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腦」當益壯 

隨着人口高齡化,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數目有增加的趨勢,情況不容忽視。及早察覺長者的病情,讓患者接受治療,有助延遲病情惡化,可紓緩照顧者的壓力。立即參加講座,了解更多有關認知障礙症診斷及病情管理方法。 「認知障礙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 日期: 2018 年 3 月 29 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 7:00 至 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查詢電話: 2595 3023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 10:00至中午 12:00;下午 2:30至 5:30 講題一 : 認知障礙症的診斷 吳炳榮醫生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認知障礙症的高危因素、成因、徵狀及類別 認知障礙症檢查及診斷 相關的併發症 講題二 : 認知障礙症治療及病情管理 黎嘉慧醫生 養和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 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方法(藥物及非藥物)、如何延緩病症惡化 如何妥善照顧認知障礙症病人 (照顧者須知) 預防認知障礙症方法 感謝您的支持!由於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所有門票均已派罄。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評估簡單快捷 十多分鐘完成 蒙特利爾揪出早期認知障礙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行徑獨特,早前有傳媒便指出,他演講時經常口窒窒,動作又似小朋友,懷疑患有認知障礙症。特朗普一如以往即時還擊,並特別在驗身時要求加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最後取得滿分成績,打破外間懷疑。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是什麼?如何評估?又是否百分百準確? 滿70歲一成中招 40歲可現徵狀 認知障礙症(Dementia),主要是腦細胞因病變而急劇退化甚至死亡,從而影響患者的腦功能,逐漸喪失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判斷力等。根據香港衛生署2009年的調查數字,香港滿70歲長者中,一成患上認知障礙症。雖然現時未有藥物可以令病情逆轉,不過中大醫學院莫慶堯醫學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表示,可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如認知刺激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體力運動等,延遲病情惡化。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種類,當中以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佔大多數,香港逾半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屬於這類別。患者腦部神經元累積過量的澱粉樣蛋白,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雖然主要出現於長者身上,但有個案於40歲已出現徵狀。莫仲棠表示,若懷疑對方有認知障礙症,首先可從日常行為中了解對方是純粹無記性抑或是記憶力衰退,第二步可做測試,通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經醫生評估後,再決定下一步檢查。 情緒影響準確度 及格分數視乎年齡學歷 莫仲棠指此評估方法於1996年由Ziad Nasreddine設計,10年前引入香港,翻譯成中文版,獲醫院管理局承認為客觀的測量方法。測試範圍包括:專注力、執行能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構建技巧、抽象概念及定位等,可篩選出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他說評估過程簡單快捷,約十多分鐘可完成,醫護人員、職業治療師或社工經相關訓練後,也可為長者做評估。「若可廣泛應用,就可以像量血壓般普及,令更多懷疑個案盡快接受評估,及早跟進病情。」 不過,由於蒙特利爾認知評估較為簡單,所以準確度會受其他因素影響。