沒有足夠保護,便會容易曬傷,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由於黑色素的製造出問題,白化症患者的視力首當其衝受影響,很多時患者眼球後的神經線會有先天問題,眼底細胞的生長受影響,導致他們的視力較弱、常出現眼球震顫致雙眼無法對焦、容易形成斜視,即是「鬥雞眼」或「射哩眼」。同時他們的眼脈絡膜(choroid)色素較少,會畏光和減低視覺的敏銳性,視膜網容易受陽光直接照射而受損。因此白化症患者必須為皮膚和眼睛做足保護措施,包括戶外活動時需要戴帽及太陽眼鏡,亦要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若發現視力異常便要及早矯正,例如斜視可以透過手術或做眼部訓練改善。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壽命、生活能力不受影響 白化症屬隱性基因遺傳的疾病,如夫婦有家族史,可在計劃生育前進行基因檢驗。不過林醫生表示,白化症患者雖然面對外觀和視力問題,但非致命性,因此較少夫婦會特地為此檢驗基因。 相關閲讀:了解弱視3大成因 斜視不可忽略 注意兒童5個情况 把握8歲前治療黃金期 父母正面態度 助白化症孩子成長 隨着社會進步,大眾多了認識白化症,若夫婦誕下白化症嬰兒,只要嬰兒身體各項指數正常,日後生活做好皮膚防曬和眼睛的保護,成長期間父母以正面態度幫助孩子面對遇到的障礙,白化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壽命並不會受影響。 Read more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

【明報專訊】政府日前公布一系列抗疫設施退場安排,包括3月1日起停止社區檢測網絡提供的免費核酸檢測,並將現時85個社區檢測中心或檢測站大減至21個;至於現時政府正營運5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提供科興、復必泰原始及二價疫苗,其中3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於2月28日中午起關閉,包括林士德體育館、港鐵青衣站及創紀之城5期接種中心,保留港怡及中大醫院。另外,本月底停運的竹篙灣隔離設施及亞博館暫託中心,今日(22日)起不再接受入住申請,消防處指定熱線亦於同日停止運作。 保留21 間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 停止免費核酸檢測服務 本港逐漸從新冠疫情復常。政府(17日)公布,3月1日起將停止公院及院舍強制核酸檢測要求,改以快測取代,訪客改為須出示24小時內快測陰性結果,公院臨牀員工、院舍員工及院友亦改為每天快測,社區檢測網絡同日起將停止提供免費檢測。 另外,教育局部(21日)更新學生快測安排,由3月1 日起,中學生毋須於每日上學前接受新冠病毒快速測試,而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的每日快測要求,則維持至3月15日。教育局指會檢視情况並適時公布往後安排。 根據政府數據,本港核酸檢測量去年9月起持續下跌,該月檢測量為423.5萬次,即每日平均14.1萬次,上月截至29日檢測量大跌至183.8萬次,即日均6.3萬次。政府稱,因應檢測需求大幅下降,但考慮到仍有市民因出行或個人需要而檢測,3月1日起將關閉64間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保留使用量較高的21間。 3月1日起保留以下檢測地點: 1. 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 2. 中環愛丁堡廣場 3. 禮頓山社區會堂 4. 修頓遊樂場(入口位於莊士敦道) 5. 鰂魚涌社區會堂 6. 利東社區會堂 7. 東頭社區中心 8. 土瓜灣體育館 9. 牛頭角道體育館 10. 麗閣社區會堂 11. 九龍公園小型足球場 12. 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13. 坑口社區會堂 14. 荃灣大會堂廣場 15. 荔景社區會堂 16. 瀝源社區會堂 17. 鄉事會街 2 號大埔社區中心籃球場 18. 粉嶺和興社區會堂 19. 元朗市東社區會堂 20. 兆麟社區會堂 21. 東涌北公園展覽館旁空地 詳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