莫仲棠舉例說,有一個70歲老翁因中風入院,接受評估後不及格,跟進個案時從病人兒子口中了解到老翁本身都不醒目,再檢查後發現老翁在中風前後的記憶力等各方面都沒有變差,未能證實是認知障礙症。「另外有一個45歲情緒病患者,初次評估時成績很低,其後發現她只是因為嚴重抑鬱症導致無心回答,並非患有認知障礙症。」 評估所設定的及格分數因人而異,莫仲棠說會因應測試者的年齡及學歷調整,若學歷較高或較年輕,及格分數會設定得較高,因為他們有可能早已從其他途徑取得評估問題,預先有準備,即使有早期徵狀也可以取得高分。以本港為例,評估滿分為30分,而65歲有大學學歷者,23分以下為不及格;80歲以上而學歷少於6年者,低於13分才算不及格。若無法通過評估,便需要由醫生跟進。 認知刺激、日常生活技能訓練治療 一旦懷疑患上認知障礙症,就需作進一步檢查找出成因。現時引發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包括阿爾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路易氏體病變,這些成因可透過了解病歷、臨牀評估及運用儀器檢查出來。莫仲棠說,一般會先做腦部電腦掃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MRI),了解腦內掌管短暫記憶的海馬體有否萎縮。如屬早期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海馬體未必萎縮,醫生會考慮做腦部正電子掃描(PET scan),觀察腦部細胞的代謝活躍程度,以及找出導致阿爾茲海默症的不正常蛋白質澱粉樣蛋白,確定病因。 及早確診,有助控制病情。除了以藥物延緩腦部退化及紓緩相關的行為及情緒問題,非藥物治療如認知刺激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體力運動等,亦有助延緩病情惡化。10多年前曾有研究以吊針將藥物注射入後期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體內,但發現成效不大,現時的前瞻性研究已轉而於初期患者身上,一個月一次,希望清除澱粉樣蛋白,結果有待觀察。而透過健康飲食、不煙不酒、控制血壓血糖、正常社交活動、腦筋遊戲、運動及愉快心情等,均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 陪外傭做家務更醒腦 東華三院渣打香港150週年慈善基金長者智晴坊主任李卓穎表示,不少長者抗拒接受自己患有認知障礙症,想帶他們求醫或見社工不易。「別令長者認為他們一定有病,可先游說他們做記憶力測試,鼓勵他們接受評估。」她指出愈早發現,對患者及家人也愈有利,「及早處理,可減慢病情惡化,有助減輕家人照顧壓力之外,也可讓家人有較長時間適應患者的改變」。很多家人面對患者的徵狀時,會感到挫折無助,甚至發脾氣,但李卓穎強調家人要明白患者的處境,沒記性並非故意搗蛋,要學懂控制脾氣,「而且長期責罵患者,他也未必記得,只會令他對你留下不好印象,破壞雙方感情」。 李卓穎說家人可向專門處理認知障礙症的社福機構求助,為患者設計合適的遊戲訓練。惟她不諱言大多數機構服務須輪候,以長者智晴坊為例,輪候時間約為3個月。而由關愛基金資助的智友醫社同行計劃,亦會安排患者接受相關訓練,但屬短期性質服務。 雖然未必得到即時協助,但李卓穎說家人可自行和患者玩遊戲,例如搭港鐵時問他們「我們要在哪個站下車?哪個站轉車?」等,多動腦筋,減慢病情惡化。另外,不少家人會聘請外傭照顧患者,「這想法看似合理,但其實外傭為患者打點一切生活,反而令患者無機會動腦筋」。最理想做法是鼓勵患者協助外傭做家務,可以說「外傭不懂做,不如你教她點做」,令患者多動腦筋及多活動。 長者智晴坊出版的書籍《認知障礙症。生活攻略》,有助照顧者認識此病,並協助他們為患者持續地做認知訓練。 文:許朝茵 圖:受訪者提供、路透社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知多啲:MMSE vs. MoCA 新舊評估法大比併

【明報專訊】以往評估認知障礙症,香港醫療機構採用的是簡短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於1975年面世,沿用至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研究助理教授及臨牀心理學家黃沛霖表示,「MMSE主要針對認知障礙症徵狀較明顯的患者,已開始影響日常生活;蒙特利爾認知評估則較能針對輕度認知障礙」。 新招涵蓋認知範圍更全面 MMSE及MoCA均可在十數分鐘內完成,而後者涵蓋的認知範圍更全面,包括多元化的專注力範疇,執行能力及工作記憶,較詳細的記憶測試方法及抽象概念等,可以測出不同成因的認知障礙症,例如徵狀大多為影響執行功能的中風、腦小血管病或柏金遜症等,所以黃沛霖相信,醫院及相關的非牟利機構將逐漸轉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作為初步評估的工具。 ■測試例子 記憶力:要求接受測試者記着5個詞彙 視覺構建技巧:要求受測者畫出一個時鐘 定位:講出身處位置及年月日 現時坊間有不同機構免費提供MMSE及MoCA測試,詳情可參考各機構網址。 ◆東華三院長者智晴坊(提供MMSE、MoCA) 網址:acsc.tungwahcsd.org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提供MoCA) 網址:www.sage.org.hk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時事點對點﹕治腦退化新藥難研發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屬認知障礙症的一種。近年科學界對阿茲海默症成因的研究有明顯進展,有助研發可預防或減緩病情惡化的療法及新藥,但要將研究成果應用於開發藥物是極為複雜的過程。有參與開發的專家認為,雖然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療法及藥物的需求龐大,開發卻面對兩大障礙,包括缺乏研究資金及專利法對開發者保障不足等。 阿茲海默症患者隨着人口老化而持續上升,不少藥廠都着眼未來龐大的市場,不斷投資開發阿茲海默症藥物,但暫未見顯著成果。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2015年6月發表的報告指出,1998年至2014年間,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只批准了4種阿茲海默症藥物出售,終止研發的藥物則有123種。 資金短缺 專利法欠保障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神經退化疾病專家戈爾德(Todd Golde)2017年5月撰文指出,研發新療法及藥物的主要障礙是資金短缺。近年政府與公眾對研發阿茲海默症新藥所需資金不足的問題日益關注,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早前承諾捐出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支持有關研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過去5年也將阿茲海默症研究資金由每年5.03億美元(約39億港元)增至13.9億美元(約108億港元),但仍遠不及每年用於癌症研究的約60億美元(約468億港元)。 戈爾德續稱,另一大障礙是專利法對開發預防性新藥欠保障。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訂立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藥廠可為製藥的過程和成品申請專利,期限為20年,期限過後藥廠須公開配方,其他藥廠可用此配方配製仿製藥物。他指出,一般驗證治療藥物藥效所需成本已可超過10億美元,而預防性藥物的驗證遠超這價格,且很可能需時5至10年,到藥物真正可推出市場時,專利可能已接近到期,藥廠或難以回本。——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認知障礙患者 逾六成屬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積聚不正常物質,即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認知能力退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資料,全球約有5000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1000萬宗病例,約六至七成屬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症主要影響老年人,但不是正常年老情况,影響記憶、思考、定向、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和判斷能力,對患者及其照顧者帶來心理、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壓力。 中大研視網膜影像篩查早期患者 隨着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患者將愈來愈多。根據中大資料,本港約有10萬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70歲或以上發病率約10%,85歲約30%。中大醫學院2017年9月展開「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探討以「視網膜影像」作阿茲海默症篩查的準確度,期望有助篩查出早期患者並及早介入治療,目標在兩年內招募100名年屆50至80歲的參加者,包括60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20名嚴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指出,視網膜可反映腦部退化情况,若視網膜有受損迹象,如出現白斑、血管減少及彎曲等,代表腦部的神經或血管受損。中大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表示,澱粉狀蛋白或會積聚於腦部10至15年才導致病發,但六成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病情會於3年內由輕度變為嚴重,失去自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及早發現高危患者,並介入治療,以防止進一步退化。他指出,目前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澱粉狀蛋白—正電子腦掃描」不普及,收費近2萬元;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檢測法則具入侵性,若未來能使用無創的視網膜影像作篩查,可減低患者的不便。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浸大新法測認知障礙 驗體液免抽骨髓

【明報專訊】現時認知障礙症的疑似患者除了臨牀測試及觀察外,亦可做磁力共振成像,或是一款名為ELISA檢測法以抽取骨髓化驗,惟後兩者均有風險。浸會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研製一款名為「花青素化合物」的檢測,透過抽取病人的體液如唾液或尿液等,助醫生更快捷及便宜地診斷病人有否患病。 助醫生更快更便宜診斷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表示,有關檢測法屬全球首創,不但較現時同類檢測快捷、便宜,而且準確度高,更可以非入侵式方法抽取樣本。他估計,此檢測未來可用作追蹤和檢測患者體內的病變過程,甚至作治療之用。 認知障礙症(又稱阿茲海默症或腦退化症)的致病成因未明,是未有方法治癒的腦神經退化疾病。現時香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便有1人可能患病,而85歲以上長者的患病比率更達三分之一。 研究團隊另一成員、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李紅榮表示,現時常用診斷方法包括臨牀評估、認知測試和神經影響(監測大腦的結構變化),但需待徵狀出現才可診斷;其他方法包括磁力共振成像或酵素免疫分析法(簡稱ELISA),但各有局限:磁力共振成像需注射造影劑入人體,有一定風險;ELISA檢測法僅能化驗骨髓,而且檢測費時,需時3至18小時,另成本價不菲,每次達3000至5000元。 驗體液內3種蛋白質 黃文成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腦內會積聚「澱粉樣蛋白」(俗稱「老人斑」),「花青素化合物」可針對檢測人體體液內的「β-澱粉樣肽」、「tau」和「p-tau」3種與該症相關的蛋白質。他指新方法可以唾沫及尿液等非入侵性方式提取樣本,對病人風險較低,只需1小時30分鐘便能得出測試結果,成本價亦大大降低,約6至27元。 待臨牀測試 須配合他法 黃指新檢測法的準確度已獲證實,待醫學界採納和通過臨牀測試便可投入服務,但他強調現時醫學界對澱粉樣蛋白致病量未有一致定論,新方法是協助醫生判辨病患手段之一,需要配合其他臨牀評估方能確診。另外,研究團隊亦發現有新的檢測方法,有助深入了解該病的機理,但目前仍在老鼠身上試驗。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90後開專頁記照顧認障母心得 見院舍「綁」患者 冀改革還尊嚴

明報專訊】背着沉重背包,黑夜裏走上無盡頭的路……這一幕,常出現在26歲的小珊夢裏。摸黑覓路的日子始於3年前母親突然中風,舉止變得陌生混亂,後來確診認知障礙症。小珊與胞姊在照顧路上跌跌碰碰,最終明白無能力在家照顧,無奈將65歲的母親送入院舍。眼見院舍總以安全為由約束長者行動,母親雙手亦被俗稱「波板糖」的手套束縛,小珊開始反思如何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去年她開設facebook專頁,用經歷照亮別人的路,亦盼掀起安老改革。 母性情大變 無力照顧送入院舍 【明報專訊】背着沉重背包,黑夜裏走上無盡頭的路……這一幕,常出現在26歲的小珊夢裏。摸黑覓路的日子始於3年前母親突然中風,舉止變得陌生混亂,後來確診認知障礙症。小珊與胞姊在照顧路上跌跌碰碰,最終明白無能力在家照顧,無奈將65歲的母親送入院舍。眼見院舍總以安全為由約束長者行動,母親雙手亦被俗稱「波板糖」的手套束縛,小珊開始反思如何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去年她開設facebook專頁,用經歷照亮別人的路,亦盼掀起安老改革。 母性情大變 無力照顧送入院舍 3年前,小珊還是大學生,曾輕微中風的母親再度中風,昏迷數日。母親醒來後,小珊眼前的至親變得陌生,不時高聲叫喊,痛罵家人偷錢,又重複問問題。小珊與胞姊束手無策,經幾番思量,有感不懂得處理母親情緒,且要為生活餬口,忍痛將母親送到院舍。翌年其母確診認知障礙症。 送母親入院舍,猶如父母首天送小孩上學,小珊難忘當日母親抓住她,反覆叫「你不要把我扔在這裏」,小珊只好哄她「等你好番便可回家了」。小珊轉身離開時,其母眼神似懂非懂。 院舍要求簽同意書用約束物 母親展開院舍生活,小珊亦開始面對安全與約束的心理角力。院舍要求小珊簽署同意書使用約束物,否則其母跌倒,院舍不會負責。其母起初抗拒,有日失控推倒櫃子,找來剪刀剪爛約束衣,攀出牀欄後跌倒在地。後來院舍為她穿戴「波板糖」(即有兩塊硬膠片夾住手掌的約束手套)並綁在牀上,小珊不忍心,唯有按照院舍護士建議,改用隔熱手套及護腕。 曾有婆婆將大便隨處塗抹,院舍因衛生問題,用「波板糖」將她雙手綁在牀。每次到訪院舍,卧牀的婆婆都朝小珊喊「阿妹,幫我幫我……」。憶起這幕,小珊不住拭淚,「我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長者最後一程都是這樣過」。 半年後,那個婆婆離世,小珊說很少人探望她,「這是社會通病,覺得『外判』給別人就算。送長者入院舍,不代表她不再需要你的關懷」。小珊除了周末或下班後探訪母親,還聘請鐘點工人平日到院舍協助餵食、抹臉、刷牙等,令母親過得好些。 探索約束以外照顧方法 小珊曾見有院友不時四處走動,有次走失後被尋回,自此常被綁在椅子和牀上,到最後再不願走動。這些經歷促使她看書和聽講座,探索約束以外的照顧方法,如安裝離牀感應器防止走失,或從改善吞嚥,減少患者的情緒起伏。 去年小珊開設「阿媽認知障礙嘅日子」facebook專頁,分享照顧心得,願同路人「走少些冤枉路」,亦盼社會反思如何讓長者有尊嚴地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她像沒記憶 但對她好仍感受到」 原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小珊,曾抱怨年輕便要扛起照料病母的責任,不能灑脫追求人生所想。千帆過盡,如今她只想珍惜與母親一起餘下的時光,陪她上茶樓,伴她散步,「雖然她像沒有了記憶,但對她好,她仍感受得到」。 居家安老是個美夢,但這個夢對有些照顧者來說仍遙遠。回望送母親入院舍的決定,小珊說「無十全十美,起碼盡力」,但見母親漸不再反抗,失去生活觸覺,她心裏總帶歉疚,期盼有能力的一天,可牽着母親歸家。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教認障長者夾band 助運動腦部延退化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對認知障礙症(又稱老人癡呆或腦退化症)感恐懼,因暫未有根治方法,為免記憶遭病症迅速吞噬,只得服食有副作用的藥物延緩腦部退化。葵涌醫院今年推行長者認知障礙症小組療法,透過不同主題活動,包括玩樂器齊齊打拍子「夾band」,讓患者運動腦部及四肢。結果發現,參與者毋須藥物協助下,認知能力及抑鬱等情况均有改善。 藥物延惡化有副作用 認知障礙症有3種,其中阿茲海默症成因未明,另有中風引起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以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患者一般是短暫記憶退化,如忘記服藥、忘記回家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除了上述症狀,亦較易有抑鬱或小便失禁等;額顳葉認知障礙症患者脾氣較差,易出現行為問題。三者雖有分別,但均可服藥物減慢病情惡化,但其副作用是惡心及胃口下降。 跟節奏打拍子 刺激腦神經 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駐院專科醫生朱瑞群指出,醫院今年10月推行長者認知障礙症小組療法「精齡活腦」,在醫院的日間診所,以及兩間院舍選16位患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為他們進行每星期兩節或以上的認知刺激治療活動,每節約45分鐘,共14節;透過不同主題的活動,如食物、物件分類及聲音等,刺激長者的思維及促進其組織能力。 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註冊護士漢玉蘭表示,計劃主要是透過五官的感覺刺激其腦神經,減緩腦部退化,如玩樂器,會先叫他們講出不同類型的樂器名稱,再鼓勵他們分享兒時玩的遊戲或樂器,勾起其童年回憶;再透過不同樂器的聲音,教他們有節奏地拍打樂器,隨事前預備好的背景音樂打拍子,如樂隊般「夾band」,不少長者樂在其中。 毋須藥物 提升認知功能 朱瑞群指出,參與計劃的長者事前及事後都會接受評估,包括認知功能、生活質素,以及社交與溝通三方面,結果發現在無服用藥物下,參與者在三方面均有改善,當中認知功能平均分由之前的14.83分升至16.58分,抑鬱指數由2.58跌至1.25,心理質素和社交關係亦有所改善,故下個財政年度會另增多兩間院舍,並增派人手到院舍教授社工該治療方法,加強醫社合作。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港大重新認識海馬體如大腦的心臟 刺激可增感官反應

【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令患者逐漸失去記憶,香港大學昨日發表一項新研究,發現海馬體如大腦的心臟,為治療提供新方向。研究發現,大腦內掌管短暫記憶的海馬體若受低頻活動刺激,可增加左右腦海馬體之間的連接性,對治療認知障礙症具潛在意義。同時,海馬體所受的刺激,可激活大腦皮層區域內視覺、聽覺和體感的連接性,並增強視覺感知反應達20%,打破過往指海馬體是被動組織的看法。 人的左右腦均存在一個海馬體,負責短暫記憶和空間定位導航,可幫助人類記住去過和想去的地方。海馬體受損可導致短期記憶力衰退和定向障礙,現時已知海馬體功能性連接減少,與認知障礙症有關。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林護基金教授吳學奎領導的研究團隊,斥資約700萬,約4年前起研究不同頻率刺激對海馬體及大腦皮層下,各個感官皮層的反應,並於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結果。 對治認知障礙有潛在價值 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陳維達表示,研究團隊以囓齒類動物大鼠為實驗對象,利用光遺傳學技術,以光纖對其大腦內海馬體的神經細胞,傳輸約1秒1次的低頻光刺激,再透過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監測大腦活動,發現低頻刺激有助加強左右腦之間海馬體的連接性,意味對海馬體進行神經調節,有可能對臨牀治療認知障礙症有潛在價值。研究團隊指出,海馬體與精神分裂、癲癇和創傷後壓力症等疾病亦有緊密關係,有關技術可能有助於早期診斷和研究治療方案。 低頻刺激 視覺反應升20% 結果亦發現,海馬體受到的低頻刺激,可經內嗅皮層,到達大腦皮層中視覺、體感和聽覺等皮層區域,並增強對應感官的感知反應,其中視覺感知反應提升幅度可達20%。研究團隊指出,結果推翻過往認為海馬體是被動組織的看法,反指海馬體有着如大腦心臟般重要的角色,可主導大腦皮層感知等多方面表現,對未來了解大腦網絡連接的起源是重要一步。 團隊預計未來5年內有關技術可應用於人體測試,未來將繼續發掘其他主導大腦的區域,並研究可否透過光遺傳學等技術治療疾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中大招百人驗眼 研篩查早期阿茲海默症

【明報專訊】眼睛被視為「靈魂之窗」,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可成為觀察腦部退化情况的「窗口」。中大醫學院正展開「早期阿兹海默症篩查研究」,盼兩年內為100名參加者做檢查,探討以「視網膜影像」作阿茲海默症篩查的準確度。若研究成功,將有助及早篩查出早期患者並及早介入治療。 認知障礙症有多種成因,當中五至六成病人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人認知障礙症」,病人腦部積聚不正常物質,即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引致認知能力退化。 參加者需50至80歲 中大醫學院的篩查研究,正招募100名年屆50至80歲的參加者,包括60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20名嚴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20名正常人,目標於兩年內完成,現已招募到4至5人。 學者:視網膜可反映腦退化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指出,視網膜可反映腦部退化情况,若視網膜有受損迹象,如出現白斑、血管減少及彎曲等,代表腦部的神經或血管受損。張表示,希望收集參加者的各項檢測數據及影像,找出及確認篩查華人獨有的阿茲海默症特徵。 中大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表示,澱粉狀蛋白或會積聚於腦部10至15年才導致病發,但六成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會於3年內病情由輕度變為嚴重,失去自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及早發現高危患者,並介入治療,以抑制澱粉狀蛋白,防止進一步退化。 黃又南父參與首人 藝人黃又南的父親患阿茲海默症,是篩查研究的首名參加者。黃又南表示,家人在父親確診時不知所措,他感謝中大團隊邀請父親參與研究,亦希望起帶頭作用,令市民能對此症有更多認識。 莫仲棠又指出,目前可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澱粉狀蛋白—正電子腦掃描」不普及,收費近2萬元,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檢測法則具入侵性。若未來能使用無創的視網膜影像作篩查,可減低患者的不便。 參加者費用全免,市民可致電2635 2160向中大醫學院查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